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五十日(叁):得念失念皆是佛恩▪P4

  ..續本文上一頁糧,而是作爲往生的一個進趣方便罷了,或者作爲一個現下的報恩行罷了,所有的行善作爲只是在報恩,在令佛法住世,如此而已,順應世間令佛法住世。所以慈泯流一般都不太提,遠公流和善導流這兩個流派就比較突出,遠公流這個支派在中國早期的傳播是百分之百的,我用這個方法也實踐了很多年,感覺很好,但這是很少一部分人在一個增上的方法上去修持,在增上的環境中修持才可以,必須得有增上的環境,增上的引導,增上的機遇,這個方法才能使人安心,要是不增上,要是一停止不前,人就會發慌,那就出問題。這是時代的一個産物。

  

  

問:意識泯滅之時怎麼念佛?夢中怎麼念佛?

  

答:

  

實際我們就是跳不出這個圈子——對自己的見聞覺知的堅固。九界衆生皆以自己的業力爲珍寶,爲什麼稱爲“業力珍寶”呢?他會死死地抓住這個東西,象鐵鈎子一樣抓著,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氣咽完了,力氣沒有了才松開。

  

這裏談的是見聞覺知的“知”——無知了怎麼念佛?這真是個大話題,我看我費了很大的功夫講,我們這個業力還是不可丟,很好。

  

無知念佛,夢中念佛,不管怎麼這都是業力的珍寶,我們抓的最緊的就是我們的感知,就是我們的感知的變異。

  

舉一個例子,白天我們“知”的時候(意識沒有泯滅的時候,我們知),晚上我們睡著了,無知的時候(實際夢境有時候也是有知的),大地都在托負著我們,但是因爲白天與晚上之異,知與無知之異,我們會産生感知的變異。也就是說象夏天炎熱,冬天寒冷一樣,我們的感知在變異,知與無知在變異,但是大地對我們的載負,虛空對我們包容沒有變異。

  

我們就把佛的願力當作大地當作虛空吧,把佛對我們的攝化當作大地當作虛空吧,把白天我們“知”的時候當作我們自力念佛,“無知”的時候當作自力沒念佛,或者說自力的一種業感。那它們背後,佛都在念我們,佛念無異。

  

我們不管是睡著了還是沒有睡著,是白天還是晚上,我們的心智感知在變異,但是了大地對我們的載負沒有變異,虛空對我們的包容沒有變異,佛念我們的心沒有變異。我們念不念佛,佛在念我們的心沒有變異。

  

我們往往會忘掉佛念衆生的悲心。《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上這樣講——子若憶母,母若憶子。子若逃逝,母憶何爲

   若子憶母,如母憶子,母子不相遠離。衆生心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

  

母親一直念著我們的,但是我們有時候念母親,有時候不念。我們要知道,佛念衆生猶如虛空一樣的容含著我們,如大地一樣的載負著我們,你念他不念他,他都在念你,你念他不念他,他都在載負著你,包容著你!我們不管是白天晚上也好,有知無知也好,我們都要了解這一點,安心于此,感恩于此,那我們就說“如母憶子,子若憶母,若母憶子,子母不相離遠”。

  

我們要知道,雖然是天黑了,我們失念了,在夢中,顛倒了,但是大地對我們的載負沒有改變過,虛空對我們的包容沒有改變過,那麼我們作爲一個衆生,因爲煩惱業習,若念佛若不念佛,佛一直在念著衆生,普化著衆生,佛住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猶如大地,猶如虛空,無有間斷地攝化著我們,是爲無間光,無礙光,無等光,智慧光,遍照法界不舍衆生!

  

大地虛空還真是勉強的比喻,佛陀對衆生的存念是周遍的,是如實的,我們每一個衆生的舉心動念他是知曉的,所以說佛念衆生悲心不舍,如母憶子,不相舍離,就象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孕育成熟了,出生了,又去養育他,時刻不舍離他,這個兒女若知不知,有時候知,就感覺到安穩,有時候不知,就感覺到恐慌,就會哭叫。那我們這個晚上的無知,業感的東西就會感到恐慌,白天我們知,因爲自力念佛所維系,有母親做維系,我們就有安穩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感知的變異。當然我們要知道,大地對我們的載負,虛空對我們的包容,沒有改變過,那我們念佛不念佛,佛念衆生,佛住法界身包容著衆生,心智養育著衆生,是沒有改變的。

  

我們要了解這一點,這個問題是自力與佛力的一個交織,善導大師依經典講了一句話——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你得念失念,皆回到佛恩這個角度了。就象我們善事惡事,皆回到無自性這個角度,那我們就會得到安穩。好比說善惡交織之時,苦樂交接之時,順逆交接之時,在這無量的對法中,你若觀其無自性,那你就回到“本”上來了,不管它是順緣惡緣,回心一念,你看其無自性,就得到安穩了。同樣地,得念失念,佛在念我等,無有舍離,你不管你念與不念,佛念衆生不舍,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因爲佛住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換這個角度,可能就能知道我們怎麼來安慰自己,怎麼來認識自己修行的路子了。

  

得念失念,回心念佛,得念失念,回心一念,那你就回于本源,本自解脫。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即爲佛所照攝,佛所存念,佛所涵養,這樣一個根本的東西我們不丟失,那我們就會安心

  

那你一說哎呀我沒有念佛,你開始自責,開始痛苦,你産生多大的恐懼,都是你自己對佛住法界身的一個诋毀,割裂。

  

那我們隨時回到阿彌陀佛的法界身中,認知這個,或者享受這個,體驗這個。實際我們每時每刻沒法舍離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個光明,這個法性的智海,這個法性的光明,它是周遍光明,沒法舍離,無始以來我們怎麼折騰都舍離不掉的這個東西!

  

說大地我們感受的到,說虛空我們感受的到,這個問題是自力與佛力交織的問題。因爲我們一說到自力,都是盲點的,睡著了怎麼辦?沒有感覺了怎麼辦?這都是盲點,實際還是覺知的盲點。

  

這個盲點實際是自設的,你擁有別人不見得擁有。盲點都是自設,很多人會假設很多很真的東西,就是說假設了以後他當真了,就很真,很多人可能根本不顧及這些東西,這是個自設的盲點,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盲點。

  

所以“得念失念皆是佛恩”最爲方便,這樣就比較容易體驗到佛的法界身的周遍,光明遍照的普遍,佛念衆生不舍的這種涵養、涵納,法性光明的這種圓滿性、真實性。因爲我們念這個才能與佛相應,我們念不周遍的光明那就不與佛相應了。我們不念這個佛住法界身、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我們念的佛就不是阿彌陀佛。

  

這是一個很交織的問題,是很需要用功的一個地方。恰恰是這個地方需要用功,得念安心,這是自力所顯,失念安心,這是佛力所顯,得念失念皆安心,那這是佛力圓成。這個地方就要細細地捶打了。

  

那一天有個居士提出來說不要講課的問題,我想一想還是得講,因爲什麼呢?這些問題一松手就回去了,一松手就回去了,回到什麼地方起了?——回到自己的見聞覺知上去了,一松手就回去了!習慣了,這個習慣太厚了。既然我們發願做不請之友了,就做一次,這些地方不講真沒有辦法,因爲我們習慣,在自己的見聞覺知上很容易設置一些盲點。這個盲點就是自己業力習慣所使然的東西,他造成的一個東西,跟別人沒關系,跟佛陀肯定沒關系的,但這個東西可以伴著我們,可以是我們的深淵,也可能是我們輪回的一個源頭。

  

(歲次辛卯六月初六2011年7月6日)

  

《安居第五十日(叁):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