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方法,不傷害自己,也不去傷害別人。傷害是十分麻煩的一個事情,很難修複。人那個惡意一旦上來了,啥都不管。今天我們讀到比丘尼戒,講到因小小事就說我舍佛舍法舍僧。就象我們念佛人,不應該因小小事,就說我不念佛,我就要念自己的惡業,念別人的惡業。你念九界的東西都是小小事,念佛真正的是大事。
憶佛念佛對我們念佛人來說,一定是應該做的。憶自己的惡事,憶他人的惡事,強化自己的惡緣,強化他人的惡緣,一定是小小事,不應該做的。嗔恨心比較大的人,容易因爲小小事就說些惡毒的話,惡毒沒問題,惡毒第一個就傷害自己,第二個才傷害別人。
四攝法,即同事、布施、愛語、饒益,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在交往的過程中盡量地去調整自己的習氣。你說我改不了。一時改不了,但是你能去觀察它也好,去認知它也好,這樣我們不把自己的習氣與煩惱當成自我,起碼說煩惱來了我不去強化它,不去增大它,能把它弱化就弱化,能化解就化解,不能化解就正式用戒律解決啊、用法律解決啊,總有個解決的方法,要不然就先擱置也行,但是無端地把它放大,認爲這樣就是本事的,這是很傷害人的,沒有意義的,起碼說不理智。
我們學到念佛這個方法,就是說九界中一切煩惱業習都是小小事。一定要看看,對比對比,你不能用小小事來壞你的法身慧命,壞別人的法身慧命。這個真是應該引起我們的警覺。
我們這個時代要是不念佛,我們一定會念自業他業共業的惡緣,越念這個你就越煩惱,除非你現在解決它,化解它,認知它的無我性,認知它是煩惱的根源,認識它是輪回的根本、痛苦的根本。那我們就肯定會念佛去了!因爲跟念佛這個真實利益、究竟利益、這個本質的問題來對比的情況下,九界的習氣都是小小事,很小的。
我不反對大家的習氣,從這個角度上我也沒有資格去批評別人的習氣,我也有習氣,但是有一點,我們要觀察它。它的本質必然給我們帶來了煩惱,必然給他人帶來了煩惱,我們要堅固這個東西必然很痛苦,必然會迷失在現行的習氣與煩惱中走不出來,這樣的傷害並沒有什麼價值,傷害是個愚癡的事情,十分愚癡。但在我們習氣作爲中往往會有這些傷害作爲,我們能反省過來,也不失爲一個正念,要是反應不過來,極欲在這裏面,我們就用四攝法,或者是執事五德、谏人五德,出家人,居士都可以看一看。起碼這樣我們有一個改變這些習氣煩惱的機會、觀察習氣煩惱的機會。
因爲直接指出習氣,在這個時代是十分不容易的,帶來的對抗啊,敵對啊,反抗啊,是表現的很頻繁的。怎麼辦呢?你提出來,或者去觀察觀察它是不是個煩惱?會不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是不是個很愚癡的事情?可能我們通過這些觀察,就不在小小事上去傷害自己的慧命,也不會去毀壞他人的慧命。
這個慧命啊,傷害是很好傷,培養它可難培養呢。就象從高坡上往下,一路就跑下去了,但是上坡呢?步步都要吃力的。我們在世間做一點善緣啊,一步一步的,都要出汗的。
主要是我們對九界小小事,就是輪回事、煩惱事、習慣事,我們會把它當真了,一當真,就限製在這樣一個空間,不能自拔。
九界的事情,我們念佛人一定把他當成小小事看,你先小看它,再看自己的習氣、他人的習氣,我們就不斤斤計較了,實際計較也沒什麼意思,也浪費時間。
我以後真得注意,我也提醒大家注意了,我們看到別人的習氣了,從煩惱的根源上、小小事上去觀察觀察,也可能就先放放松,原諒啊,超越啊,都可以。直接提出來,這個對抗性十分強。因爲這是很小的事情,但他會拼命的,拼慧命。這可是大事啊,因爲小小事拼慧命,那不是大事麼?那我們做的肯定就出問題了。谏人五德講的就比較好,慈悲心啊,利益心啊,柔軟心啊,不說粗惡語傷害啊,如實啊,知道時節因緣啊,把它過一遍再跟人談,可能就會好一些。
昨天我們把阿彌陀佛的身口意叁業,尤其是意業,提到“無知正遍知”這個話題,有的居士和出家師父說對無知的理解還是有一些障礙啊。這個沒有問題,這個不重要的,我們現在不能著急,一急了學習就會帶來煩躁的東西,不著急。因爲學法又帶來一個煩惱,那就不合適了。
因爲我們的思想久久地熏習在我們這個大的生活空間中,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事實性的意識與作爲,所謂事實性的,就是很難改變的一種思維習慣。這個思維習慣很堅固的,我們要去動搖它十分困難,那怎麼辦呢?我們在學的過程中,慢慢的念念佛,對“唯佛是念”我們慢慢地串習。
我們提倡“唯佛是念”,實際因爲我們唯業是念。如果不唯業是念,肯定也不提倡這個東西了。提倡唯佛是念,就是我們念佛太少了。我們念九界、做九界的因緣,都是小小事情,或者說與念佛相比,它都是小小事,可以把它放放松,起碼可以平淡一些,它畢竟是小小事,我們的當務之急還真是念佛呢。
爲什麼大家能念幾聲佛,我就感到很隨喜呢?很多人認爲不就是念佛嗎?但是你看一看,相互鼓勵著念佛,太了不起了,即使相互鼓勵對方念一聲佛都很了不起,很了不起,很了不起!鼓勵念一聲佛,不要多。
我們念九界小小是非就太多太頻繁了,我們的思維、作爲、交往都念那些小小事,而在念佛這個真實功德上,它的確是個小小事。那我們這個“唯佛是念”呢?又念的太少了。一開始我講安居期間我就講念一聲佛,很多人感覺是很可笑的事情,怎麼能念一聲呢?我一天怎麼都得念幾百聲。實際相互鼓勵念一聲,這個善心,你試一試,真誠地鼓勵別人念一聲阿彌陀佛,鼓勵自己在做這些小小事糾纏不清的時候,念一聲阿彌陀佛。
因爲我們念佛的習慣還是很薄少的,也很淺,就是說我們這個動力、意樂很少的。但是念這九界的事,你就不用管,他就再念,交流言說都是這些小小事。我就用小小事來稱這個世界,這樣我們就明確地看到自己九界小小事的習慣太厚了。那我們這個“唯佛念佛”的真誠的事業、真誠的作爲,真是太當務之急了。所以過去人說真正的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他一“真正”了,就沒有那個時間去惹這些小小事了。
念佛,真是一個很直白、很究竟、很簡單的一個修行方式,當然也是個隨順方式,隨順真心啊,隨順真誠啊,隨順法性啊,念佛的時間就能彰顯出來。那我們隨順九界的小小事呢?就能把它埋沒起來。所以現前一念的作用——要麼就被小小事吞噬了,要麼就把真誠運用出來了,你念一聲佛你就很真誠。
在這個地方太容易迷失了。所以說無知啊,我們能不能在這些是非中,分明而不去分別呢?分明,就是了解它的過患。分別是什麼呢?就是執著迷失。所以安住在這個無染的法界中,去了知與實踐。
那麼佛陀的叁業中,尤其是心念,他是分明了知過患,我們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會當真當假的,就會産生沖突;那麼了知過患呢?就會即行解脫,就會解脫出來。實際我們學的一點一滴要是認真地使用,我們的生命就變得有意義,有味道,要不然我們生命再相續下去,學一些東西而沒有用,不是說可惜了,不知道以後誰還有機會呢?
在這個世間,善緣很難求啊,求都求不到。但往往善緣現前了,我們就把它惡化了。所以這稱爲減劫,我不斷提這個減劫,不隨順這個善緣去做善的事情,而把善緣惡化了,所以稱爲減劫。很苦的,人與人之間本來有善有惡的交織,但是減劫中就會把善緣變成惡緣,那你說人咋辦呢?
所以我們把念佛這個大的規則放在著兒,就容易看的到。實際念佛是真正的善緣。那麼九界小小事呢?大部分都會迷失與墮落。因爲我們的執著啊,剛強難化啊,這個時代的沖突意識,對立性特別強啊,所以真希望大家去念佛。真是只能念佛。你說你念什麼呢?因爲你再一想就是惡緣了,想想還是念佛吧,不念佛人咋活呢?這舉心動念這都是個啥呢?
(歲次辛卯六月初九2011年7月9日)
《安居第五十四日(一):九界小小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