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粮,而是作为往生的一个进趣方便罢了,或者作为一个现下的报恩行罢了,所有的行善作为只是在报恩,在令佛法住世,如此而已,顺应世间令佛法住世。所以慈泯流一般都不太提,远公流和善导流这两个流派就比较突出,远公流这个支派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是百分之百的,我用这个方法也实践了很多年,感觉很好,但这是很少一部分人在一个增上的方法上去修持,在增上的环境中修持才可以,必须得有增上的环境,增上的引导,增上的机遇,这个方法才能使人安心,要是不增上,要是一停止不前,人就会发慌,那就出问题。这是时代的一个产物。
问:意识泯灭之时怎么念佛?梦中怎么念佛?
答:
实际我们就是跳不出这个圈子——对自己的见闻觉知的坚固。九界众生皆以自己的业力为珍宝,为什么称为“业力珍宝”呢?他会死死地抓住这个东西,象铁钩子一样抓着,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气咽完了,力气没有了才松开。
这里谈的是见闻觉知的“知”——无知了怎么念佛?这真是个大话题,我看我费了很大的功夫讲,我们这个业力还是不可丢,很好。
无知念佛,梦中念佛,不管怎么这都是业力的珍宝,我们抓的最紧的就是我们的感知,就是我们的感知的变异。
举一个例子,白天我们“知”的时候(意识没有泯灭的时候,我们知),晚上我们睡着了,无知的时候(实际梦境有时候也是有知的),大地都在托负着我们,但是因为白天与晚上之异,知与无知之异,我们会产生感知的变异。也就是说象夏天炎热,冬天寒冷一样,我们的感知在变异,知与无知在变异,但是大地对我们的载负,虚空对我们包容没有变异。
我们就把佛的愿力当作大地当作虚空吧,把佛对我们的摄化当作大地当作虚空吧,把白天我们“知”的时候当作我们自力念佛,“无知”的时候当作自力没念佛,或者说自力的一种业感。那它们背后,佛都在念我们,佛念无异。
我们不管是睡着了还是没有睡着,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的心智感知在变异,但是了大地对我们的载负没有变异,虚空对我们的包容没有变异,佛念我们的心没有变异。我们念不念佛,佛在念我们的心没有变异。
我们往往会忘掉佛念众生的悲心。《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上这样讲——子若忆母,母若忆子。子若逃逝,母忆何为
若子忆母,如母忆子,母子不相远离。众生心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
母亲一直念着我们的,但是我们有时候念母亲,有时候不念。我们要知道,佛念众生犹如虚空一样的容含着我们,如大地一样的载负着我们,你念他不念他,他都在念你,你念他不念他,他都在载负着你,包容着你!我们不管是白天晚上也好,有知无知也好,我们都要了解这一点,安心于此,感恩于此,那我们就说“如母忆子,子若忆母,若母忆子,子母不相离远”。
我们要知道,虽然是天黑了,我们失念了,在梦中,颠倒了,但是大地对我们的载负没有改变过,虚空对我们的包容没有改变过,那么我们作为一个众生,因为烦恼业习,若念佛若不念佛,佛一直在念着众生,普化着众生,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犹如大地,犹如虚空,无有间断地摄化着我们,是为无间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遍照法界不舍众生!
大地虚空还真是勉强的比喻,佛陀对众生的存念是周遍的,是如实的,我们每一个众生的举心动念他是知晓的,所以说佛念众生悲心不舍,如母忆子,不相舍离,就象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孩子孕育成熟了,出生了,又去养育他,时刻不舍离他,这个儿女若知不知,有时候知,就感觉到安稳,有时候不知,就感觉到恐慌,就会哭叫。那我们这个晚上的无知,业感的东西就会感到恐慌,白天我们知,因为自力念佛所维系,有母亲做维系,我们就有安稳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感知的变异。当然我们要知道,大地对我们的载负,虚空对我们的包容,没有改变过,那我们念佛不念佛,佛念众生,佛住法界身包容着众生,心智养育着众生,是没有改变的。
我们要了解这一点,这个问题是自力与佛力的一个交织,善导大师依经典讲了一句话——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你得念失念,皆回到佛恩这个角度了。就象我们善事恶事,皆回到无自性这个角度,那我们就会得到安稳。好比说善恶交织之时,苦乐交接之时,顺逆交接之时,在这无量的对法中,你若观其无自性,那你就回到“本”上来了,不管它是顺缘恶缘,回心一念,你看其无自性,就得到安稳了。同样地,得念失念,佛在念我等,无有舍离,你不管你念与不念,佛念众生不舍,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因为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换这个角度,可能就能知道我们怎么来安慰自己,怎么来认识自己修行的路子了。
得念失念,回心念佛,得念失念,回心一念,那你就回于本源,本自解脱。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即为佛所照摄,佛所存念,佛所涵养,这样一个根本的东西我们不丢失,那我们就会安心。
那你一说哎呀我没有念佛,你开始自责,开始痛苦,你产生多大的恐惧,都是你自己对佛住法界身的一个诋毁,割裂。
那我们随时回到阿弥陀佛的法界身中,认知这个,或者享受这个,体验这个。实际我们每时每刻没法舍离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这个光明,这个法性的智海,这个法性的光明,它是周遍光明,没法舍离,无始以来我们怎么折腾都舍离不掉的这个东西!
说大地我们感受的到,说虚空我们感受的到,这个问题是自力与佛力交织的问题。因为我们一说到自力,都是盲点的,睡着了怎么办?没有感觉了怎么办?这都是盲点,实际还是觉知的盲点。
这个盲点实际是自设的,你拥有别人不见得拥有。盲点都是自设,很多人会假设很多很真的东西,就是说假设了以后他当真了,就很真,很多人可能根本不顾及这些东西,这是个自设的盲点,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盲点。
所以“得念失念皆是佛恩”最为方便,这样就比较容易体验到佛的法界身的周遍,光明遍照的普遍,佛念众生不舍的这种涵养、涵纳,法性光明的这种圆满性、真实性。因为我们念这个才能与佛相应,我们念不周遍的光明那就不与佛相应了。我们不念这个佛住法界身、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我们念的佛就不是阿弥陀佛。
这是一个很交织的问题,是很需要用功的一个地方。恰恰是这个地方需要用功,得念安心,这是自力所显,失念安心,这是佛力所显,得念失念皆安心,那这是佛力圆成。这个地方就要细细地捶打了。
那一天有个居士提出来说不要讲课的问题,我想一想还是得讲,因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一松手就回去了,一松手就回去了,回到什么地方起了?——回到自己的见闻觉知上去了,一松手就回去了!习惯了,这个习惯太厚了。既然我们发愿做不请之友了,就做一次,这些地方不讲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习惯,在自己的见闻觉知上很容易设置一些盲点。这个盲点就是自己业力习惯所使然的东西,他造成的一个东西,跟别人没关系,跟佛陀肯定没关系的,但这个东西可以伴着我们,可以是我们的深渊,也可能是我们轮回的一个源头。
(岁次辛卯六月初六2011年7月6日)
《安居第五十日(三):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