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日(二):无悔地做阿弥陀佛眷属
一切众生是未来佛
阿弥陀佛有广义说与略说。广义说中,阿弥陀佛是说过现未来一切佛;略说中,我们把阿弥陀佛当成特定的世尊,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受到制约,思想就会收紧,收在西方对应的一个世尊、一个意识、一个去向。
标方立相是个方便,标方立相的主体目的是令迷失众生皆有所归。但是我们一直站在迷失众生的角度学习阿弥陀佛,现世的利益就会受到制约。现在大家普遍谈到的是标方立相的西方阿弥陀佛——过十万亿佛土,名曰极乐,彼世界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以这一个世尊来忆佛念佛,行不行呢?这实在是一个方便,很方便,给这些迷失众生一个准确的方位。但如果这个方位不迷失就好了——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三世一切佛,那现前的一切有情都是未来佛。你否认也没有用,何以故?一切众生的作为没有离开觉性,没有离开佛性,没有离开法性,离不开的,虽然是逆性者、迷失者,虽然在烦恼业习中是沉沦者,但从没有丢弃过,也没有能力把它毁坏掉。
我们念三世一切佛这个阿弥陀佛,你就要谨慎了,就要时刻小心怎么面对身边这些佛了。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这是确定无疑的真实、究竟的说法。我们念过去佛,念现在佛,都是很好念的,但若是尊重念未来佛,可不好念,主要是未来佛的差异太大了,未来佛的面孔也太多。我们于一切时处若能生起尊重心,那就是真正的南无阿弥陀佛者。这个平等心智真正成熟了,你才知道阿弥陀佛的“正觉华化生”的眷属功德,才知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同一念佛无别道,这样的真实提示。我希望大家在念标方立相的西方阿弥陀佛过程中,有时有意无意地念一念广义的阿弥陀佛,这样对我们是一个很方便的修行,一个自我提示。
一念安心
极乐世界的眷属功德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唯一差异——娑婆世界是杂类众生、杂类果报所产生的杂缘世界,也就是五浊恶世,浑浊,杂乱,次序不够。而极乐世界,一切往生者皆是正觉华化生,非是胎生,永不再受胎生之苦。胎生是十分苦的,但我们人类对胎生的苦已经没有记忆了,不是不苦,是苦到极致,记忆封闭了。所以很多人不怕胎生,不怕轮回,因为他不知,所以说无知无畏。如果了解了胎生之苦,是没有人愿意胎生的。
我们说——不养儿女,不知父母恩。那阿弥陀佛摄化这么多,又是父母又是师长,养育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怎么来面对他呢?那就是第五门——回向门的修持,回向门是一个利他最直接的善巧——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入一切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依本愿力故,即依佛的愿力故,依一切众生的本性、法性、如实功德故来入生死烦恼林中,回向众生究竟利益。一般我们称回向门为大悲门,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实际就是广泛地念未来佛、现在佛、过去佛之一切时处的阿弥陀佛,看到每一个众生的现缘,皆以悲心回施,实际也是在念佛,回向方便也是悲心方便。
我们作为阿弥陀佛的眷属,实际是顺性地认知我们无始以来的违性的作为与习惯。我们一旦认识了这个习惯了,那就能顿超顿出,或者说横出。净土法门是个顿超横出的法门,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教法。一般我们读到临命终时,地狱恶相现前之时,若遇善知识,听人称念阿弥陀佛名,乃至十念,地狱的景象就会变成清净的莲花,得以往生彼国,这就是一念、十念的功德作为,而在我们每一时刻的每一念中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称为顿超横出。
“一念安心”是这个教法的极致的提醒,也是我们人生最丰富的地方,是我们人生最具足、最值得尊重的一个角度。我们以前对自己的人生不那么重视,如果知道这一念安心,或者说一念即能往生,一念是为具足,那我们就变得富有了。在每一时刻的念与念之间,我们就可以用随顺性德来休息了。因为如果念念要注意,会很累,很辛苦,在这个辛苦的过程中,我们突然会体会到为什么顺性会有安乐。顺性安乐一定是我们在念念注意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个休息的对比。这个对比会使我们真正地抉择,无疑地抉择,即能顺性无为地抉择下去,或者说在无为的心智下做种种作为而无染著,所谓不为自求之说,无染之说,慈悲之说等等,这都是顺性的安乐。如果不念念去认知,我们就会放过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丢弃大部分的福德因缘。
因为每一个因缘我们都能去觉悟、不失念。菩萨戒、比丘戒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这个不失念。例如比丘睡前要做光明相,勿散漫睡眠,勿放逸,要存念三宝;又如菩萨戒讲如救头然之类的,若睡眠之时无一空过,后待后悔。为什么呢?都是让我们在这一念中去认识生命,它用戒这样一个要求来鼓励、推动我们。那么净土法门呢?——让我们在每一个事情、每一个现缘、自他业力交织的刹那去认知它。这个认知就是不失念的认知。不失念就会安心。不失念安心,一失念不安心,这样翻来覆去你就会有疲劳感,这时你突然遇到一个顺性的教法——说得念失念皆为安乐时、解脱时,皆是佛愿所摄化之时,你就会象是从一个很陡峭的悬崖突然回到广大的平地一样。
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要知道这一念的抉择。飞机驾驶员知道这一念的作用,因为一个概念错了,这一飞机的人也可能就没了。打仗时军队长官下一个命令,那一念是个什么?国与国之间有摩擦了,是不是要打,那一念就是千万个人的生命。实际我们平时的每一念都有这么大的力量,只是说我们自己轻贱自己,自己把自己的生命意识麻木到一个不警觉、不在意、无所谓的状态下,不断地产生着很多不必要的虚妄妄想,或者产生一些是是而非的想法,在这个颠倒妄想中生存。我们对这一念的大雄大力大作大为没有认知过,如果知道每一念都有这样的价值与作用,一念一世界,一念一法界显,比开飞机还要厉害,那我们的念头,很多的造作就会突然休息下来。我们要对它的认知到一个高度,这一个念头会对法界颠覆,会对整个世间会有厉害关系,那你应该怎么思维?把你放在未来佛的角度,你是佛陀,你怎么思维?菩萨啊,这不是假设,这是方法。因为在我们的意识与诸佛的意识是在同一法界中,只是说我们对自己“一念”作为的认知不够清晰,不够尊重,不够准确,不够彻底,不够完善,不够广大,不够真诚,把自己的思想意识放在泛滥的、没有价值的这样一个角度了。
其实大部分人的生命并不是没有价值,是他没有真正地生起尊重,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那他就会做众生的颠倒妄想事业、烦恼的事业,不断地轮回,不断地纠结,不断地受种种不必要的苦。现在我们受的苦是不必要的,如果是必要的话,世尊就不出世了。因为我们受的苦是不必要的苦,所以诸佛菩萨,乃至善知识们出现于世,提醒我们——我们太多的、无用的想法轻贱了我们的生命,轻贱了我们的意念,轻贱了我们的作为。自我轻贱。本来到人间应该快乐通达的,应该有增上善巧,在六道每一道中要有助他为乐的善巧、度他苦缘的善巧,而不是相互危害与沉沦。我们如果真正生起自尊的心念了,那我们就知道六度万行的快乐,智慧无染的快乐。
过去说“助人为乐”,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也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包括公益事业等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但如果唤不起心灵真正的需要,你的作为难免有些勉强,难免有些人云亦云。我们真正观察一下为什么诸佛如来做这么多利益世间的事情而没有丝毫染著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大智大悲大愿大行呢?他们不过是真正地、恰当地、顺性安住罢了,并没有过多地增减一个什么事情。我们凡夫有情比佛多了十分多的东西——烦恼、妄想、杂缘、无意义的思维、无意义的作为。
很多人做了事情以后就会后悔,回头一看人生,感觉太浪费了。他觉悟那一刻钟才知道浪费,虽然真正觉悟就知道一切都是圆满的,但在某个阶段的觉悟之时,会看到我们自身的很多作为真是十分可怜,这个可怜不是一个轻易的话题,是我们真正地反省了生命的价值。你看一个在恶道里的还是这么个人,一个去畜生道做愚痴业的还是这么个人,一个去天界行无欲之乐的还是这么个人,一个行声闻独觉,一个行菩萨六度万行,一个圆成菩提安住于真如法界,都是这么个心智、作为,为什么这么大的差异呢?何去何从呢?是学佛的人应该选择的,应该认知的。
佛恩浩荡
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作为父母亲人的眷属,我们知不知道父母恩呢?我们知不知道师长的恩、国土的恩、周边有情的恩德呢?感恩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在这个世间,父母养育了我们,师长教育了我们,国土载负了我们,周边有情托负着我们,推动了的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不知道感恩,那作为阿弥陀佛的眷属,往生彼国,能感恩吗?这个恩是什么呢?——我们生活的动力就是恩德啊,我们生活的推动就来自于有情,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师长,来自于一切相交织的因缘。
人对这个“恩”字的认识不够。我们这个时代是相互怨恨的时代,尤其中国人,相互埋怨的比较多,误解的比较多,如果真正地辅助、理解、感…
《安居第四十日(二):无悔地做阿弥陀佛眷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