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法,不伤害自己,也不去伤害别人。伤害是十分麻烦的一个事情,很难修复。人那个恶意一旦上来了,啥都不管。今天我们读到比丘尼戒,讲到因小小事就说我舍佛舍法舍僧。就象我们念佛人,不应该因小小事,就说我不念佛,我就要念自己的恶业,念别人的恶业。你念九界的东西都是小小事,念佛真正的是大事。
忆佛念佛对我们念佛人来说,一定是应该做的。忆自己的恶事,忆他人的恶事,强化自己的恶缘,强化他人的恶缘,一定是小小事,不应该做的。嗔恨心比较大的人,容易因为小小事就说些恶毒的话,恶毒没问题,恶毒第一个就伤害自己,第二个才伤害别人。
四摄法,即同事、布施、爱语、饶益,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尽量地去调整自己的习气。你说我改不了。一时改不了,但是你能去观察它也好,去认知它也好,这样我们不把自己的习气与烦恼当成自我,起码说烦恼来了我不去强化它,不去增大它,能把它弱化就弱化,能化解就化解,不能化解就正式用戒律解决啊、用法律解决啊,总有个解决的方法,要不然就先搁置也行,但是无端地把它放大,认为这样就是本事的,这是很伤害人的,没有意义的,起码说不理智。
我们学到念佛这个方法,就是说九界中一切烦恼业习都是小小事。一定要看看,对比对比,你不能用小小事来坏你的法身慧命,坏别人的法身慧命。这个真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我们这个时代要是不念佛,我们一定会念自业他业共业的恶缘,越念这个你就越烦恼,除非你现在解决它,化解它,认知它的无我性,认知它是烦恼的根源,认识它是轮回的根本、痛苦的根本。那我们就肯定会念佛去了!因为跟念佛这个真实利益、究竟利益、这个本质的问题来对比的情况下,九界的习气都是小小事,很小的。
我不反对大家的习气,从这个角度上我也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习气,我也有习气,但是有一点,我们要观察它。它的本质必然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必然给他人带来了烦恼,我们要坚固这个东西必然很痛苦,必然会迷失在现行的习气与烦恼中走不出来,这样的伤害并没有什么价值,伤害是个愚痴的事情,十分愚痴。但在我们习气作为中往往会有这些伤害作为,我们能反省过来,也不失为一个正念,要是反应不过来,极欲在这里面,我们就用四摄法,或者是执事五德、谏人五德,出家人,居士都可以看一看。起码这样我们有一个改变这些习气烦恼的机会、观察习气烦恼的机会。
因为直接指出习气,在这个时代是十分不容易的,带来的对抗啊,敌对啊,反抗啊,是表现的很频繁的。怎么办呢?你提出来,或者去观察观察它是不是个烦恼?会不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是不是个很愚痴的事情?可能我们通过这些观察,就不在小小事上去伤害自己的慧命,也不会去毁坏他人的慧命。
这个慧命啊,伤害是很好伤,培养它可难培养呢。就象从高坡上往下,一路就跑下去了,但是上坡呢?步步都要吃力的。我们在世间做一点善缘啊,一步一步的,都要出汗的。
主要是我们对九界小小事,就是轮回事、烦恼事、习惯事,我们会把它当真了,一当真,就限制在这样一个空间,不能自拔。
九界的事情,我们念佛人一定把他当成小小事看,你先小看它,再看自己的习气、他人的习气,我们就不斤斤计较了,实际计较也没什么意思,也浪费时间。
我以后真得注意,我也提醒大家注意了,我们看到别人的习气了,从烦恼的根源上、小小事上去观察观察,也可能就先放放松,原谅啊,超越啊,都可以。直接提出来,这个对抗性十分强。因为这是很小的事情,但他会拼命的,拼慧命。这可是大事啊,因为小小事拼慧命,那不是大事么?那我们做的肯定就出问题了。谏人五德讲的就比较好,慈悲心啊,利益心啊,柔软心啊,不说粗恶语伤害啊,如实啊,知道时节因缘啊,把它过一遍再跟人谈,可能就会好一些。
昨天我们把阿弥陀佛的身口意三业,尤其是意业,提到“无知正遍知”这个话题,有的居士和出家师父说对无知的理解还是有一些障碍啊。这个没有问题,这个不重要的,我们现在不能着急,一急了学习就会带来烦躁的东西,不着急。因为学法又带来一个烦恼,那就不合适了。
因为我们的思想久久地熏习在我们这个大的生活空间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事实性的意识与作为,所谓事实性的,就是很难改变的一种思维习惯。这个思维习惯很坚固的,我们要去动摇它十分困难,那怎么办呢?我们在学的过程中,慢慢的念念佛,对“唯佛是念”我们慢慢地串习。
我们提倡“唯佛是念”,实际因为我们唯业是念。如果不唯业是念,肯定也不提倡这个东西了。提倡唯佛是念,就是我们念佛太少了。我们念九界、做九界的因缘,都是小小事情,或者说与念佛相比,它都是小小事,可以把它放放松,起码可以平淡一些,它毕竟是小小事,我们的当务之急还真是念佛呢。
为什么大家能念几声佛,我就感到很随喜呢?很多人认为不就是念佛吗?但是你看一看,相互鼓励着念佛,太了不起了,即使相互鼓励对方念一声佛都很了不起,很了不起,很了不起!鼓励念一声佛,不要多。
我们念九界小小是非就太多太频繁了,我们的思维、作为、交往都念那些小小事,而在念佛这个真实功德上,它的确是个小小事。那我们这个“唯佛是念”呢?又念的太少了。一开始我讲安居期间我就讲念一声佛,很多人感觉是很可笑的事情,怎么能念一声呢?我一天怎么都得念几百声。实际相互鼓励念一声,这个善心,你试一试,真诚地鼓励别人念一声阿弥陀佛,鼓励自己在做这些小小事纠缠不清的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
因为我们念佛的习惯还是很薄少的,也很浅,就是说我们这个动力、意乐很少的。但是念这九界的事,你就不用管,他就再念,交流言说都是这些小小事。我就用小小事来称这个世界,这样我们就明确地看到自己九界小小事的习惯太厚了。那我们这个“唯佛念佛”的真诚的事业、真诚的作为,真是太当务之急了。所以过去人说真正的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他一“真正”了,就没有那个时间去惹这些小小事了。
念佛,真是一个很直白、很究竟、很简单的一个修行方式,当然也是个随顺方式,随顺真心啊,随顺真诚啊,随顺法性啊,念佛的时间就能彰显出来。那我们随顺九界的小小事呢?就能把它埋没起来。所以现前一念的作用——要么就被小小事吞噬了,要么就把真诚运用出来了,你念一声佛你就很真诚。
在这个地方太容易迷失了。所以说无知啊,我们能不能在这些是非中,分明而不去分别呢?分明,就是了解它的过患。分别是什么呢?就是执著迷失。所以安住在这个无染的法界中,去了知与实践。
那么佛陀的三业中,尤其是心念,他是分明了知过患,我们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就会当真当假的,就会产生冲突;那么了知过患呢?就会即行解脱,就会解脱出来。实际我们学的一点一滴要是认真地使用,我们的生命就变得有意义,有味道,要不然我们生命再相续下去,学一些东西而没有用,不是说可惜了,不知道以后谁还有机会呢?
在这个世间,善缘很难求啊,求都求不到。但往往善缘现前了,我们就把它恶化了。所以这称为减劫,我不断提这个减劫,不随顺这个善缘去做善的事情,而把善缘恶化了,所以称为减劫。很苦的,人与人之间本来有善有恶的交织,但是减劫中就会把善缘变成恶缘,那你说人咋办呢?
所以我们把念佛这个大的规则放在着儿,就容易看的到。实际念佛是真正的善缘。那么九界小小事呢?大部分都会迷失与堕落。因为我们的执著啊,刚强难化啊,这个时代的冲突意识,对立性特别强啊,所以真希望大家去念佛。真是只能念佛。你说你念什么呢?因为你再一想就是恶缘了,想想还是念佛吧,不念佛人咋活呢?这举心动念这都是个啥呢?
(岁次辛卯六月初九2011年7月9日)
《安居第五十四日(一):九界小小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