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叁十九日(叁):兩類眷屬:隨順佛願與叁輩九品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偈言:如來淨化衆,正覺華化生。
【昙鸾法師《往生論注》:此雲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幹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四海之內皆為兄弟也。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此處需要提示一個最大的問題——報土和化土的問題。這是千百年來淨土法門的一個爭議,很多人講淨土是化土,故不了義,昙鸾法師這些善知識說,若阿彌陀佛的淨土也是化土,那濁土又是什麼土呢?因爲中國早期傳揚的是兜率天,往生西方淨土的教化是不普及的,所以在傳播的過程中受到很大的阻礙,直到善導大師依《觀經四貼疏》徹底展示了淨土的稀有難得,即所謂的報土往生,或者說“同一念佛無別道”,這句話是十分重要的。
許多法門的修持,認爲業力、道德力、修持力、精進力、信力等等的差別,造成了萬品修持、萬品成就,即雜緣的成就,但是念佛一法是同一念佛,皆是依阿彌陀佛的願力,隨順願力而念佛,這個隨順不可思議,其焦點就是在隨順著佛願念佛。而雜品修持不是如此,各人的根性不一樣,發心不一樣,作爲不一樣,對法的認識不一樣,精進的程度不一樣,作爲環境不一樣,身體的基本素質差異十分大,所以萬品修持,萬品之果報。淨土一法是無別道的,這是極爲殊勝的平等回施的教法——一切衆生依佛願念佛故,即生得不退轉,說的是一切衆生,平等回施故,揭示法性無遺。我們知道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這個“舍”是平等舍,舍歸于法性。阿彌陀佛是個大布施者,是個大舍者,滿足一切衆生的欲望,“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那麼就是平等舍。很少人去體會平等舍的功德。阿彌陀佛是平等舍,回施衆生,不揀擇于善惡大小是非男女,平等回施于一切有情,欲令一切衆生于一生得阿毗跋致住不退轉,此功德是隨順願力而成就的,往生報土而無遺。
因爲隨順佛願而生佛的國土,同生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其他法門沒法類比,做不到這麼整齊,就象我們要渡海到一個島嶼一樣,有千船萬船,汽艇、快艇、遊艇,大船、小船,速度、舒適度、翻不翻船等等都不一樣,而阿彌陀佛這個大的願望、這個平等舍是十分不可思議的,普載于法界一切衆生,一條船就把你載走了,這一條船是什麼船呢?——大願船。其願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普攝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親見法性。
“見性”是個大話題啊,怎麼見性?上哪兒見性?阿彌陀佛的誓願本身就是性德之展示,依修德而顯。這個依修德而顯,是十分有意義的,是來接度衆生的。我們在此處一定要不斷去審視,這樣一個平等教法,徹底揭示了法性之周遍廣大妙用,展示了一切衆生的如來智慧德相,平等地揭示了法性,不是說聖者有法性,凡愚者無法性,它說一切衆生皆有法性,何以故呢?普遍載負,平等舍故,令衆生平等安住。
善知識們啊,需要思維觀察淨土法門的特定性、究竟性、平等性、如實性,我們如果不抉擇于此,就把它當作一個很泛的、很普通的萬品修持萬品成就的雜修方法了,淨土不是這樣的。令衆生在這個平等回施中親見法性,令你見法性,並不是說你能見法性。我們坐飛機,從甲城市到乙城市,也就是飛機載負,“令”我們從此到彼,爲什麼說“令”呢?是我們沒有作用力,登上飛機就可以了,從此到彼是它的力量,不是我們的力量。
佛力住持故,令衆生親見法性,何以故呢?他展示的東西是這樣子的,平等回施,平等饒益,平等印契,一切衆生鹹能往生,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其所有教法都沒有離開這樣一個大願,沒有離開這樣一個載負。讀讀淨土的叁經五經,都是這樣提示我們的,雖然有側重不同,但是教法內容真實不虛。
阿彌陀佛的這個眷屬功德,是平等一味的。那爲什麼又說叁輩九品呢?這實在是無奈。有暢佛心智之法,有無奈之說,什麼叫無奈?就是順應衆生說。這兩個話題要分開,如果分不開,我們就會把這個法門搞成萬品修持萬品生的法門了。暢佛本懷說與隨順衆生說——暢佛本懷,就是順願往生報土,不管是哪一類衆生,隨順佛願故往生彼國;隨順衆生說,叁輩九品。爲什麼這麼講?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話題,若認知不清晰,你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佛說話怎麼還有矛盾嗎?
佛告阿難,往生彼國者皆住于正定之聚,彼國無有邪定聚及不定聚。佛告阿難,十方無量無邊如恒河沙數諸佛皆共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若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個“若有衆生”,就是隨順願力往生的衆生,乃至一念即得往生,這個裏面只有暢佛本懷,順性展示廣大教法之無遺攝化,令衆生同生彼國,光徹十方法界無有遺漏,上至等覺妙覺,下至蜎飛蠕動,我們說“願共諸衆生,同生安樂國”,這就是依佛的報德順性彰顯,依佛的報德展示性德之真實,暢佛本懷。佛本懷是親證法性,于法界一覽無余而得自在善巧。凡夫有情不允許的,因是違性逆性的,那就要有雜,故所以萬品修持,即種種衆生要有種種果報,這樣大家的心就平了,要不然心不平的,所謂逆性,不是平等展示的心理,是我們分別執著造成的一個習慣,我們就會有不許、看不慣的——有一點文化的就看不慣沒文化的人,有一點修持的看見不修持的人就受不了,學佛的人看見不學佛的人那還得了,修這個修那個的人看見不修這個不修那個的人那還得了?持戒的人看見一個不持戒的人,那一發言就嚇死人……。所以《大心材經》我們一定要學一學,這個時代的人啊,自贊謗他,就是不許,這個逆性造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所以佛說叁輩九品,隨順衆生說安慰衆生,絕對是來安慰我們的。《妙法蓮華經》講了叁車喻,白牛車鹿車羊車,不同的小孩需求不同,佛只給大白牛車的,但是有的小孩說不行,我坐羊車剛安穩,再大一點的說我坐鹿車很好,已經長成年的說我要大白牛車。
很多人把安慰說與隨順說當成一個矛盾來相互诋毀,所以現在淨土法門中有他力說、自力說,爭啊鬥啊,沒有意思,自力說就是凡夫知見說,叁輩九品說,佛力說就是同生報土說,隨順佛願同得往生,無一遺漏,這樣一個清淨平等暢佛普度衆生本懷的法。普度與別度是有差別的,別度是衆生心,普度是諸佛心。那我們要見性,就要隨順佛心而見性,你若隨順衆生的千差萬別的心智,那就是千差萬別的迷失與業力。我們要把這兩個區分開,這兩個不是矛盾,是暢佛本懷說與隨順衆生安慰說,隨順衆生是不了義,暢佛本懷是究竟義,是真實義。
所以在佛教中有這二種說。世尊初轉*輪,雖然是利益衆生無量方便,但多是隨順衆生說,在佛教成熟的過程中,就開始說暢佛本懷之說,如方等會上多講暢佛本懷的教法,所以在那些經典就冠上一個名字——“佛說”某某經,我們看到只要涉及到阿彌陀佛教法的經典,大部分都冠上“佛說”。古代的“說”與“悅”字通用,悅者,悅可,即都是佛所表達的、暢佛本懷的一種說法。
所以彼眷屬有兩種來源,一者,佛隨順衆生故,說種種安慰,叁輩九品——若有有情舍欲出家,上輩往生;若有有情不能舍欲出家,在世俗中作種種善事,修種種法,供養道場等等作爲,此中輩;若有下輩者,不能舍諸惡緣,但于無上心智能夠隨順,能憶佛念佛,那臨終也能往生。這是隨順衆生說,怎麼隨順呢?不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佛告阿難“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是佛力說,這裏面沒有叁輩沒有九品,他不必要割裂成叁輩九品,何以故呢?同生彼國報土,因爲隨順佛願望故。那麼所謂的自力說,那就是叁輩九品了,這一定是衆生于自己的業、于他人的業執著而産生的一個後效果。如果把這個後效果泯滅掉,許多人就不幹了,那怎麼辦呢?佛對這一類的有情倍加愛護,所以就爲此宣說叁輩九品,這樣大家都能接受了。
若能隨順佛願,得極殊勝平等方便,直指法性,當下大用,住不退轉,不離本位,于無上菩提親證無異,雖然沒有親證,但是與親證是無異的,如昙鸾法師講——凡夫行八地事豈可思議?何以故,隨順願力故。佛力住持,凡夫有情即得不退,不可思議,這皆是依佛力佛願,依隨順佛的心智而成就的教法,所以不離本位,即不離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不離我們這個當下,如佛親證,何以故?佛親證的果德回施于汝,做因地故,所以果地覺因地心,很直白地告訴我們——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在當下可以啓用!
你說我不能用,那慢慢來,我們就來叁輩九品,所以自力說中有叁輩九品,順應衆生固執故,固執自業與他業,此類有情不可舍,所以佛做隨順說,設立叁輩九品,令彼亦得往生,雖是懈慢國,但是能往生,能往生畢竟比輪回有意義。因爲輪回會使你迷失,往生則無有退轉,雖然我們將信將疑,雖然還執著自力他力,還固執這種業緣,那麼往生彼國,懈慢國也好,邊地疑城也好,叁輩九品也好,這種雜類修法、雜類往生的說法,是順應衆生的這種不許,令衆生往生,往生以後一看,皆是大白牛車,鹹是一乘究竟了義之功德,無有差別。這就是所謂的清淨平等覺。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經題把整個教法的主題思想,或者說把這個教法的次序全部宣化出來了——佛所悅可,大乘教法,無量壽之給予,清靜平等之展現,入者皆能覺悟。淨土這個教法,的確是佛所悅可,或者說是暢佛本懷的;是佛所載負,承載一切衆生的;無量壽,是法性作用;清淨平等,是力與安住;覺經,是成就相續。這個經題很簡單流暢地把淨土教法給展示出來了,不可思議。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四 2011年6月25)
《安居第叁十九日(叁):兩類眷屬:隨順佛願與叁輩九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