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生中每一時刻真正的價值,就不會虛度年華,不會認爲那個地方更尊貴,這個地方更輕賤。何以故呢?每一個舉心動念的價值是等值的,從凡夫地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切作爲的舉心動念都是源頭,這樣審思我們的現行,我們就有自我的尊重,象尊重佛陀一樣地尊重自己的每一個舉心動念,象尊重佛陀十八不共、十力四無畏等等極大善巧一樣尊重我們的煩惱,尊重我們的現行,尊重我們所有的習性、秉性的造作。尊重它幹什麼呢?令其覺悟,而不是迷失。那麼這就是無量的眷屬。雖然這些眷屬的初始之緣,多是違性,就象我們的煩惱,我們的貪嗔癡慢疑的習慣,生起之刹那都是違性的,但是在覺悟的一刹那,也就成爲阿彌陀佛攝化一切衆生的刹那。
阿彌陀佛普攝十方法界。我們這樣一想就把自己丟棄了。阿彌陀佛攝化我們每一個衆生當下的每一個心念,我們當下的每一個心念與十方諸佛如來的心念是無隔無距離的,是無對無別的,是等值運用的,若順性,若違性,諸佛如來在這個地方徹底透視了他的本質。
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這樣的教誨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實踐法的大原則,也就是讓我們認知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一個大原則,也是十方諸佛如來出現于世實施教法的一個大原則,也是順性的一個大原則。這個大原則我們一旦運用成熟了,我們就有方便,此方便就是舉心動念。
佛法不再佛一邊,也不在衆生一邊,用者是啊!誰用它就會顯示在哪一個生命的個體表現中。人人本具有覺悟的動源與種子,十方諸佛如來同我們的法性、心性的本質是等值的,沒有差別的,只是說先者爲貴,這是十分重要的。
佛果回施,隨順安住樂
眷屬功德,實是我們違性造作的舉心動念、自他感知業力交織的一個總集相。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眷屬是什麼呢?偈言:如來淨華衆,正覺華化生。此雲何不可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生若卵生濕生若化生,眷屬若幹,苦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佛正覺蓮花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四海之內皆兄弟。如一母同胞,極樂世界就不是萬類雜品了,皆是依佛願而成就,依以念佛而成就,所以皆是正覺華化生,皆是正定之聚,依念佛故四海之內皆兄弟,往生者皆如同胞兄弟。這就是淨土法門所講的——猶如太子,一出生即壓群臣。一念佛,即是一乘佛道的種子與功德。因爲隨順佛願故,隨順法性故,即住阿毗跋致,即得不退轉。
人在此處稍有認知與隨順,即生起極大的喜悅。所以此法是“但得諸樂,無有衆苦”。所謂衆苦,就是雜緣的種種受累與感受,“萬類雜品”的種種感受的顛覆與變異往往使我們受許許多多的苦。而在法性的流暢下、願望的廣大攝化下、隨順下,但得諸樂,因爲遠離了雜業相互侵害的、扭曲的、逼迫的苦,所以但得隨順安住之樂,安住于阿彌陀佛的報德,隨順著法性,在安住與隨順中遠離諸苦,但得諸樂。樂者,隨順樂,安住樂。所以安樂國土是一個安心法門、快樂的法門,其主題是以安心爲前行的,這個安心是令人快樂的。
因爲世俗人違背了性德,萬類的雜品、萬類的雜業,相互交織在一起,自他業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裏面的頭數是不可細分的,是無量無邊的,是非無數,苦海無涯!那麼順性者,簡單至明,安住無疑,遠離一切疑慮的對待,遠離取舍,清淨安住于真實的法性之中,順本淨而安住于法界,在這個濁惡世界中,以本淨作爲生命主題的相續,在本淨具足中相續。何以故呢?阿彌陀佛來給我們作證,證什麼呢?——你本來具足。你不具足,他來補償你。就象一個大的國際銀行樣,他不斷給你融資、投資,不斷給你注入新的活力,你去作爲就行了。阿彌陀佛在我們這個顛倒的世俗世間,就像一個有具大資産的執持者,你任何的作爲,只要有不足,他馬上給你來彌補、回施。何以故呢?他發了這樣的誓願——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群苦,誓不成正覺。這個願望與作爲是順性而來的,是令人生信的,是可見可知的。其願望與功德用之不竭,取之不盡,我們在順性之刹那,也會得到這樣的利益與善巧。此善巧是順性而來的,是無爲而至的法界的本來擁有。
念佛者猶如太子,一生即壓群臣。極樂世界的眷屬亦複如是,皆依念佛、隨順佛願、隨順法性而貼切如實地安住,這樣四海之內皆兄弟,同一念佛無別道。假設我們把念佛作爲我們未來的生命的主題,那你但得諸樂,無有衆苦是一定的,是真實不虛的。
極樂世界的教法,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十分成立的,你可以去觀察,對比,實踐,也可以疑慮它,但一定要遵守一個法則去觀察,去對比,去實踐,而不是用你的妄想,用你的業習,自我蒙蔽地去觀察,那就違背了正思維、正觀察的善巧。
佛陀對我們的教法,是以悲智二法利于世間的,所以他會思考的很周全。這個簡單易行的念佛方式實在是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修持所成就的方便,就象現在人開汽車,用相機,用手機,坐飛機,前面的設計是很繁瑣的,但使用的人,或者被載負的人就感到舒適、安樂、簡單,輕而易舉就可以達到目的地。這個簡單易行的背後,來自于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修持的辛苦,來自他五劫思維的觀察的細致與善巧,即慈悲觀察的善巧,來自于二百一十億個佛土諸佛種種殊勝功德的對比。阿彌陀佛找了一個最簡單的,給這個娑婆世界或者他方世界之無力修持者予以方便。佛以回施善巧令衆生得入如來智海。回施,或者說給予,阿彌陀佛整個教法就是給予。
法界是無對待的一個平等世間。但我們在業力的造作中往往建立了我、我執、法執,就會對立。所以阿彌陀佛的回施是揭示了這個法界的平等性與真實性。不說回施,我們不知道怎麼來接受。所以阿彌陀佛爲大施主,回施衆生以功德與善巧。回施,實際本質是揭示一切衆生的本具善巧,揭示我們佛性的妙用。但“揭示”太直接了,大家就不能承受。說“回施”,大家在一個對立的過程中有一個接受的過程,有一個得到的過程,通過感知、認知,把它激活了,這時候就比較踏實。就怕落于泛空的感知上。一說法性,一說寂滅智海,很多人就會泛空,産生斷滅知見,産生恐懼,黑洞效應。那麼這個“回施”——回施一個極樂世界,回施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回施阿彌陀佛的接引,尤其對那些染著于相的有情來說,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化現其身,接引此人,是一個極大的安慰。這個安慰實際是以回施的面目出現的。那麼揭示,是不動本位,非于增減,無生本生,真實安住。但一說無生界,大家又開始回到這個娑婆世界受苦了。所以往生彼國是必生,雖無來去必生彼國,雖是必生實無來去啊!法性平等故,法界平等故。我們對此認知不夠,那就慢慢地去熏習,去實踐,認知、實踐、熏習。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五 2011年6月26)
《安居第四十日(一):至簡至明,周遍攝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