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一日(四):無知而知,現行自解脫

  

安居第五十一日(四):無知而知,現行自解脫

  

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雲何得有一切種智耶?

  

答曰: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無知也。

  

這一點我感覺昙鸾法師講的特別細膩,就是反複地提示大家。

  

“凡心有知則有所不知”,提醒我們凡夫心的一個障礙,凡夫的心有知,他就執著了,就遮蓋了他有所不知的空間,所以就會有所不知。

  

“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菩薩,我們不要光知道聖人無知,就把無所不知丟棄了。達摩祖師到我們中國傳清淨的禅宗這一支教法,說我法百年以後落于名相,名相就是說大家泛空開始了,相互地引導泛空,多是枯木行持者,枯木禅守護者,造成了大量的惡緣,造成了我們漢地僧法的衰敗,僧人修持的衰敗,十分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也會有轉機呀!千百年來總沈在裏面不可能的,會有轉機的,只要我們認知它。

  

“無知而知,知即無知”。這個“無知而知”是不染的知,我們一定要看知見上的東西,很重要的。

  

無知而知”。我們強行翻一翻——這個“無知”實際是無染無著的意思;這個“知”是了了分明。我遇見了一些念佛人就有這樣的境地,只要你不生泛空,不生斷滅見,這樣的境地都好實踐,就是了了分明而于諸境無染無著,分明無染,這並不是太複雜的事情。

  

聖心,你實踐這個法則,就會得到這樣的利益。聖心不是有所屬的,聖心亦無自性,凡心亦無自性。誰實踐它,它就歸誰來起用。凡心的執著或者聖心的無所執著,一個違性,一個順性,違性者,就是執著,雖然有知,有所不知,因爲執著于知故,而造成了有所不知這個遮蔽,這個“有知”實際是個遮障。順性者,讓性德起作用了,就不去染著,照了覺知,無染無著。

  

我們這樣盡量地分析,讓大家觀察的理路能開闊一些。這個有知是遮障的;這個無知的知,是通達無礙。這樣換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可能我們慢慢地就可以選擇依哪個知見來修行。

  

因爲以前在昙鸾法師這段文字中,我有一個心理上的突破。以前我在一些念佛的時間,會出現一些覺知性的東西,當然也是所謂的境界,好比進入一種黑暗的意識感知中,或者沈濁的感知,或者漂浮的感知中,就會産生驚慌,這個驚慌是什麼呢?就是有所不知。不知道它的結果是什麼,就開始驚慌。我們知道了,就不會恐慌了;我們知道它無自性,也不會恐慌了;我們順性分明,也就不會恐慌了。但在這個地過不去,我老是過不去,一到那個地方就害怕,用睡覺呀、回避呀,不再去實踐他、放棄呀這種方法去作用過。後來遇到昙鸾法師這個說法——無知正遍知。一下了解這個角度了,原來,分明其無自性,無染無著,你對一切業緣必然無自性了解了,就是無知而正遍知。在這個正遍知、無知中得休息了,什麼境界你都看著它,一下就過了這個關口,即這種有所不知的畏懼。

  

很多人在修行中都有這個障礙,好比說對幻境,對陰境,對突然引發出來的天翻地覆的感知,有人在走般舟時天地就會倒過來。曾經有人在走般舟時跟我說,師父這個地怎麼像海浪一樣起伏呢?他人就在那兒晃。他說師父你怎麼不晃呢?我說我們兩個世界。我又有沒有走,他走暈乎了,同一個房間又不一個世界,他的意識世界在那兒起伏,他說我很害怕。我說你不用害怕,你看我都不恐慌對不對?他就走過去了。其實就是有所不知的心理障礙。要是順應法性透視了,這一切畢竟是不可得,必然是幻境所現,依某個因緣所支使,你根本不理它,最多笑一笑,它來逗你玩的,對不對?

  

修行人這些知見不確立,是沒辦法實踐佛法的,一到因緣就會産生障礙,或者滯在無記,滯在一個遮障上。我以前只要出現境界,就退回去,不往前走,因爲怕自己瘋掉了,或者怕自己管理不了自己了,就退回去,在這個地方停留了很長時間。後來就遇到“無知正遍知”這個說法,就知道它是什麼了,不再恐慌了,你愛境界不境界,你境界也是你,不是境界也是你。但習慣中有時還有遮障,這倒沒問題了,你已經了解它了,哦,遮障來了,習慣性的遮障來了,習慣性地在有所不知地方産生了恐懼,都會知道,它的持續力就不會相續那麼久,你起碼有個覺悟的過程了。

  

我們要反複地思維觀察,我們怎麼樣來順性地修行?順性地建立正確的知見,來遠離這種有所知,有所不知的障礙,這樣的執著,這種違性的作爲,我們怎麼遠離它?

  

昙鸾法師自設了一個問——“問曰,即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種種之法,複雲何言無所分別耶?”

  

他說這個無知能分明了知種種法,你爲什麼還說無分別呢?

  

“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手足異。而智者觀之,豈言定有象馬之分別耶?”

  

說凡夫看象馬,聖者看象馬,聖者知其如幻,愚者以爲實,有實他就會分別,無實他就分明。分明可不是分別啊,分明知如幻相,而分別爲實,以爲實有,所以他就累,累就執著。這個分明就解脫,所以即行解脫。知道是象馬,但知幻象而解脫。所以同是象馬,智者在這個分明如幻即相解脫,凡夫即相染著。我們可以對比,一個違性一個順性。(如下圖)

  

我們不斷地這樣熏習,看看能不能讓我們養成一種好的思維觀察的習慣?這是一個簡單的分水嶺,還要把它分開。往往我們一區分,這是象這是馬,就以爲實有,然後就執著,即相就染著了,染成事實了,這一染就違性,就沈重,就迷失;那麼這聖者呢?他分明知道象馬,但他知道如幻的,在這個如幻的即下就解脫了,或者說這個無自性的順性認知他已經透達無礙了。所以一個是著實,一個是如幻;一個是分別,一個是分明;一個是執著,一個是解脫。都是即相,一個在相的當下就解脫了,一個在相的當下就迷失了;一個在相的當下分明了知,一個在相的當下執著。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對比。

  

對這一點,昙鸾法師用的文字量很大。這個不講解也是不行的,我們需要這樣反複地揉來搓去的。大家要有一個清晰的東西了,相一來,相顯自解脫,言顯言解脫,昏沈來了昏沈解脫,什麼來了什麼就自動解脫了。爲什麼呢?知其如幻,無有自性,顯現即是解脫,顯現即是解脫事實。言說言說解脫,形象形象解脫,幻相解脫,惡境界惡境界解脫,善境界善境界解脫,畢竟不實故。以此無知,得以智慧安立。

  

我們要是執著了,就會恐懼,有所知就會有所無知,就會産生恐怖,恐怖就會産生執著,就會害怕,害怕就會迷失,迷失就會造成禍亂,禍亂就會造成沈淪。依這樣畏懼的習慣,你這個無畏的心智就成熟不了,自在的心智成熟不了,平等的心智成熟不了。

  

所以這一段文字,昙鸾法師反複這樣講,實在是極爲重要的!可能在他那個朝代,在隋以前的時代,這個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我看他講這個地方十分用心十分用心。因爲我以前遇到這個文字,我自身有體會,那個境相、陰境的障礙,一旦逾越過去,心裏十分踴躍,感到沒有什麼可害怕的了。

  

害怕,你就是有所無知,這個有所無知,給你帶來一個無知的困惑和恐怖,所以出現境相,你會産生恐怖。那我們依著順性的認知——什麼顯現什麼解脫,什麼顯現什麼如幻,什麼顯現什麼分明,即相而順性了知,那你就無染無著,這個無染無著實際就是無知,這裏面有悲智方便。

  

諸位菩薩,我們在念佛的過程中,在平時生活的過程中,上殿的過程中,勞務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細致地這樣不斷地去思維、審觀它。當然要是有這本書(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的人,也可以下去自己去查一查這一段文字,去思觀思觀。這一段文字分量十分重,下去了可以抄一抄,也可以反複思維,當然你要有疑問了,可以來問我,沒有問題。

  

這樣我們在這一點能跨越一步,起碼我們在知見上有一個突破,那在現實的境界中、現實的作爲中,你就有一個很方便的自然的選擇,這個正知見一旦産生事實了,不需要用力的。不需要你提著勁去做個什麼,一來了自行即相就解脫了,你沒辦法去抓它,因爲有個如幻的事實,你很分明。

  

有時候我們的習慣還會說——這是個事實,這發生了,這産生作用。我們還會有習慣的遮蔽,都沒問題。一旦我們了解了這種正見的相續,我們運用這種正見的相續,就産生一個有力的、現下的修行方式。這個方式很省心,也不需要你故意要做個什麼,你吃飯,睡覺,什麼時間都可以用的,這是很隨意的一個修行方式,隨你的意願就可以去運用它,不需要額外的設置。所以這個正知見十分重要,它會使你産生正思維的力量,那麼你正語,正業,正命這個事實會在你生命中産生作用。

  

(歲次辛卯六月初七 20117月7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