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日(二):無悔地做阿彌陀佛眷屬
一切衆生是未來佛
阿彌陀佛有廣義說與略說。廣義說中,阿彌陀佛是說過現未來一切佛;略說中,我們把阿彌陀佛當成特定的世尊,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會受到製約,思想就會收緊,收在西方對應的一個世尊、一個意識、一個去向。
標方立相是個方便,標方立相的主體目的是令迷失衆生皆有所歸。但是我們一直站在迷失衆生的角度學習阿彌陀佛,現世的利益就會受到製約。現在大家普遍談到的是標方立相的西方阿彌陀佛——過十萬億佛土,名曰極樂,彼世界有佛,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以這一個世尊來憶佛念佛,行不行呢?這實在是一個方便,很方便,給這些迷失衆生一個准確的方位。但如果這個方位不迷失就好了——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叁世一切佛,那現前的一切有情都是未來佛。你否認也沒有用,何以故?一切衆生的作爲沒有離開覺性,沒有離開佛性,沒有離開法性,離不開的,雖然是逆性者、迷失者,雖然在煩惱業習中是沈淪者,但從沒有丟棄過,也沒有能力把它毀壞掉。
我們念叁世一切佛這個阿彌陀佛,你就要謹慎了,就要時刻小心怎麼面對身邊這些佛了。一切衆生是未來佛,這是確定無疑的真實、究竟的說法。我們念過去佛,念現在佛,都是很好念的,但若是尊重念未來佛,可不好念,主要是未來佛的差異太大了,未來佛的面孔也太多。我們于一切時處若能生起尊重心,那就是真正的南無阿彌陀佛者。這個平等心智真正成熟了,你才知道阿彌陀佛的“正覺華化生”的眷屬功德,才知道四海之內皆兄弟、同一念佛無別道,這樣的真實提示。我希望大家在念標方立相的西方阿彌陀佛過程中,有時有意無意地念一念廣義的阿彌陀佛,這樣對我們是一個很方便的修行,一個自我提示。
一念安心
極樂世界的眷屬功德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唯一差異——娑婆世界是雜類衆生、雜類果報所産生的雜緣世界,也就是五濁惡世,渾濁,雜亂,次序不夠。而極樂世界,一切往生者皆是正覺華化生,非是胎生,永不再受胎生之苦。胎生是十分苦的,但我們人類對胎生的苦已經沒有記憶了,不是不苦,是苦到極致,記憶封閉了。所以很多人不怕胎生,不怕輪回,因爲他不知,所以說無知無畏。如果了解了胎生之苦,是沒有人願意胎生的。
我們說——不養兒女,不知父母恩。那阿彌陀佛攝化這麼多,又是父母又是師長,養育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怎麼來面對他呢?那就是第五門——回向門的修持,回向門是一個利他最直接的善巧——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入一切生死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依本願力故,即依佛的願力故,依一切衆生的本性、法性、如實功德故來入生死煩惱林中,回向衆生究竟利益。一般我們稱回向門爲大悲門,說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實際就是廣泛地念未來佛、現在佛、過去佛之一切時處的阿彌陀佛,看到每一個衆生的現緣,皆以悲心回施,實際也是在念佛,回向方便也是悲心方便。
我們作爲阿彌陀佛的眷屬,實際是順性地認知我們無始以來的違性的作爲與習慣。我們一旦認識了這個習慣了,那就能頓超頓出,或者說橫出。淨土法門是個頓超橫出的法門,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教法。一般我們讀到臨命終時,地獄惡相現前之時,若遇善知識,聽人稱念阿彌陀佛名,乃至十念,地獄的景象就會變成清淨的蓮花,得以往生彼國,這就是一念、十念的功德作爲,而在我們每一時刻的每一念中都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所以稱爲頓超橫出。
“一念安心”是這個教法的極致的提醒,也是我們人生最豐富的地方,是我們人生最具足、最值得尊重的一個角度。我們以前對自己的人生不那麼重視,如果知道這一念安心,或者說一念即能往生,一念是爲具足,那我們就變得富有了。在每一時刻的念與念之間,我們就可以用隨順性德來休息了。因爲如果念念要注意,會很累,很辛苦,在這個辛苦的過程中,我們突然會體會到爲什麼順性會有安樂。順性安樂一定是我們在念念注意的過程中得到的一個休息的對比。這個對比會使我們真正地抉擇,無疑地抉擇,即能順性無爲地抉擇下去,或者說在無爲的心智下做種種作爲而無染著,所謂不爲自求之說,無染之說,慈悲之說等等,這都是順性的安樂。如果不念念去認知,我們就會放過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丟棄大部分的福德因緣。
因爲每一個因緣我們都能去覺悟、不失念。菩薩戒、比丘戒中講的最多的就是這個不失念。例如比丘睡前要做光明相,勿散漫睡眠,勿放逸,要存念叁寶;又如菩薩戒講如救頭然之類的,若睡眠之時無一空過,後待後悔。爲什麼呢?都是讓我們在這一念中去認識生命,它用戒這樣一個要求來鼓勵、推動我們。那麼淨土法門呢?——讓我們在每一個事情、每一個現緣、自他業力交織的刹那去認知它。這個認知就是不失念的認知。不失念就會安心。不失念安心,一失念不安心,這樣翻來覆去你就會有疲勞感,這時你突然遇到一個順性的教法——說得念失念皆爲安樂時、解脫時,皆是佛願所攝化之時,你就會象是從一個很陡峭的懸崖突然回到廣大的平地一樣。
作爲一個修行者,我們要知道這一念的抉擇。飛機駕駛員知道這一念的作用,因爲一個概念錯了,這一飛機的人也可能就沒了。打仗時軍隊長官下一個命令,那一念是個什麼?國與國之間有摩擦了,是不是要打,那一念就是千萬個人的生命。實際我們平時的每一念都有這麼大的力量,只是說我們自己輕賤自己,自己把自己的生命意識麻木到一個不警覺、不在意、無所謂的狀態下,不斷地産生著很多不必要的虛妄妄想,或者産生一些是是而非的想法,在這個顛倒妄想中生存。我們對這一念的大雄大力大作大爲沒有認知過,如果知道每一念都有這樣的價值與作用,一念一世界,一念一法界顯,比開飛機還要厲害,那我們的念頭,很多的造作就會突然休息下來。我們要對它的認知到一個高度,這一個念頭會對法界顛覆,會對整個世間會有厲害關系,那你應該怎麼思維?把你放在未來佛的角度,你是佛陀,你怎麼思維?菩薩啊,這不是假設,這是方法。因爲在我們的意識與諸佛的意識是在同一法界中,只是說我們對自己“一念”作爲的認知不夠清晰,不夠尊重,不夠准確,不夠徹底,不夠完善,不夠廣大,不夠真誠,把自己的思想意識放在泛濫的、沒有價值的這樣一個角度了。
其實大部分人的生命並不是沒有價值,是他沒有真正地生起尊重,沒有真正地認識到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那他就會做衆生的顛倒妄想事業、煩惱的事業,不斷地輪回,不斷地糾結,不斷地受種種不必要的苦。現在我們受的苦是不必要的,如果是必要的話,世尊就不出世了。因爲我們受的苦是不必要的苦,所以諸佛菩薩,乃至善知識們出現于世,提醒我們——我們太多的、無用的想法輕賤了我們的生命,輕賤了我們的意念,輕賤了我們的作爲。自我輕賤。本來到人間應該快樂通達的,應該有增上善巧,在六道每一道中要有助他爲樂的善巧、度他苦緣的善巧,而不是相互危害與沈淪。我們如果真正生起自尊的心念了,那我們就知道六度萬行的快樂,智慧無染的快樂。
過去說“助人爲樂”,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也都做過這樣的事情,包括公益事業等對社會有益的事業,但如果喚不起心靈真正的需要,你的作爲難免有些勉強,難免有些人雲亦雲。我們真正觀察一下爲什麼諸佛如來做這麼多利益世間的事情而沒有絲毫染著呢?爲什麼具有這樣的大智大悲大願大行呢?他們不過是真正地、恰當地、順性安住罷了,並沒有過多地增減一個什麼事情。我們凡夫有情比佛多了十分多的東西——煩惱、妄想、雜緣、無意義的思維、無意義的作爲。
很多人做了事情以後就會後悔,回頭一看人生,感覺太浪費了。他覺悟那一刻鍾才知道浪費,雖然真正覺悟就知道一切都是圓滿的,但在某個階段的覺悟之時,會看到我們自身的很多作爲真是十分可憐,這個可憐不是一個輕易的話題,是我們真正地反省了生命的價值。你看一個在惡道裏的還是這麼個人,一個去畜生道做愚癡業的還是這麼個人,一個去天界行無欲之樂的還是這麼個人,一個行聲聞獨覺,一個行菩薩六度萬行,一個圓成菩提安住于真如法界,都是這麼個心智、作爲,爲什麼這麼大的差異呢?何去何從呢?是學佛的人應該選擇的,應該認知的。
佛恩浩蕩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作爲父母親人的眷屬,我們知不知道父母恩呢?我們知不知道師長的恩、國土的恩、周邊有情的恩德呢?感恩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在這個世間,父母養育了我們,師長教育了我們,國土載負了我們,周邊有情托負著我們,推動了的我們的生命,如果我們不知道感恩,那作爲阿彌陀佛的眷屬,往生彼國,能感恩嗎?這個恩是什麼呢?——我們生活的動力就是恩德啊,我們生活的推動就來自于有情,來自于父母,來自于師長,來自于一切相交織的因緣。
人對這個“恩”字的認識不夠。我們這個時代是相互怨恨的時代,尤其中國人,相互埋怨的比較多,誤解的比較多,如果真正地輔助、理解、感…
《安居第四十日(二):無悔地做阿彌陀佛眷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