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四十日(一):至简至明,周遍摄化▪P2

  ..续本文上一页人生中每一时刻真正的价值,就不会虚度年华,不会认为那个地方更尊贵,这个地方更轻贱。何以故呢?每一个举心动念的价值是等值的,从凡夫地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作为的举心动念都是源头,这样审思我们的现行,我们就有自我的尊重,象尊重佛陀一样地尊重自己的每一个举心动念,象尊重佛陀十八不共、十力四无畏等等极大善巧一样尊重我们的烦恼,尊重我们的现行,尊重我们所有的习性、秉性的造作。尊重它干什么呢?令其觉悟,而不是迷失。那么这就是无量的眷属。虽然这些眷属的初始之缘,多是违性,就象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贪嗔痴慢疑的习惯,生起之刹那都是违性的,但是在觉悟的一刹那,也就成为阿弥陀佛摄化一切众生的刹那。

  

阿弥陀佛普摄十方法界。我们这样一想就把自己丢弃了。阿弥陀佛摄化我们每一个众生当下的每一个心念,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心念与十方诸佛如来的心念是无隔无距离的,是无对无别的,是等值运用的,若顺性,若违性,诸佛如来在这个地方彻底透视了他的本质。

  

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样的教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实践法的大原则,也就是让我们认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一个大原则,也是十方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实施教法的一个大原则,也是顺性的一个大原则。这个大原则我们一旦运用成熟了,我们就有方便,此方便就是举心动念。

  

佛法不再佛一边,也不在众生一边,用者是啊!谁用它就会显示在哪一个生命的个体表现中。人人本具有觉悟的动源与种子,十方诸佛如来同我们的法性、心性的本质是等值的,没有差别的,只是说先者为贵,这是十分重要的。

  

  

佛果回施,随顺安住乐

  

眷属功德,实是我们违性造作的举心动念、自他感知业力交织的一个总集相。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眷属是什么呢?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此云何不可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生若卵生湿生若化生,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佛正觉莲花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如一母同胞,极乐世界就不是万类杂品了,皆是依佛愿而成就,依以念佛而成就,所以皆是正觉华化生,皆是正定之聚,依念佛故四海之内皆兄弟,往生者皆如同胞兄弟。这就是净土法门所讲的——犹如太子,一出生即压群臣。一念佛,即是一乘佛道的种子与功德。因为随顺佛愿故,随顺法性故,即住阿毗跋致,即得不退转。

  

人在此处稍有认知与随顺,即生起极大的喜悦。所以此法是“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所谓众苦,就是杂缘的种种受累与感受,“万类杂品”的种种感受的颠覆与变异往往使我们受许许多多的苦。而在法性的流畅下、愿望的广大摄化下、随顺下,但得诸乐,因为远离了杂业相互侵害的、扭曲的、逼迫的苦,所以但得随顺安住之乐,安住于阿弥陀佛的报德,随顺着法性,在安住与随顺中远离诸苦,但得诸乐。乐者,随顺乐,安住乐。所以安乐国土是一个安心法门、快乐的法门,其主题是以安心为前行的,这个安心是令人快乐的。

  

因为世俗人违背了性德,万类的杂品、万类的杂业,相互交织在一起,自他业共业相互交织在一起,这里面的头数是不可细分的,是无量无边的,是非无数,苦海无涯!那么顺性者,简单至明,安住无疑,远离一切疑虑的对待,远离取舍,清净安住于真实的法性之中,顺本净而安住于法界,在这个浊恶世界中,以本净作为生命主题的相续,在本净具足中相续。何以故呢?阿弥陀佛来给我们作证,证什么呢?——你本来具足。你不具足,他来补偿你。就象一个大的国际银行样,他不断给你融资、投资,不断给你注入新的活力,你去作为就行了。阿弥陀佛在我们这个颠倒的世俗世间,就像一个有具大资产的执持者,你任何的作为,只要有不足,他马上给你来弥补、回施。何以故呢?他发了这样的誓愿——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正觉。这个愿望与作为是顺性而来的,是令人生信的,是可见可知的。其愿望与功德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我们在顺性之刹那,也会得到这样的利益与善巧。此善巧是顺性而来的,是无为而至的法界的本来拥有。

  

念佛者犹如太子,一生即压群臣。极乐世界的眷属亦复如是,皆依念佛、随顺佛愿、随顺法性而贴切如实地安住,这样四海之内皆兄弟,同一念佛无别道。假设我们把念佛作为我们未来的生命的主题,那你但得诸乐,无有众苦是一定的,是真实不虚的。

  

极乐世界的教法,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十分成立的,你可以去观察,对比,实践,也可以疑虑它,但一定要遵守一个法则去观察,去对比,去实践,而不是用你的妄想,用你的业习,自我蒙蔽地去观察,那就违背了正思维、正观察的善巧。

  

佛陀对我们的教法,是以悲智二法利于世间的,所以他会思考的很周全。这个简单易行的念佛方式实在是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修持所成就的方便,就象现在人开汽车,用相机,用手机,坐飞机,前面的设计是很繁琐的,但使用的人,或者被载负的人就感到舒适、安乐、简单,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目的地。这个简单易行的背后,来自于阿弥陀佛无量兆载永劫修持的辛苦,来自他五劫思维的观察的细致与善巧,即慈悲观察的善巧,来自于二百一十亿个佛土诸佛种种殊胜功德的对比。阿弥陀佛找了一个最简单的,给这个娑婆世界或者他方世界之无力修持者予以方便。佛以回施善巧令众生得入如来智海。回施,或者说给予,阿弥陀佛整个教法就是给予。

  

法界是无对待的一个平等世间。但我们在业力的造作中往往建立了我、我执、法执,就会对立。所以阿弥陀佛的回施是揭示了这个法界的平等性与真实性。不说回施,我们不知道怎么来接受。所以阿弥陀佛为大施主,回施众生以功德与善巧。回施,实际本质是揭示一切众生的本具善巧,揭示我们佛性的妙用。但“揭示”太直接了,大家就不能承受。说“回施”,大家在一个对立的过程中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有一个得到的过程,通过感知、认知,把它激活了,这时候就比较踏实。就怕落于泛空的感知上。一说法性,一说寂灭智海,很多人就会泛空,产生断灭知见,产生恐惧,黑洞效应。那么这个“回施”——回施一个极乐世界,回施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回施阿弥陀佛的接引,尤其对那些染著于相的有情来说,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化现其身,接引此人,是一个极大的安慰。这个安慰实际是以回施的面目出现的。那么揭示,是不动本位,非于增减,无生本生,真实安住。但一说无生界,大家又开始回到这个娑婆世界受苦了。所以往生彼国是必生,虽无来去必生彼国,虽是必生实无来去啊!法性平等故,法界平等故。我们对此认知不够,那就慢慢地去熏习,去实践,认知、实践、熏习。

  

(岁次辛卯五月二十五 2011年6月26)

  

《安居第四十日(一):至简至明,周遍摄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