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日(一):至簡至明,周遍攝化
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如實照見我們的現行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的依正二報,眷屬與主功德,全顯阿彌陀佛自他二種受用。我們在娑婆世界欲得二利方便,總是有阻礙,因爲我們的心智與法性的貼切、親證不夠,往往在變異心智中會有種種選擇、種種徘徊、種種雜緣作爲。故極樂世界自他受用的細致描述與觀察,使我們了解——我們的人生應該順性而行這一生活主題,或者說這個究竟的意樂。這個意樂是順性而成的,是阿彌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諸佛親證的真實法益,是不容顛覆的真谛、事實。所以十方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此威神功德揭示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的生活主題——順性者得以圓成,逆性則多生雜類因緣。雜類因緣産生了十法界。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以一真法界的功德普照十方世界,令一切十方世界之衆生,即九界衆生鹹得不可思議的法益與加持,或說增上緣。
阿彌陀佛的眷屬功德與主功德是主次分明的。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生存,因爲雜緣熾盛、雜染熾盛,因爲無始以來因緣的累積、沈澱,因爲秉性、習性的蒙蔽,造成了我們對這個主次認知的混亂。一旦我們人生中的主次不分明了,那我們就需要受到教育了,如傳統文化中所講——善者惡之師,惡者善之資。那麼師資在我們這個法界就自然成就了主次的一個教化機製,故佛陀教誡九界衆生,不是來教導我們,是我們需要。一切諸佛出世,是看到了這個世間的需要,或者說他真正順性地、如實地表達了這種實際地理。
我們通過佛陀了解了一切衆生的生命極致,最爲方便、最爲圓成、最爲自在、最爲稀有的一個究竟地理,或者說實際地理。過去人講本地風光,這是一切衆生如來智慧德相的本來面目。實際我們現在是不了解我們自身了,所以佛出世,希望我們了解自己,如此而已。這樣我們在學習、實踐教法中,就有一個如實的、平靜的心、平等緣起,這個十分重要的。
世尊出世,于一切衆生只有增上提攜,沒有絲毫的壓力。所以我們看到如來世尊所有的教化故事都是從容、安詳的。【舉例:目犍連遇到馬勝比丘,見其步履安詳,徐徐而行。如此從容,如此安然自得,于是就問,汝師是誰?教你什麼法?馬勝比丘就說了那四句偈子——諸法因緣起,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做如是說。目犍連一聽到這四句偈子就證初果。】
很多人看過《涅槃經》說,智德,斷德,恩德,叁德爲佛法,缺一則不是佛教,就會認取涅槃外道、解脫外道、智慧外道。爲什麼把這些外道名詞彙集在一起形成佛教的詞語呢?實際是令我們一切染著在任何事情現前之刹那自行解脫。自顯自解脫是真實的法益,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是其真實狀態。糾纏、固執、迷失,這就是所謂的凡夫業。任何事情自顯自解脫——菩薩證之未圓,諸佛世尊親證之其周遍,在萬事萬物有爲無爲的作爲顯現之刹那自行解脫,所以世尊是無爲者,是休息者,大般涅槃者,是廣大心智平等者,遠離了一切造作,遠離了一切迷失,遠離了一切固執。何以故呢?真正透視了自顯自解脫的法性妙用。
所以馬勝比丘講到這樣一個偈子,就會使目犍連證得初果,目犍連轉達給舍利弗,他們一起去見世尊,一句“善來”,就證阿羅漢果,因爲在世尊的威德加持下,猶如照鏡,直接照到本來面目,不需要任何假設。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依正二報也是一面鏡子,來直接照見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背離。世俗人往往是背性、逆性而生存,即染著、固執、分別對待,造成了種種煩惱、業習,種種染著、沈淪于世間,其主題就是執著與沈澱——執著是我們困惑的主題,徘徊是我們擇取的主題,但都是違性的。
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眷屬功德與主功德,讓一切有情如實地照見我們的現行。”照見”是十分重要的,否則我們在見思二惑中就不知自己的現行狀態,大部分學佛者,或者世俗人對現行的了知是不夠的,所以往往迷于現行,計較于現行,或者憂郁于現行。而諸佛如來在這種現行中自行解脫,喜悅輕安,不管是大悲輕安、至靜輕安、寂滅輕安,無一不是輕安——如來叁業,但以輕安而示現。衆生的業是沈重、煩惱、固執。
很多人說這個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它是如實,其如實不來去,其如實不增減,其如實不生滅,其如實不垢淨。就象一個大圓滿的鏡子,令一切衆生的舉心動念了了可知,現行業緣了了可知。這樣一個稀有直接的修法爲什麼會被人忽略呢?因爲太簡單易行了,很多人就會輕視它,這是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
大道至簡
我們經常會看到“加法”的修持,即不斷地增加,在次序上不斷地累積。世俗的法則是累積法則,比如說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不斷地在累積東西。阿彌陀佛的教法不是這樣,它爲衆開法藏,直接打開一切衆生的如來藏性,讓我們本具的功德生起作用,圓滿回施,普遍饒益,順性而行,其性德本也具足,不假造作與修持!因爲我們已經習慣于加法和累積了,所以就變得很沈重、疲憊。故佛教的修法中要有個回向——平等舍,回于性德,如實安住,不增減安住,不因爲修德與作爲去增減自己的心理,增減自己的感受,增減自己的認爲,以爲有什麼得失,若這樣一衡量,加法就會出來,積累的意識就會求回報,那就開始有纏縛,自顯自解脫的善巧會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積累的沈重、選擇的沈重就悄悄地開始作繭自縛。
所以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乃至種種莊嚴,無外乎是令我們如實地照見現行。這一句阿彌陀佛,在稱念之時,即可以照見現行,只是說感覺太容易、太簡單——這兩個東西是我們修行的障礙。大家要反思一下。複雜的東西在這個時代被認爲有價值、尊貴,繁瑣的東西可能被認爲裏面有內容,這沒有問題,但是你不知道這個至簡至明包括了一切繁瑣與複雜,而很多繁瑣與複雜的細節往往會丟失巨大的無作爲的內容,即順性的內容。
老子講“大道至簡”,淨土法門是至簡至明的一個修法,我們在不斷審思觀察的過程中,了解到這個“易行”,實在是來自于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來自于對二百一十億佛土的觀察,來自于五劫的思維,而與一切有情做一個補充的慈悲回施,令我們在這個簡單易行的法則上得遇、得聞、得以實踐。就象很多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就會爲他們未來的生活、家庭,走向社會的方方面面設計、思考,爲他們買房子,爲他們成長過程中實施教育,布置一些社會環境,使他們未來的生活有一個通暢的次序,這樣家庭的孩子就比較省力,做事情也比較容易成功。要是一無所有、全盤打拼呢?也是可以的,但是這樣的人就比較辛苦,心理會積攢很多違緣的創傷,到關鍵時候就會放棄,因爲他沒有長輩、前輩、善知識們給的一個易行的設置。這個“易行”,實是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給予。
簡單,一定是來自于智慧的過濾;易行,一定是慈悲的過濾。過濾掉複雜、無意義,即花架子與包裝,直指最簡單的一個法則。所以在四種度衆生方便中,名號度衆生最爲方便,所謂名號即是法,名號即是功德,名號即是成就,所以以名號號令十方,同歸具足圓滿的安樂國土。這一念的引導,音聲爲佛事,令衆生聞得解脫!在我們漢地人的心目中,聞解脫的概念往往是不成立的。但我們在世俗中會運用到“聞即得到利益”的操作,比如部隊,一個人喊口令,千人萬人“齊步走”,爲什麼呢?這一個音聲就可以指揮一個部隊。這一個音聲爲什麼會起到這樣的作用呢?實際往往我們會忽略。阿彌陀佛的名號爲什麼會起到這樣的作用呢?我們稱它爲萬德洪名,但是有幾個稱念者在稱念、傳達之時即令自己、稱令聽聞者具足萬德呢?所以此性德名號、摩尼寶號,各個不知其摩尼妙用,不知性德之全體,沒有一時因緣隨順性德,一時因緣而步入如來的功德智藏。所以這個名號往往是凡夫妄想的對稱,而不是順性的對稱,它是打開如來藏性之寶庫的鑰匙,稱念時這個寶庫就打開了。怎麼打開呢?一切順性而顯。非是來去,非是增減,非是垢淨,非是大小。在以名號度衆生的修法中,我們要通過很多的熏習,才能改變世俗的認知習慣,改變所謂的法越複雜就越有價值和內容的這種陋習,實際這是習慣于積累與沈重,習慣于繁瑣的陋習。
佛住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阿彌陀佛主功德成就給我們揭示了順性的善巧方便,“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我們以正覺心智順性觀察世間,阿彌陀佛住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的心念與佛陀的心念是沒有任何距離的。我們一定要有這種認知、體會,那我們念佛時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心作心是,這個念佛的力就能從我們自己的傳達與回饋中體會到。
眷屬功德,是我們在違性中的覺悟。我們順性的一切修持與作爲,就是法王的住持,住持著源頭,這個源頭就是我們的心地。我們每一個舉心動念,就是法界的源頭,若善于運用每一個舉心動念,我們就會得到充盈的人生,就能體會到…
《安居第四十日(一):至簡至明,周遍攝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