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二日(一):乘佛愿力,摒弃九界!
顺性者,极乐必然安立。极乐世界,莫不是阿弥陀佛顺性所立大愿而成,娑婆世界,无不是违性、逆性。依此反观方便,令我们欣极乐世界,出离娑婆世界,出离逆性作为的结果,随顺阿弥陀佛顺性的功德,从而成为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眷属。此眷属是一念之差,或是娑婆世界,或是极乐世界,其利害关系非同小可。
凡夫心智刹那变化,此变化无有实质,往往我们会随顺着业相习惯以为实有,迷失于变化业相之中。若是有顺性的刹那间的安住与休息,也就是所谓的一念相应,那么出离娑婆世界的抉择就在我们本具的性德中形成事实,这个事实的力量是不可颠覆的,即性德无来去无增减,所谓“无”,是其本具的真实安住。
那么我们在逆性的习惯中,在业相变化中迷执,就可以一时走出,我们就可以妙用于此,而不迷失于此,就会化腐朽为珍宝,化一切现行烦恼为我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正的资粮,也就是所谓一切现行自显自行解脱的根本利益,所谓不假修持,即得现前,自性清净妙用。这样,我们学习阿弥陀佛教法的实质利益在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就会真正如实地展示出来,或者说我们就无愧于阿弥陀佛眷属这样一个称誉,无愧于念佛者这样一个称誉。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的成就,处处不离自他二利,“乘佛愿为我命”是昙鸾法师关于受用功德对大家的提示。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不假于所谓的作为,而使自己的道德、法身慧命得以滋养,其所有的来源就是——乘佛愿为我们现前生命意识、道德的唯一依止,这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以佛愿为己命,岂可思议?它彻底昭示了念佛法门的独特与殊胜。
许多念佛者不了解佛愿,不去认知佛愿,对以佛愿为我命、为心地的这个抉择没有真正的认知,所以往往就徘徊在自己的妄想心智的折射中,心中的妄想占满了自己的整个生命意识,所以多有念佛而不得清净,不得歇心,不得喜悦,未知感恩。大恩大德莫不来自于“乘愿”。我们要从常规的念佛意识中体会到乘佛愿念佛、顺佛愿念佛这样一个殊胜抉择。“为我命”、南无,都是抉择义。我们平时念佛,打着自己的妄想,或依止自己的习惯,那么这个“南无”是未抉择的“南无”,只是一个口称“南无”,而不是真正的“南无”。“为我命”是全体的抉择。往往我们运用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一心”来念佛,或者说不能用本心来念佛。
这个“佛愿”莫不是方便,是一切众生的本心、本具、本净所显。“佛愿”不过是亲切地、完整地展示了一切众生的本性、本心、本具,我们若不能完整地、彻底地抉择“乘佛愿”这样一个法则,那我们的念佛无疑很难启发我们究竟安住的大利。所以,“乘”,即安住,如实地实践,如实地体验,亲证这样一个法益,此“乘”就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恩德——所谓安心的成就。
诸位善知识,此法至简至明,就是因为它直指心性的大用,直指一切众生的心性的大用!所以在一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殊胜直指的教法中,直显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的作用——不光是显示其本来面目,还显示其现前大用。这就是此法则之殊胜难得尊贵,教法之“难得难闻”就是简单易行。
庄严受用功德,此受用是利他功德,即阿弥驼佛的利世方便。净土一法,实在是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圣者若依自己的修持而不能抉择的、唯佛究竟圆成的最上乘教法。这个“最上”是如实的,是一切诸佛亲证的、反复强调的,尊贵就尊贵在真正地表现了、体验了这个本具、本心、本性之如实状态。
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教育及总体社会的思想状态,往往就会忽略“乘佛愿”之“乘”,而受用全在于此!即所谓随顺得入,来享受、受用阿弥驼佛的大恩,承接着阿弥驼佛乃至十方诸佛的直接的究竟给予。所以此法远离了九界造作,九界的一切修持实际是造作的,唯佛愿正表达。此处的取舍是大取大舍,形成了真正的无取无舍的实质内涵,令众生如实安住!我们作为一个念佛者,若没有这样如实的受用,没有这样的随顺,没有这样的亲证的作为,那念佛的利益就丧失在我们“自力念佛”的一刹那。
念佛功德,为一切诸佛菩萨所赞叹,是一切诸佛所守护。净土一法之《阿弥陀经》,玄奘大师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直指了此法门的受用主体是通过“称赞”显现出来的。为什么称赞呢?在随顺、乘佛愿这样一个大恩的体验下,或者安稳、安心的体验下,本性、本心、本净必然会彻底地、全体地彰显出来,这样就会确定我们对无始以来的十法界的业相的自我抉择——对九界变异与不完整性的放弃,对阿弥驼佛极乐世界的清净回归,那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们就不会徘徊在阿弥驼佛佛愿的大恩之外,也就是我们本具、本净的心自然显示在当下安心之成就这个事实,作为一个念佛人,在这一刹那就会认知了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真相。
我们看到,九界众生所运用的、体验的——地狱的刑罚、畜生的愚痴、饿鬼的吝啬与不足、人道的徘徊与犹豫、天道的放逸、修罗的争斗、声闻的寂灭自利、独觉的十二因缘的善观察成就、菩萨的六度万行,这一切皆不是究竟的抉择,所有的作为都有所保留。唯依佛愿之成就,能彻底地彰显一如的法界,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究竟实地,来使我们真正地究竟安住,远离无始以来在九界中迷失的旅途,真正地使我们身心有一个如实的归宿,不再退转变异的一个归宿。
身心一旦有所归宿,人再来审观,面对十方九界,那我们就会生起对十方九界现行的无染,何以故?你了解了九界的现行,就会对沉沦迷失于九界的有情生起悲悯之心,那么悲智二法必然会出世种种善巧方便,所以虽在凡夫为,亦有利世方便,此利世皆依随顺佛愿力而成就,佛愿即本心、本净、本具故,所以随顺之刹那,如百川归海,咸同一味,如此法益,真实不虚!故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所守护。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种受用功德,一切念佛人平等面对,一切非念佛人亦被佛念。佛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为什么是“一子”呢?本源来于三无差别。《无量寿经》中讲阿弥驼佛视一切众生如一子,视一切众生若父母,就是“三无差别”的真实的、舒展的表达。
我们通过阿弥驼佛极乐国土的庄严受用功德成就,来审视“随愿”的必然。此“必然”,我们要不断地去审视。此“必然”就是如实的受用,是念佛的真正的大利所在,故随顺佛愿念佛不可思议,顺愿安住不可思议,了解佛愿不可思议。
知佛愿知自心,我们一旦谈到明心见性这样的话题,往往把它推到宗下,认为唯有宗下来谈心性二法,而净土教法有直指心性之大用,此直指之大用,是大机所显;此大机,在于九界,十方九界皆是大机所摄。有菩萨提出,阿弥驼佛教法不应是摄九界,而是普摄十法界,从觉性一如的角度这么说也没问题,但说“大机摄于九界”比较容易使我们区分开佛与九界安立的差别,这样让我们归于一真法界,舍我们对九界的纠缠。因为九界深渊啊,深不可及,我们在九界中纠缠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念佛一法,一生即得不退转,一生必成佛道,这是大机与大用所在,舍九界即是大机所显,舍九界归佛愿即是大机之大用,也就是直指心性之大用!
若不依弥陀的报德、殊胜之愿望来畅显我们的心性的面貌与作用,往往我们会迷失于当下,或者说迷失于选择,或者说迷失于固执自他共业,反之我们在这个法则上就变得简洁、明快、易行,这个受用功德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明快起来。舍九界,这是一个大话题,如果说“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都能接受的,但说舍弃九界,其中尚有三圣道安立(声闻、缘觉、菩萨),这怎么能舍呢?但就念佛一法,是必舍必行,你不舍不行的,在此处你若迟疑,亦造成修行择法的不彻底性。
这就是净土一法震撼人的地方!所以历代祖师独畅念佛人出生即压群臣,抉择于究竟,毫不迟疑!如此抉择,非佛力佛愿不能抉择,非真正的随顺者不能抉择,但依自力不得其便。诸位善知识啊,这是大是大非、大善大恶之举!若是我们抉择不清晰,稍有含糊,就会沉沦于九界,舍弃一真!若是我们清晰地随顺佛愿,随顺法性,随顺于究竟的认知,那我们就会毫不迟疑地归心于弥陀!以心印心,以心契用,契佛愿之大用!此“契佛愿之大用”,即是随愿,所以契佛愿以显大用,显大用而显于真心,真心而弃舍于九界,舍弃九界而知大机,大机而大用,所以虽在凡夫位中,念佛人亦可以利于十方九界有情,何以故?彻底随顺佛愿故,随顺法性故,无疑抉择故!
在这种心智中,表达了一种纯粹的、彻底的回归,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真正的持念者,随顺此念,成就此念,安住于此念,圆成于万德的回归,那就“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简单如实的修行,“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众苦是九界之差异变异,不可自持,或者犹豫徘徊,或者说不究竟不圆满,故远离于痴…
《安居第四十二日(一):乘佛愿力,摒弃九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