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四日(一):九界小小事
净土这个教法的学习,实际是一切有情的一个根本的需要,我们从本质上来谈这个需要。所谓本质需要,就是我们一旦在生活、生命、修行、解脱的究竟意义上审视,那么这个需要就会表现出来,就是说我们在本质上去审观或观察自身的需求,那么它就会表现出来。
这个观察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汉地受千百年来泛空的教育,观察的教法就少一些。泛空,实际是边见的一种折射,不说“有”了,就会泛空,一说“无”,就开始泛空,实际还是一个边见的折射。我们汉地,尤其是禅宗达摩祖师传过来以后,大家在意识中的观察慢慢的就受到一些错误的引导,或者说法传播一久就有流弊,这个流弊就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泛空的认为,慢慢的这个泛空变成事实,就又回到世俗的边见上来了,造成了我们学佛、修行的无力,升不起法喜,对法升不起喜悦,对修行升不起喜悦,往往就会滞留在一种自我认识的“法益”上,或者说一种习气的舒适的感知上,一旦感觉到舒适了、适合自己了,他就认为这就是佛法了,这是一个很让人警觉的修行的陷阱,也可以说学佛的一个边地。
我前几天听他们讲,台湾有法师提出来说——佛教说的三明四智、五眼六通、种种自在力啊,这都是神话,不是佛教。就是要把佛教推到所谓的人间,他完全用人,或者说平常人的意识来判定,认为他现在这个人的意识才是最真实的了,当然还包括所谓的废除八敬啊很多说法,那么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那就是“人”教了。
为什么会延续出来这种东西呢?或者这样的认知呢?就是因为人现在逐渐逐渐地自大啊。自大是这个时代一个特征性的东西了,因为这个时代多变,这个特征就必然突出。它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文化意识、生活环境、经济发展、人事交往等等,都变化十分大,人的潜意识就要用自大来坚固自己,来自我保护。这是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些自大的人就会取消佛教的一些说法,建立一些自我意识,然后他就说这就是佛法。现代人认为是百花齐放,什么样的说法都有,这样才好啊,这个没问题,但是这已经不是佛的教诲了。我们滞留在人的意识的极大局限中,他就会更加坚固地认为这就是佛法了。
所以一些根据传统修持方法真正有修持的,象藏地的一些修行者,南传的一些修行者,我们汉地也有,少一些,他们听听这些人的说法,看看现在的这个状态,就感觉现在人在干什么呢?当然大家说的都是所谓的佛教,但内容全然不是。所以南传的僧人就很容易来否认我们汉地,他不是否定我们的教法,他不了解我们的教法的,他是否认我们现在人的作为,他透过这些人的作为就把我们否定了。因为什么呢?我们汉地许多去南传、藏传学法的人,就去咒骂自己的民族,诅咒自己汉地的师长,指责自己的国家,别人一看,这肯定是没有受过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起码是与人为善,起码有个尊重,起码有善良的东西,一听他们,把背叛啊、指责啊当成一种高尚了。
实际这都是自大的一种潜在表现。这个表现有自诩的东西。他根据他的学习,或者说他没有深入的实践,就认为这样可能就是佛法了。真正的佛法的传承者一看到这个样子,就说他真是没有佛法。那么把这个“不是佛法”贴到我们整个汉传佛教这样一个大的面积上,以点带面地来做一个否认,实际就是跟现在这些所谓佛教教法者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了解这些传承体制的实际的内容了,只能在臆断与想象、业习去中评判。我们大陆,或者说我们汉传佛教这个区域,难免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影响下,受影响的面积也是很大的,虽然可能没有象台湾那些地方那么激烈。
因为传承体系,它是尊重、真诚、不增减、如实的这样一个次序中传下来的一个法则。不是后人撰写,或者自己臆断,或者在自己某个业力阶段的一个特定表达,不是这样子。它是很如实的一个体制,一代一代地,这样如实地传播下来佛法的实质内涵。这种内涵,当然需要我们去学习、思维、证实,即体验它,使它能住世、传播下去。这是一个大的事情,所以说一旦我们接触到这些真正的修行者以后,回头再看一看,就不会把我们的业、我们的业的认识、我们自己的习气当作所谓的佛法。
我们学习净土,也是佛教的一个本质的传承体系,就是先解决我们的现行烦恼,使我们对自他共有的业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你改掉改不掉先不管,放一放,他人的业习改掉改不掉也要放一放。你要认识这个业习——它是苦的根源,它是迷失,它是六道轮回的根源,它是使我们在这个堪忍界不能出离的一个根源性的东西。那我们就会愿意去烦恼、改习气,这个改习气就不是逼迫性的了。要是我们不知道改习气是我们去烦恼的一个结果,那我们就很不容易去接受它,为什么呢?因为烦恼是很痛苦的,但是习气往往是安逸舒适的。对此我们要观察。
这里大部分居士、出家师都走过般舟,那就知道这个走般舟的实践,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会有身体痛啊,然后就有寒冷啊、饥饿啊、畏惧啊、睡眠啊,去这些烦恼,我们会得到喜悦,这时候无疑使改习气的实质效果就会表达出来,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就会产生一个事实——哦,原来改习气很重要的。
习气这个东西很深刻,基本是我们整个生命的支持点了。所以一般我们批评到某个人的习气的时候,或者说指出某个人的习气的时候,人都很痛苦,你要去改变这个习气,他就开始反抗、敌对。这是很大的一个事实啊。所以一般我们把“去烦恼”放在前头,这样可能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一些,也比较理智一些。要不然直接去指出习气,十分困难,基本上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接受。
世尊所有的制戒,每一个戒都是避讥嫌、去烦恼,去信众的烦恼、他人的烦恼,大家在一起住不合和了就带来了烦恼,烦恼了别人,自己又带来了恶业,所以说戒律有遮诸过患的善巧,让我们少受些苦。但你要是真正指出谁的习气,马上就成敌人了,不管是谁,基本上成为一个事实性的东西了。
当然,那些对习气有一个认识了——这个习气不是我,不过是个习气罢了,我不缘它,它就不能屏制我,那这样的人,就有智观的过程了。人有智慧观察的过程,有正念,这个正念就会让他对别人给他提出过患而喜悦,他会有感恩的心,感恩别人对他的关心,因为执著于过患了,下面很危险了,你帮助他,他肯定很感恩,他有智慧的观察,有这种正见,所以感恩心就会升起来。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有指责与对抗呢?这个指责是很麻烦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都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一但说习气,大家就认为是指责了,那样对抗、敌对就很快产生了,相互不接受了,人就开示产生矛盾,所以烦恼就更加炽盛起来。本来以前还好一些,为了去烦恼,相互提醒,结果烦恼又炽盛了,又做愚者的事情去了。所以我感觉一定要把“去烦恼”这个角度先看清楚,那我们再认识习气。基本上人类的主题就把自身的习气,或者说对称的习气当作自我了,有的人贪吃,有的人贪睡,有的人贪图金钱,有的人贪图于名利,种种嗜好不一样,你要是针对性地一旦指出来,马上敌对就成为事实了。
我们贴的有谏人五德(知时不以非时,如实不以虚妄,利益不以减损,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嗔恚),或者执事五德(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法因缘),稍微一不注意,一说就呛起来了,大家住在一起就会感觉有撞击的烦恼。有的人感觉说狠话、恶毒的话似乎力量就大了,没有一点力量,不过是嗔心大罢了。所以摩莉夫人启教释迦文佛说,我何以丑陋呢?何以没有威德呢?世尊讲啊——人啊,嗔嫉心太重,就丑陋。用恶语恶言的人肯定是丑陋的。为什么没有威德呢?嫉妒他人,不善随喜啊。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怎么来调整自己?怎么来改变自己呢?实际念佛这个法门比较彻底,它说——九界的东西都不是我的,唯有念佛忆佛赞佛,随顺佛陀的功德来作为自己的守护。所以唯佛是念,那就彻底地止九界的习气,那再观这个烦恼、习气,我们就知道——不要说你这个恶言了,你就是想度众生,稍有亏欠的想法,那都是不应该有的。
在念佛人这个角度来说,那我们这个止,就止九界给我们带来的烦恼。这个要求是不是高了?实际不是,念佛恰恰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提示与要求。我们大家都有很多的习气与烦恼,这个没有问题的。凡愚有情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我们不要畏惧这个东西,但若是计较别人的习气、计较自己的习气,或者说保护自己的习气、强化自己的习气,那都会很丑陋的,不管是谁,都会很辛苦,那就会迷失在自己的业力与他人的业力中,制造更多的苦难。这个苦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自己的作为上不审视、不警觉。
作为一个念佛人,别人说我们什么,我们要了解九界不是我所属,九界都不是我们皈依的地方,我们身上肯定充满了凡夫的习气烦恼,这个没问题的。世尊讲的四摄法——同事,爱语,布施,饶益,对我们来说就很重要,大家在交往中应该学一学,要不然就很痛苦,这是交往的一个比较好的…
《安居第五十四日(一):九界小小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