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一日(叁):警覺泛空無記的深淵
心入實相,無知正遍知
昙鸾法師說:“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
這個無知,就是具足悲智平等的一個實相,真如實相。
阿彌陀佛的這個心,是個知相,沒問題的,但是他是入于實相的順性的覺知。衆生覺知是違性的,違性則染,染著就有“知”,他把這個知作爲實有,即實有化了。那這個順性的心呢?也是知相,但是他入于實相了,他知道本不可得,他在這個本不可得的無知處得到了休息,所以他是平等心,是清淨心,無對待心,這個心是具足悲智方便的,所以這個無知的心,具足平等悲智。
這個也是一個很大的急轉彎。因爲我們漢地人很多學佛人,在普通的意識思維下,一談到性,一談到佛性、佛性無知,他就認爲就是一個木頭磚頭石頭往那兒一坐,我這就是覺悟了,這真是太可怕了,這是真是一個天大的深淵呐,無記的惡業的深淵。
實際昙鸾法師在這兒講的十分清晰,他說的無知正遍知,此心是覺知之相但是入于實相,此實相無知,它平等,具有悲智。這個無知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是具有悲智作用力的,不是我們冷水泡石頭能泡出來的東西。
這個角度認識不出來,基本上我們漢地的佛教就被扼殺了,學一輩子就學一個枯木。這是一個大的認識的轉折,希望我們的認知要有個轉折——雖是可知之相,因爲順性故,入于實相,實相無知,所以具有平等悲智的作用力。
很多人就認爲無記業就是修行,泡在無記中就認爲是安樂。實際真是不是,那叫麻木不仁。修到最後就很癡,這樣的人很遲鈍,心智慢慢地趣向于愚癡、固執,所以投生到愚癡的果報中就皮也厚,骨頭也厚,腦袋瓜子也少,反應遲鈍。爲什麼呢?他就是這麼訓練出來的,他把無知就當成一個麻木不仁了。這是很可怕的一個訓練。
在諸佛菩薩處,是平等、具足悲智作用力的這樣一個無知,是平等利益世間的,而不是象我們心智中有親疏啊、遠近啊、善惡啊、大小等等,他不分這個的,所以說是無知,這個地方我們要認知。
昙鸾法師舉了兩個例子,象竹筒裏的蛇,蛇是曲形的,但是裝到裏面就變成直的了。又如有人被馬蜂蟄了,很痛,有人被水蛭蟄了,就是用刀把皮拉開也不痛的,實際這是個因緣問題,並不是說他不痛了,是因緣不同而表現的知與不知。
所以心入實相,可令無知,實際是令我們平等安住的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可以觀察的,好比說昏沈這個例子,它比較頻繁的發生,這個昏沈業來了,不管是走般舟也好,平時也好,很多人熬過去了反而不昏沈了,精神頭很好的,但是他一想起來——哎喲!我晚上沒有睡覺,我要補一補覺。完了,馬上眼睛就睜不開了,就睡覺去了。這種力量很大,什麼力量呢?——心念所系。他維系的東西是這個,這就是一個因緣所生的,你並不是真的因爲熬夜才困的,不是的,是你說“我熬夜了會困”這個感覺一引導,馬上就困了。那我們來看——它沒有自性,它本質來說是不可得的。所以經常有人走了般舟會跟我說,師父,我走兩叁天了出來怎麼這麼精神呢?一點都不困。我說沒有問題,你把你過去的習慣打破了。
認爲這個本性是不可得的,那我們就趣向實相了。因爲昏沈這個業習,我們就認知了實相,那你就可以入實相了,那你這個地方可以無知了,什麼無知了?——你不計較了。
菩薩啊,這個真是很重要很重要。你要是不去這麼實踐,你這個記憶就把你限製住了,限製在哪個地方呢?——你記憶什麼,那你就因緣什麼,這個因緣就把你製約在這個空間了。
這個地方我們反複地要去觀察,思維,觀察。我們怎麼能入實相?不複雜。你說哎呀,這太高的法了吧?沒那麼高。你去實踐了就不高了,你不實踐就太高了。佛法不可以高推也不可以低就,最公正的就是去實踐,不要去坐那兒打妄想,也不要去推測它,一實踐就知道了,不實踐我們永遠在門外去想象,那這個想象太遙遠了,要麼高高的,要麼低低的,那都不是佛法。我們舉了昏沈這麼一個例子,我們可以去觀察,我們通過昏沈可以入實相,那我們什麼業力不可以入實相呢?昏沈是最黏牙的東西了,是最麻煩、最糾纏人的東西了,這個可以入實相,還有什麼不可以入實相呢?
實踐法解決實際問題
五念門本身就是解決我們實際問題的,身業口業智業方便智業這五個角度,我們在哪個地方遇到問題,就解決哪個角度的問題,這樣我們學習這個法門就有方便了。我們不是爲了學習而學習,實在是爲了解決平時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中的存在的一些問題,或者說共業中、他業中、自業中遇到的某些問題,我們用五種念門來面對它、來解決。當然反過來,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自身的障礙,都需要來解決。在這樣的往返中,我們慢慢地學會了實踐的一個法則,我們的學習就變得充實起來了,這一定要有一個充實的實踐。所謂的充實,就是去實踐它,讓這個內容能煥爛地放出光明來,能處理我們心中的障礙。
我講這些問題比較尖銳,但是說句實話,不講還是真不行。因爲有些東西我們在個體解決的因緣下,力量就不足,象十個人添柴跟一個人添柴比,衆人拾柴火焰就高,在共有的業力中解決一個人的問題是十分簡單的。我們都知道社會上經常有一些公益事業,某些人了遇到極大的困難了,病難、手術,需要很多鈔票,但一群人隨便給一點點,這個人的問題就解決了。同樣,我們每個人遇到一些心的問題、實踐佛法的問題、一些業力的障礙,個人解決十分不容易的,但在這個共同學習的環境中想解決很簡單,因爲有這麼一群人的善根力、福德力,安居階段還有諸佛菩薩特定的加持,一些僧團特定的加持。
無知不是泛空無記的深淵
昙鸾法師說,心入于實相,可令無知。我們再來談一談這個“無知”。
這個無知,不是麻木不仁,不是無記,也不是一個黑洞,不是這樣的。此處談到的無知就是正遍知。這個正遍知,具足智慧、慈悲、方便之大用,故稱爲正遍知。
無知,實際就是入于實相。我們要把這個概念給轉過來,它不是麻木無記,不是泛空。有人說我心裏空空洞洞的,啥也不知道了,這是我們漢地的一個深淵,這真是一個深淵,埋沒了很多人道業的深淵!我講得重了,大家心裏對自己道業在意了,你不要排斥它;你要對自己的道業不在意,你就是自大,你自己自诩,我沒有辦法。
這個地方埋沒了許多我們漢地的修行者,這是個深淵,很多人就墮入了這個深淵,把無知當成泛空、黑色的、無記的,以爲體會到性了,性就是空空洞洞的,什麼無知的,黑色的、無記的。這就是深淵,很多人墮在這裏面。開始,身心有一種所謂的無記的休息,這個休息是一個稍許的休息。稍許休息以後他就會生起貪欲,就是對這種所謂的安逸的貪欲,這在經典上有記載的。這個貪欲之後他就對墮入世俗有染欲,這樣的人離世俗惡業是十分近的,很多人就回到世俗中去尋找所謂的很舒服。很舒服,這是普遍的說法,經常會聽見出家人這樣說——我坐的很舒服,這個“很舒服”,就是稍微輕安帶來的一種貪欲、染欲的東西,然後就墮入這種泛空的意識了。
實際這個腿子一旦好,對世俗的貪欲少了,但在這個“很舒服”的貪欲的支持下,又墮入了世俗,就是拐個彎墮入了世俗的貪欲,只是拐了一個角度罷了,這個就更吸引人了,因爲什麼呢?——看來也不貪圖世俗的汽車了,什麼男女色了,金錢了,名利了等等,但是他貪這個舒服。一問你坐得怎麼樣?他說我很舒服,這一定是第一個概念。大家就開始傳播了,我也這樣坐,很舒服,你也很舒服,然後不喜于爲叁寶服務,不喜于他人幹擾,就貪圖這種所謂的舒服了。別人說一句話他可能就會生煩惱,爲什麼呢?開始貪了,開始給自己畫個圈子。這個是十分十分要命的地方,因爲遇到太多太多這樣的情況了。
以前遇到一些精進的出家師父,一到這個地方,啪就摔下去了,拉都拉不住,你拉他,他就咬你一口,他要掉下去,爲什麼?很舒服。這裏面也沒有名也沒有利,也沒有善也沒有惡,也沒有是也沒有非,就是低個頭,或者就坐在這兒,就浪費浪費時間,有啥呢?但是養久了,他心中對世俗的貪欲比一般人埋得更深,更濃,更有力量。這是十分嚴重的一個大問題!這個無底的深淵吞噬了大部分的這樣很舒服的修行者,他根本沒辦法前進了,對“無知”的修持,或者種種叁昧的修持、智慧慈悲的修持,他根本就拒絕,他認爲很舒服就ok了,就到頭了,沒啥進趣的了。
以前我們一起打過七,我遇到幾個出家師父都是這個樣子。我提醒他們這個地方不可以進去的…
《安居第五十一日(叁):警覺泛空無記的深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