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四十日(一):至简至明,周遍摄化

  

安居第四十日(一):至简至明,周遍摄化

  

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如实照见我们的现行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的依正二报,眷属与主功德,全显阿弥陀佛自他二种受用。我们在娑婆世界欲得二利方便,总是有阻碍,因为我们的心智与法性的贴切、亲证不够,往往在变异心智中会有种种选择、种种徘徊、种种杂缘作为。故极乐世界自他受用的细致描述与观察,使我们了解——我们的人生应该顺性而行这一生活主题,或者说这个究竟的意乐。这个意乐是顺性而成的,是阿弥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亲证的真实法益,是不容颠覆的真谛、事实。所以十方诸佛如来皆共称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此威神功德揭示十方法界一切众生的生活主题——顺性者得以圆成,逆性则多生杂类因缘。杂类因缘产生了十法界。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以一真法界的功德普照十方世界,令一切十方世界之众生,即九界众生咸得不可思议的法益与加持,或说增上缘。

  

阿弥陀佛的眷属功德与主功德是主次分明的。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生存,因为杂缘炽盛、杂染炽盛,因为无始以来因缘的累积、沉淀,因为秉性、习性的蒙蔽,造成了我们对这个主次认知的混乱。一旦我们人生中的主次不分明了,那我们就需要受到教育了,如传统文化中所讲——善者恶之师,恶者善之资。那么师资在我们这个法界就自然成就了主次的一个教化机制,故佛陀教诫九界众生,不是来教导我们,是我们需要。一切诸佛出世,是看到了这个世间的需要,或者说他真正顺性地、如实地表达了这种实际地理。

  

我们通过佛陀了解了一切众生的生命极致,最为方便、最为圆成、最为自在、最为稀有的一个究竟地理,或者说实际地理。过去人讲本地风光,这是一切众生如来智慧德相的本来面目。实际我们现在是不了解我们自身了,所以佛出世,希望我们了解自己,如此而已。这样我们在学习、实践教法中,就有一个如实的、平静的心、平等缘起,这个十分重要的。

  

世尊出世,于一切众生只有增上提携,没有丝毫的压力。所以我们看到如来世尊所有的教化故事都是从容、安详的。【举例:目犍连遇到马胜比丘,见其步履安详,徐徐而行。如此从容,如此安然自得,于是就问,汝师是谁?教你什么法?马胜比丘就说了那四句偈子——诸法因缘起,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做如是说。目犍连一听到这四句偈子就证初果。】

  

很多人看过《涅槃经》说,智德,断德,恩德,三德为佛法,缺一则不是佛教,就会认取涅槃外道、解脱外道、智慧外道。为什么把这些外道名词汇集在一起形成佛教的词语呢?实际是令我们一切染著在任何事情现前之刹那自行解脱。自显自解脱是真实的法益,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是其真实状态。纠缠、固执、迷失,这就是所谓的凡夫业。任何事情自显自解脱——菩萨证之未圆,诸佛世尊亲证之其周遍,在万事万物有为无为的作为显现之刹那自行解脱,所以世尊是无为者,是休息者,大般涅槃者,是广大心智平等者,远离了一切造作,远离了一切迷失,远离了一切固执。何以故呢?真正透视了自显自解脱的法性妙用。

  

所以马胜比丘讲到这样一个偈子,就会使目犍连证得初果,目犍连转达给舍利弗,他们一起去见世尊,一句“善来”,就证阿罗汉果,因为在世尊的威德加持下,犹如照镜,直接照到本来面目,不需要任何假设。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依正二报也是一面镜子,来直接照见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背离。世俗人往往是背性、逆性而生存,即染著、固执、分别对待,造成了种种烦恼、业习,种种染著、沉沦于世间,其主题就是执著与沉淀——执著是我们困惑的主题,徘徊是我们择取的主题,但都是违性的。

  

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眷属功德与主功德,让一切有情如实地照见我们的现行。”照见”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我们在见思二惑中就不知自己的现行状态,大部分学佛者,或者世俗人对现行的了知是不够的,所以往往迷于现行,计较于现行,或者忧郁于现行。而诸佛如来在这种现行中自行解脱,喜悦轻安,不管是大悲轻安、至静轻安、寂灭轻安,无一不是轻安——如来三业,但以轻安而示现。众生的业是沉重、烦恼、固执。

  

很多人说这个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如实,其如实不来去,其如实不增减,其如实不生灭,其如实不垢净。就象一个大圆满的镜子,令一切众生的举心动念了了可知,现行业缘了了可知。这样一个稀有直接的修法为什么会被人忽略呢?因为太简单易行了,很多人就会轻视它,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大道至简

  

我们经常会看到“加法”的修持,即不断地增加,在次序上不断地累积。世俗的法则是累积法则,比如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不断地在累积东西。阿弥陀佛的教法不是这样,它为众开法藏,直接打开一切众生的如来藏性,让我们本具的功德生起作用,圆满回施,普遍饶益,顺性而行,其性德本也具足,不假造作与修持!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加法和累积了,所以就变得很沉重、疲惫。故佛教的修法中要有个回向——平等舍,回于性德,如实安住,不增减安住,不因为修德与作为去增减自己的心理,增减自己的感受,增减自己的认为,以为有什么得失,若这样一衡量,加法就会出来,积累的意识就会求回报,那就开始有缠缚,自显自解脱的善巧会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积累的沉重、选择的沉重就悄悄地开始作茧自缚。

  

所以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乃至种种庄严,无外乎是令我们如实地照见现行。这一句阿弥陀佛,在称念之时,即可以照见现行,只是说感觉太容易、太简单——这两个东西是我们修行的障碍。大家要反思一下。复杂的东西在这个时代被认为有价值、尊贵,繁琐的东西可能被认为里面有内容,这没有问题,但是你不知道这个至简至明包括了一切繁琐与复杂,而很多繁琐与复杂的细节往往会丢失巨大的无作为的内容,即顺性的内容。

  

老子讲“大道至简”,净土法门是至简至明的一个修法,我们在不断审思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易行”,实在是来自于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来自于对二百一十亿佛土的观察,来自于五劫的思维,而与一切有情做一个补充的慈悲回施,令我们在这个简单易行的法则上得遇、得闻、得以实践。就象很多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就会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家庭,走向社会的方方面面设计、思考,为他们买房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实施教育,布置一些社会环境,使他们未来的生活有一个通畅的次序,这样家庭的孩子就比较省力,做事情也比较容易成功。要是一无所有、全盘打拼呢?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人就比较辛苦,心理会积攒很多违缘的创伤,到关键时候就会放弃,因为他没有长辈、前辈、善知识们给的一个易行的设置。这个“易行”,实是佛菩萨的智慧与慈悲给予。

  

简单,一定是来自于智慧的过滤;易行,一定是慈悲的过滤。过滤掉复杂、无意义,即花架子与包装,直指最简单的一个法则。所以在四种度众生方便中,名号度众生最为方便,所谓名号即是法,名号即是功德,名号即是成就,所以以名号号令十方,同归具足圆满的安乐国土。这一念的引导,音声为佛事,令众生闻得解脱!在我们汉地人的心目中,闻解脱的概念往往是不成立的。但我们在世俗中会运用到“闻即得到利益”的操作,比如部队,一个人喊口令,千人万人“齐步走”,为什么呢?这一个音声就可以指挥一个部队。这一个音声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实际往往我们会忽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什么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我们称它为万德洪名,但是有几个称念者在称念、传达之时即令自己、称令听闻者具足万德呢?所以此性德名号、摩尼宝号,各个不知其摩尼妙用,不知性德之全体,没有一时因缘随顺性德,一时因缘而步入如来的功德智藏。所以这个名号往往是凡夫妄想的对称,而不是顺性的对称,它是打开如来藏性之宝库的钥匙,称念时这个宝库就打开了。怎么打开呢?一切顺性而显。非是来去,非是增减,非是垢净,非是大小。在以名号度众生的修法中,我们要通过很多的熏习,才能改变世俗的认知习惯,改变所谓的法越复杂就越有价值和内容的这种陋习,实际这是习惯于积累与沉重,习惯于繁琐的陋习。

  

  

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阿弥陀佛主功德成就给我们揭示了顺性的善巧方便,“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我们以正觉心智顺性观察世间,阿弥陀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的心念与佛陀的心念是没有任何距离的。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认知、体会,那我们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心作心是,这个念佛的力就能从我们自己的传达与回馈中体会到。

  

眷属功德,是我们在违性中的觉悟。我们顺性的一切修持与作为,就是法王的住持,住持着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我们的心地。我们每一个举心动念,就是法界的源头,若善于运用每一个举心动念,我们就会得到充盈的人生,就能体会到…

《安居第四十日(一):至简至明,周遍摄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