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四日(一):九界小小事

  

安居第五十四日(一):九界小小事

  

淨土這個教法的學習,實際是一切有情的一個根本的需要,我們從本質上來談這個需要。所謂本質需要,就是我們一旦在生活、生命、修行、解脫的究竟意義上審視,那麼這個需要就會表現出來,就是說我們在本質上去審觀或觀察自身的需求,那麼它就會表現出來。

  

這個觀察十分重要。因爲我們漢地受千百年來泛空的教育,觀察的教法就少一些。泛空,實際是邊見的一種折射,不說“有”了,就會泛空,一說“無”,就開始泛空,實際還是一個邊見的折射。我們漢地,尤其是禅宗達摩祖師傳過來以後,大家在意識中的觀察慢慢的就受到一些錯誤的引導,或者說法傳播一久就有流弊,這個流弊就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泛空的認爲,慢慢的這個泛空變成事實,就又回到世俗的邊見上來了,造成了我們學佛、修行的無力,升不起法喜,對法升不起喜悅,對修行升不起喜悅,往往就會滯留在一種自我認識的“法益”上,或者說一種習氣的舒適的感知上,一旦感覺到舒適了、適合自己了,他就認爲這就是佛法了,這是一個很讓人警覺的修行的陷阱,也可以說學佛的一個邊地。

  

我前幾天聽他們講,臺灣有法師提出來說——佛教說的叁明四智、五眼六通、種種自在力啊,這都是神話,不是佛教。就是要把佛教推到所謂的人間,他完全用人,或者說平常人的意識來判定,認爲他現在這個人的意識才是最真實的了,當然還包括所謂的廢除八敬啊很多說法,那麼就是從根本上否定了“佛”教,那就是“人”教了。

  

爲什麼會延續出來這種東西呢?或者這樣的認知呢?就是因爲人現在逐漸逐漸地自大啊。自大是這個時代一個特征性的東西了,因爲這個時代多變,這個特征就必然突出。它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因爲文化意識、生活環境、經濟發展、人事交往等等,都變化十分大,人的潛意識就要用自大來堅固自己,來自我保護。這是一個時代的風氣。這些自大的人就會取消佛教的一些說法,建立一些自我意識,然後他就說這就是佛法。現代人認爲是百花齊放,什麼樣的說法都有,這樣才好啊,這個沒問題,但是這已經不是佛的教誨了。我們滯留在人的意識的極大局限中,他就會更加堅固地認爲這就是佛法了。

  

所以一些根據傳統修持方法真正有修持的,象藏地的一些修行者,南傳的一些修行者,我們漢地也有,少一些,他們聽聽這些人的說法,看看現在的這個狀態,就感覺現在人在幹什麼呢?當然大家說的都是所謂的佛教,但內容全然不是。所以南傳的僧人就很容易來否認我們漢地,他不是否定我們的教法,他不了解我們的教法的,他是否認我們現在人的作爲,他透過這些人的作爲就把我們否定了。因爲什麼呢?我們漢地許多去南傳、藏傳學法的人,就去咒罵自己的民族,詛咒自己漢地的師長,指責自己的國家,別人一看,這肯定是沒有受過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起碼是與人爲善,起碼有個尊重,起碼有善良的東西,一聽他們,把背叛啊、指責啊當成一種高尚了。

  

實際這都是自大的一種潛在表現。這個表現有自诩的東西。他根據他的學習,或者說他沒有深入的實踐,就認爲這樣可能就是佛法了。真正的佛法的傳承者一看到這個樣子,就說他真是沒有佛法。那麼把這個“不是佛法”貼到我們整個漢傳佛教這樣一個大的面積上,以點帶面地來做一個否認,實際就是跟現在這些所謂佛教教法者的傳播有直接的關系。他們根本沒辦法去了解這些傳承體製的實際的內容了,只能在臆斷與想象、業習去中評判。我們大陸,或者說我們漢傳佛教這個區域,難免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影響下,受影響的面積也是很大的,雖然可能沒有象臺灣那些地方那麼激烈。

  

因爲傳承體系,它是尊重、真誠、不增減、如實的這樣一個次序中傳下來的一個法則。不是後人撰寫,或者自己臆斷,或者在自己某個業力階段的一個特定表達,不是這樣子。它是很如實的一個體製,一代一代地,這樣如實地傳播下來佛法的實質內涵。這種內涵,當然需要我們去學習、思維、證實,即體驗它,使它能住世、傳播下去。這是一個大的事情,所以說一旦我們接觸到這些真正的修行者以後,回頭再看一看,就不會把我們的業、我們的業的認識、我們自己的習氣當作所謂的佛法。

  

  

我們學習淨土,也是佛教的一個本質的傳承體系,就是先解決我們的現行煩惱,使我們對自他共有的業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你改掉改不掉先不管,放一放,他人的業習改掉改不掉也要放一放。你要認識這個業習——它是苦的根源,它是迷失,它是六道輪回的根源,它是使我們在這個堪忍界不能出離的一個根源性的東西。那我們就會願意去煩惱、改習氣,這個改習氣就不是逼迫性的了。要是我們不知道改習氣是我們去煩惱的一個結果,那我們就很不容易去接受它,爲什麼呢?因爲煩惱是很痛苦的,但是習氣往往是安逸舒適的。對此我們要觀察。

  

這裏大部分居士、出家師都走過般舟,那就知道這個走般舟的實踐,走來走去,走來走去,會有身體痛啊,然後就有寒冷啊、饑餓啊、畏懼啊、睡眠啊,去這些煩惱,我們會得到喜悅,這時候無疑使改習氣的實質效果就會表達出來,這時候我們的認知就會産生一個事實——哦,原來改習氣很重要的。

  

習氣這個東西很深刻,基本是我們整個生命的支持點了。所以一般我們批評到某個人的習氣的時候,或者說指出某個人的習氣的時候,人都很痛苦,你要去改變這個習氣,他就開始反抗、敵對。這是很大的一個事實啊。所以一般我們把“去煩惱”放在前頭,這樣可能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一些,也比較理智一些。要不然直接去指出習氣,十分困難,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接受。

  

世尊所有的製戒,每一個戒都是避譏嫌、去煩惱,去信衆的煩惱、他人的煩惱,大家在一起住不合和了就帶來了煩惱,煩惱了別人,自己又帶來了惡業,所以說戒律有遮諸過患的善巧,讓我們少受些苦。但你要是真正指出誰的習氣,馬上就成敵人了,不管是誰,基本上成爲一個事實性的東西了。

  

當然,那些對習氣有一個認識了——這個習氣不是我,不過是個習氣罷了,我不緣它,它就不能屏製我,那這樣的人,就有智觀的過程了。人有智慧觀察的過程,有正念,這個正念就會讓他對別人給他提出過患而喜悅,他會有感恩的心,感恩別人對他的關心,因爲執著于過患了,下面很危險了,你幫助他,他肯定很感恩,他有智慧的觀察,有這種正見,所以感恩心就會升起來。

  

那麼一般人爲什麼會有指責與對抗呢?這個指責是很麻煩的東西,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都需要注意的一個地方,一但說習氣,大家就認爲是指責了,那樣對抗、敵對就很快産生了,相互不接受了,人就開示産生矛盾,所以煩惱就更加熾盛起來。本來以前還好一些,爲了去煩惱,相互提醒,結果煩惱又熾盛了,又做愚者的事情去了。所以我感覺一定要把“去煩惱”這個角度先看清楚,那我們再認識習氣。基本上人類的主題就把自身的習氣,或者說對稱的習氣當作自我了,有的人貪吃,有的人貪睡,有的人貪圖金錢,有的人貪圖于名利,種種嗜好不一樣,你要是針對性地一旦指出來,馬上敵對就成爲事實了。

  

我們貼的有谏人五德(知時不以非時,如實不以虛妄,利益不以減損,柔軟不以粗犷,慈心不以嗔恚),或者執事五德(不愛,不恚,不怖,不癡,知法因緣),稍微一不注意,一說就嗆起來了,大家住在一起就會感覺有撞擊的煩惱。有的人感覺說狠話、惡毒的話似乎力量就大了,沒有一點力量,不過是嗔心大罷了。所以摩莉夫人啓教釋迦文佛說,我何以醜陋呢?何以沒有威德呢?世尊講啊——人啊,嗔嫉心太重,就醜陋。用惡語惡言的人肯定是醜陋的。爲什麼沒有威德呢?嫉妒他人,不善隨喜啊。

  

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怎麼來調整自己?怎麼來改變自己呢?實際念佛這個法門比較徹底,它說——九界的東西都不是我的,唯有念佛憶佛贊佛,隨順佛陀的功德來作爲自己的守護。所以唯佛是念,那就徹底地止九界的習氣,那再觀這個煩惱、習氣,我們就知道——不要說你這個惡言了,你就是想度衆生,稍有虧欠的想法,那都是不應該有的。

  

在念佛人這個角度來說,那我們這個止,就止九界給我們帶來的煩惱。這個要求是不是高了?實際不是,念佛恰恰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提示與要求。我們大家都有很多的習氣與煩惱,這個沒有問題的。凡愚有情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我們不要畏懼這個東西,但若是計較別人的習氣、計較自己的習氣,或者說保護自己的習氣、強化自己的習氣,那都會很醜陋的,不管是誰,都會很辛苦,那就會迷失在自己的業力與他人的業力中,製造更多的苦難。這個苦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我們自己的作爲上不審視、不警覺。

  

作爲一個念佛人,別人說我們什麼,我們要了解九界不是我所屬,九界都不是我們皈依的地方,我們身上肯定充滿了凡夫的習氣煩惱,這個沒問題的。世尊講的四攝法——同事,愛語,布施,饒益,對我們來說就很重要,大家在交往中應該學一學,要不然就很痛苦,這是交往的一個比較好的…

《安居第五十四日(一):九界小小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