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一日(二):在昏沈與無聊中覺悟
昙鸾法師就這個知與無知有個設問,說,這個心是個覺知相,爲什麼說它同地水火風呢?
昙鸾法師回答說,好比把蛇放到竹筒裏,蛇的性質是曲的,但是放到竹筒裏,它也就變直了。
這就是所謂因緣所生的一個提示。知與無知,實際是個因緣,這是我們比較關注的自力的感知性。這也是個大話題,昨天我們雖然講了,也不希望大家帶過去。這個知與無知,實際是因緣所生,它並沒有內容,皆無自性,對此這個我們要有一個正面的認識,
有人說知覺應有自性吧?它也沒有自性,也是無自性的,也是因緣所生的,我們可以善于觀察這一點,這樣我們對于自己得念失念的問題就不會産生迷茫。這是大部分修行念佛的菩薩們的一個盲點,一個暗處,也可以說是一個暗礁,很多人會在這裏翻車。
因爲過去的祖師有這樣講——你健康的時候能念佛,很好啊,那你有疾病的時候呢?很多人一想,是啊,有疾病的時間就搞不定了。又說——你白天能念佛,晚上夢中你能念佛嗎?人一想,哦,在夢中肯定是念不了佛的。
所以這個盲點就出來了,盲點是什麼?靠想象是想象不來的。其實這不過是個因緣,好比說你睡著了夢中,這是個因緣,白日,是個因緣,你病的時候,順的時候、逆的時候,都是因緣罷了,實際我們會把這個因緣變異成得念失念、知與無知的一個盲點,這是很奇特的,實際是人心裏的一種自我轉換。很多修行人就在這個地方會摔倒,你要是知道——這是因緣所生,不過是逆順這樣的一個因緣之緣下,所産生的一個事實,或者一個現象,即知與無知的現象,得念失念之相。
好比走般舟的時候昏沈,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全國各地的人跑過來問我昏沈解決不了怎麼辦?
我感覺到特別的可愛,他不知道這是個因緣,要是了解這是因緣所生,他就不會再問了。因爲什麼呢?半年前他走般舟出現了昏沈,半年以後才來找我,說昏沈我沒法出離。我說你現在有昏沈嗎?他說沒有。
真不得了!他把這個因緣放到現在了。實際不論你放到什麼時間,都可以體會出來,你就在昏沈的時間可以覺悟它——你可以了解它這個無自性,它這個因緣所生。
修行的盲點十分多的。這一點要是運用不好,他就會無端地在這個地方糾纏、糾結,張嘴就是昏沈,合嘴就是昏沈,實際早就跟他沒關系了,它是無自性的東西,不過就是因緣所生,緣到你那個習慣上了,什麼習慣呢?昏沈的習慣。到那個時間就要睡覺,但現在走來走去,走來走去,那個潛意識就冒出來說你要睡覺、你要睡覺,平時你在睡覺、平時你在睡覺。你想是啊,我在睡覺,我在睡覺。哦那就昏沈了。
昏沈本來就沒有自性,這時候你再反觀它——哦,它沒有自性,它是緣我的習慣所産生的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沒有自性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那它就過去了,不過去也沒問題,你知道不過是一個習慣罷了,是個無自性的習慣,你就不會糾纏,你就不會走完般舟了說哎呀,我怎麼昏沈的這麼厲害呢?因爲你直接從昏沈中解放出來了。不在昏沈之外再找昏沈了。其他的如痛啊,累啊,渴啊,煩躁啊,無聊啊,味同嚼蠟啊,一切法亦複如是。
以前我給他們護關的時間,他們經常出來說,法師,你爲什麼設計這麼個無聊的事情!我說哎呀,你們進關虧得都寫發願文了,虧得不是我引導你們進來的。實際是他走厭倦了。
這都是我們覺悟的時間。無聊也是我們覺悟的事情,昏沈也可以使我們覺悟的,煩躁也可以使我們覺悟的,痛也可以使我們覺悟的,很累很辛苦也可以使我們覺悟的。如你怨恨,那你就迷失了;說無聊了我要出關,那你就迷失了;痛了我就坐一坐休息休息,你就迷失了。迷失了在當下覺悟它,這覺悟並不是說我們會失去什麼,或者說會得到什麼,但是你認識了這個事情,你就解放出來了,你就不再去糾結它了。
這兩年問的少多了,這兩年誰來問我,師父爲什麼昏沈解決不了呢?我說昏沈的時候再解決昏沈吧,現在不要管它。
人把這個東西抓的特別死——昏沈了,這是個失念吧,這是個業力啊,我這個業力怎麼這麼重啊。——就把業力實有化了。這個實有化就很痛苦的啊。他心想別人一走般舟可能就是放著光動著地走,我怎麼昏沈呢?實際他不知道,別人放光也好,動地也好,跟他昏沈一樣,都是無自性的,不過是一個業緣表現之異。這樣我們走般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昏沈了,你說——我知道你的名字叫沒有自性。對不對?那我們就走下去了。
實際這是個盲點,菩薩,雖然是反複地講啊,但這你平時用得上的,要不然這個暗礁就把我們跌倒了。
有的人就在這個無聊這個地方過不了關,味同嚼蠟呀!腿也不痛了,腰也不痛了,天天鍛煉出來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沒有意思,這就是個關口,什麼關口呢?這是他緣的一個習慣,什麼習慣呢?——他喜歡變異,過去的痛啊,暈啊,迷失啊,掙紮啊,什麼都過去了,這時候他對變異的那個索取的習慣突然變得很平白了,就感覺到沒有意思,這時候是個大的關口。什麼關口呢?——就是逾越自我習慣的一個關口,過去了就是一番天地,就會出現淨光明之相。走不過去就會在那兒念叨沒味道,沒味道,天還不亮,天還不亮,早點兒打板,早點兒打板,就這樣熬了,等一打板了,哎呦!可打板了!
這都是修行的焦點呐!這個焦點是什麼呢?就是暗礁,我們到這裏就走不動了,那退回去吧,又退回到原地了,什麼原地呢?——業力的執著。下一次憋足勁了,說我一定要走般舟,又去走了,又走到沒有味道,沒有味道,真沒味道,真沒意思啊。又開始了,算了吧,不走了,又回到原地了,什麼原地?——業習的原地。很多人就是突不破這幾點。過去說給我們一個教授、一個指導,不是指導其他的,就是這些盲點,你自己認識不到的。你說這有啥呢?很簡單個小事。我告訴你,不跟你說,你走十年都走不出來。小小的一個問題就把你擋住了,爲什麼呢?一張紙就這麼薄,就能把你擋住,不把它拿掉你就看不見。
這個盲點製約了很多修行人。實際我們念佛平時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無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啥意思呢?就是沒有去玩、逛啊、累啊、辛苦啊、幹活啊來的好。我以前私下問過很多道場的出家師父,我說“幹活、念佛,你幹哪個?”
“我幹活去。”
我說“爲啥不願意念佛呢?”
“沒意思,沒用。”有人不這麼說,他說“我護持常住。”
你悄悄地問自己,一個是念佛,一個是去接待人也好,幹活也好,做什麼事也好。你說你幹哪個?大部分都說幹別的去,那天高海闊對不對?念佛太沒意思了。
就是這個習慣啊。那些修行成就的人,那些有禅定的人,有叁昧力的人,他在哪個地方呢?他不過是個覺悟者,在這個無自性的認知上,他一個事情,一個事情,一個事情,一個因緣,一個因緣,一個因緣,一個過程,一個過程,一個過程,都處理過了,他得到了一個大的止,得到了一個大的觀察善巧。止什麼呢?止九界的過患了。止什麼呢?止這個變異禍亂對待的心智了。他心中不再用變異對待習慣去奔波,在這裏面去禍亂自己了,禍亂他人了。那麼他的心智就得到了止、安定,就在這個寂靜輕安,或者說在這個靜境、靜的輕安中,得到一種加持,這個加持會令其得到一種喜,就是輕安,這種輕安是從沒有的。
你只要做過一次就可以了,永遠你都忘不掉。因爲什麼呢?——你生活沒有發生過,或者說你過去的生活中偶然發生了一次輕安,也是撞上的,後面你再等等不到了。但是要是修行人,你可以主動地這樣去做,一旦做到這個點上,昏沈啊,無聊啊,沒味道啊等等,你突破了這一點,你的心智突然就開闊了。那你再觀察這個世間,你的眼神不一樣了,心智不一樣了,感知不一樣了,那種敏銳度不是你想象的。那時我們說念佛真是有好處,真是有內容,真是有味道了。那你就樂于念佛了,金不換了,那時說大家念念佛吧,你會什麼都不顧就去念佛了,爲什麼呢?你會珍惜每一個念佛的機會,珍惜每一聲佛號,珍惜每一次覺悟的機會。珍惜它,或者說你就珍惜你生命的每一個當下,你的生命突然變得有價值了,不是那樣熬過去,帶過去,混過去了,不會了。
所以這一點,希望大家有一個認知。昙鸾法師這個提示,我感覺對大家十分有意義。他說知與無知是因緣所生,那麼昏沈吊舉這也是習慣因緣所生,我們若緣念佛因緣,都是可以逾越過去的。由于現在很多人在實踐念佛、般舟,或者其他法門,實際這都是可以用的上力的。修行本身沒有什麼,最主要是我們實踐運用的周遍與不周遍。許多人偶爾一生中會遇到一兩次法喜,就不再實踐了,他就會靜止在業力中了,有的人就會精進不舍。
象淨土這個教法,果地覺爲因地心,雖是如是,現行中你不去作爲,這個果地覺不在你現實的生命中起作用,那也就只是知個名字,你就體會不到它的滋味,你在這個名字上就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以前一些學淨土的人認爲阿彌陀佛把他救渡了,然後他就吃喝玩樂什麼都可以幹了。我說不是,你現在做你的業習,放縱你自己,你還受各個對稱的果報。你心底也可能有一個依賴阿彌陀佛的心理,但是你現在的各個果報你還是受的,還是要面對的,你做殺盜妄淫,還是殺盜妄淫的果報,你做布施持戒精進,還是持戒精進的果報。對稱的果報,這個即下的果報是真實不虛的。
所以,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果地覺爲我們的因地心,我們安這個心,來作爲一個無上心的起步。對此你還是要去實踐,在你每一個意識、每一個言說、每一個作爲上去實踐它。你要去實踐,不實踐不行。你不實踐那就只是知道個道理,就象我們擺一筐水果放到那兒一樣,你不吃它爛掉了,跟你也沒關系,然後你說這個水果不好吃,因爲什麼呢?——你沒有去實踐。所以每一個當下你去實踐這個果地覺,你要去實踐的,或者說用果地覺去觀照你每一個當下的言行、意識、作爲,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因緣——原來緣佛因緣了知世間,緣佛因緣覺悟自己的身業口業意業,那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念佛人,憶佛念佛就會得力。
(歲次辛卯六月初七 20117月7日)
《安居第五十一日(二):在昏沈與無聊中覺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