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叁十九日(二):斷滅知見與心口不相應

  

安居第叁十九日(二):斷滅知見與心口不相應

  

往生極樂世界是一個大事因緣。我們一旦解決了這個大事,其他事情就可以很輕松地來處理了。

  

人類生命只是無盡法界中的一類,我們對無盡刹土、無盡衆生的認知不夠,所以我們沒有廣大的智慧與究竟的記憶善巧,意識的抉擇力都不夠,局限在這一生的認識積攢,或者說這一生的一個模糊的記憶中。而一些有宿命智、宿命念的人就有超常的記憶力與作爲力、抉擇力。

  

嚴格地說,人人都是轉世而來的,或從天道中來,或從人道中來,或從叁惡道中來,或從菩薩聲聞他方國土來,或從一個主動的角色中來,或從一個被動的角色中來。

  

轉世本來不稀奇,但是斷滅見者不相信輪回,認爲人死如滅燈。實際斷滅的知見是很好解決的,首先看我們心中許不許,就是說讓你死了就斷滅了,你甘心不甘心?實際大部分人細細一思維,對斷滅還是一個黑洞,斷滅是個什麼概念呢?斷滅是個什麼情況呢?他是未知的,但是我們給這個黑洞打出一個孔光——說還有未來,還有希望,還有個天,有個聖者,甚至哪怕是叁惡道,還有個什麼東西在等待著他,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光明。爲什麼?希望,還有一個相續的力,這個力必然會吸引他,因爲人對這個黑洞的吞噬還是恐懼的。

  

堅持斷滅見的人並不多。如果說一定斷滅,那你睡一覺醒過來就應該不認識自己了,有一些突然失憶的人,乃至記憶力因某種阻礙造成阻隔。但阻隔不是斷滅。沒有幾人能記住自己是怎麼生下來的,因爲一般人在出生時如風刀解體,非常痛苦,記憶力馬上就屏蔽了,一般都記不得兩叁歲以前的東西,都是這個風刀解體的相續,就是這個痛苦記憶的一種自我屏蔽。這不是斷滅。死亡也是一樣的,古人講死亡時猶如生龜脫殼,那個痛苦有多大了?人昏過去了、死亡了,什麼死亡呢?意識暫停,不允許意識相續了,並不是意識就滅亡了,不是斷滅。

  

很多人走過般舟,有時候人會進入恍兮惚兮的半中陰狀態,白日夢狀態,有的人說邁一步就做了一個夢,又邁一步又做了一個夢,有的人現實的記憶退失了,有的人進入到過去的記憶中,所以爲什麼不提倡讓更多的人實踐般舟呢

  就怕人進入不能自製的狀態。時間是一個無端的假設,我們在某種阻隔下不能說是斷滅了。

  

現代人對自己生死的認知有一個極大的空白,所以許多人就造成了一生愚癡的、執著的,或者說防範性的、沒有安全感的、相互懷疑诋毀的惡習。這樣的惡習就是因爲不知道出處,不知道作爲,不知道去處。如果都透達了,人就不需要計較了,不需要防範了,不需要去掙紮了。很多人說在現在的人際交往中沒有安全感,實際就是一個空白,一個猜疑、對立的習慣,一些過去的創傷記憶不斷重複的自我提醒,這樣造成了很多人沒有坦誠、沒有真誠的一個假設的生活狀態,現在生活在一個半真半假的狀態,他不敢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意識、作爲,面對跟他人的交往,有人說嘴上是這麼說的,心中是那麼想的。

  

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樣如此,沒有幾個人從心底裏認知這個東西,嘴上基本上都說我願意往生,願意不再輪回了,願意成佛,願意住不退轉,這是個模式化的話,所有的佛教徒異口同聲——願意往生。但是你靜下來,號號自己的脈搏,問問自己是對這個世俗的貪愛更多一些,還是對極樂世界的向往多一些?我們心裏就沒有願意往生的認知,實際嘴上喊的是一套,心裏又是一套,只是自己不真正地覺知。所以許多人說我念佛怎麼不相應呢?他總問這個話,總不相應。因爲心裏想的跟嘴上念的不對稱,若是對稱了,就真知道這是個不增不減的名號、不來不去的名號、具足的名號、萬德的名號。所以並不是我們念佛不相應,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心裏真正的狀態,所以說念了很多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都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而不去真正了解心底的認知。所以說“不識本心,修法無益”。

  

希望我們一切念佛人一定要珍惜、注意、認知這一點,若是不識發心狀態,你修行、念佛、磕頭、誦經、做種種善事,總與心不相應,你就不踏實,得不到休息,就會說我做了這麼大的善事,怎麼會得到這樣的果報呢?怎麼有這麼大的煩惱呢?有這麼多的迷失呢?等等。實際是我們不識本心,所以在一些表皮上、在見聞覺知上、在人雲亦雲上去修行,那總是表面的功夫,總是沒有解決我們心地的問題,沒有印證我們的心地,沒有了知我們的心地,沒有真正了了分明地、不失念不失憶地、正確地覺知人生,那這個修行是背道而馳的。但這一類的修行者是太普遍了,結果就造成一個總體的、主流的迷失。所以現在修行的主流是迷失狀態,很多人今天誦這個經,明天誦那個經,今天拜訪這個善知識,明天拜訪那個善知識,經常奔波,很疲憊,但是心地永遠沒有被揭示過,沒有親證過,沒有踏實過,沒有與佛印契過,那就造成了主流的迷失。

  

這樣的人群十分多,這是一個時代的狀態,也可能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沒有問題,佛陀的悲智光明必然是照透法界的,沒有任何可以阻攔的,尤其象淨土這樣簡單易行、透徹究竟的教法,無疑會不斷揭示給大家,令那些正行者在身、口、意、智、方便智業中抉擇,在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門中去抉擇,在我們的往返往生中去抉擇,在我們的覺與迷中去抉擇,必然給我們這樣一個殊勝廣大的教法,這是很感人的。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四 2011年6月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