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叁十五日(二):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安居第叁十五日(二):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莊嚴雨功德成就。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昙鸾法師《往生論注》:此雲何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複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

  

這真是很美啊,天雨種種華,柔軟香潔,足踩下去,陷下四寸,他方世界不需要穿鞋子,因爲沒有瓦礫、石頭這些尖銳的東西。我到靈鹫山和五百羅漢結聚經典的毗婆羅窟,很震撼,在靈鹫山上石頭沒有尖,沒有刃,沒有銳,你找不到割手的地方。我從毗婆羅窟帶回來一塊石頭,放在放光寺聲聞塔裏了,那像玉石一樣,發出來的聲音是金屬聲,沒有銳縫,十分奇特。極樂世界的大地上不需要穿鞋子的,我們看到佛像都是赤足的。

  

【關于赤足的故事:我到東北,有兩次遇到大下雪天赤著足來見我的。第一個在朝陽的一個寺廟,雪下的很厚,很冷,我們坐在東北大炕上,大家說講一講《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吧,講著講著就來了一個菩薩,赤著足罡罡地走過來了,這個居士說,師父您爲什麼穿鞋子?我說我沒有穿鞋子啊,我現在在炕上坐,他說炕下有鞋子嘛,我說我怕凍腳吧。他說你看我(赤著腳),我是佛教徒,你不是佛教徒。我說要是不穿鞋子就是佛教徒了,那驢啊,牛啊,馬啊,羊啊都不穿鞋子。我不是罵人的啊,當然這個居士很有功夫啊。事沒隔多久,我在海城一個寺廟裏,又有一個出家師父來了,穿了一件兩層布縫的夾衣,光著腳板子啪啪的來了,也是下著雪,冰很厚,他說我見法師,正好那時打板,我說我們一起吧,吃了飯我站起來就走了。後來其他別的出家師父問我爲什麼不尊重他?我說我很尊重,我們一起吃過飯就可以了。他說爲什麼他赤足你不表示點什麼呢?我說哦,他赤足我沒看見。因爲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大部分人都需要穿鞋子,但這些菩薩大部分都有拙火定,或者內在的善巧。我知道一個終南山的出家師父,他冬天也是不穿鞋子的,他用生石灰加上水,噗噗噗噗一踩,然後再去走,走走,又去噗噗噗一踩,那個腳燒死的皮很厚,然後冬天裏就可以踩在石頭上,踩在玻璃上都沒有問題了,他是那樣弄的,很“厲害”,但是我不願意學習,不是不願意,是沒有那個能力學習。】

  

這個娑婆世界,到處都是割腳紮腳的東西,甚至氣候也不適應赤足。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而是花落下來,人足履其上,一踩,落下去四寸,一舉足,就還複如初。哎呀,這太好了。《彌勒菩薩下生經》中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也是這樣的,那時候的人類都活八萬四千歲,其間只有兩個疾病,便利與死亡。八萬四千歲就死了,但是平時要吃東西,要有便利。他的便利不象我們現在這樣要蓋很多衛生間,化糞池處理不好了,還給人帶來一些煩惱。他們處理便利時就開個蓮花,等一結束,花一合,就沒入大地消失了,大地清淨如初。哎呀,我們要是生活在這個國土多好啊?也不浪費對吧?這個娑婆世界現在真不好,費事情。

  

彼國土“雨華衣莊嚴”。華衣鋪地,這是印度人特定的一個習慣。有一次我去西雙版納的一個山寨,他們用芭蕉葉鋪地,你走的時候他們就拿著芭蕉葉一葉一葉地鋪著,你走到什麼地方他們都給一路鋪過去。印度有這個風俗,來了一個人,大家認爲他是福田,是智者,是善巧者,是師長,是王者等等,他們就會把自己的衣鋪在地上,讓此人走過去。現在西藏人還有這種習慣,他們感覺衣也不足以珍貴,人就趴在地上,然後讓其尊重的人從身上走過去。我們都知道釋迦佛的因地,以發鋪地,燃燈古佛從發上走過去以後,就給他授記。供佛真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

  

華香普施,性德周遍

  

“無量香普熏”,這所有的引導,無外乎還是講性之周遍啊,怎麼描述也離不開這個啓發。不管是普降華衣,還是香普熏之法界,皆是依周遍性而顯示的。我們有一個梵呗叫“爐香贊”,說“爐香乍熱,法界蒙熏”。法界蒙熏,這是不得了的一個功德,我們點一根香能不能使法界普熏呢?現在我們的功德力有沒有這樣呢?但你若是順性發心,這是無遮的。學過比丘戒的人都知道什麼叫“遮”,稱爲遮難,就是你有障難了。我們要是順性發心了,是無遮的功德,就是說你遮蓋不住,它會傳達到法界。所以說平等舍啊,平等發心,做一點點的善事,做平等的舍,其功德就會周遍法界,那就會顯示性德,但是凡夫往往做點滴之善就會強化自己,而不是平等回施于法界,所以多建立得失的計較。那麼這些智者,順性發心的這些善巧者,他把這點滴功德、大的功德,也都回向給法界衆生,使性德周遍之彰顯成熟起來。

  

雨功德成就,無外乎揭示著性功德周遍的事實。極樂世界種種依報莊嚴,無疑是爲了揭示性功德成就。此性功德成就是沒有隔離的,它不因爲此世界、彼世界而顯現作用差異。我們若是順表相,極樂世界甚爲殊勝,但是若順本質來說,其性德是沒有隔離的,平等一味,雖不同世間,作用不一。故依彼世界清淨莊嚴依報功德,揭示性功德不隔離的這種事實,來引發娑婆世界衆生乃至他方世界衆生的順性抉擇,或者說成就順性抉擇的這樣一個愛樂。因爲我們平時不愛樂順性作爲,因爲違性作爲習慣了,就是在表相裏、在外在的環境中迷失,而內在的、自性的啓迪與印契往往不能成熟,所以天親菩薩列舉了大量的彼國依報莊嚴,來啓迪性功德。性功德不因爲不同的世界産生隔離,不是說極樂世界就別放異彩,娑婆世界就會顛倒,不是這樣子的。只要我們是順著這個性功德作爲,它是真實不虛的,利益是一樣的。

  

所以娑婆世界不過是違性之依報而造成的這種沈淪,我們這個世界的大地也好,虛空也好,以及前面學的種種東西一對比,都是濁惡的、硬化的,極樂世界的七寶都是柔軟的、調柔的,其水溫也好,風也好,都是適意而形成的一種順性的功德,這所有的皆是讓我們有親近感,這個本家本國的事實功德,就是家珍的常數啊。我們常數這個家珍有什麼好處呢?讓我們有親切感,不陌生,否則我們真正遇到這樣的功德、這樣的稀有因緣時就會感到陌生,陌生就會一帶而過,有的人修行中突然得到法喜,或者說有相應的東西,因爲陌生,所以很快就丟失了,又被習慣、被逆性的作爲所吞噬,所埋沒,故常數家珍有這樣一個串習的優勢。

  

“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爲什麼說六返呢?我們這個世界有早上中午晚上下午,晚上有初夜中夜後夜,所以稱爲日有六返,六返,是爲了順應我們的習慣,要是沒有這六返,往生彼國的人說,哎呀一天到晚天亮著,沒有什麼變化,那沒有意思,怎麼辦呢?他就順應我們說,彼國這個華啊,落華然後沒下去,落華就沒下去,如是六返,

  

“又衆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我們在這個世界看見青色可能就是青色,白色就是白色了,大家看不到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也就是說其活力是有限的,很快就會枯萎,就會變掉,娑婆世界的這個花啊,也真是道德、善緣所成啊。那麼極樂世界的花就不是這樣子的,“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暐曄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個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華爲佛事,安可思議?”

  

所謂“雨華衣莊嚴”,是依香華來作爲揭顯性德之周遍的一個善巧。我們看到極樂世界這一一依報莊嚴莫不是周遍的顯示,莫不是普遍如是的一個功德,這個“雨”字,很容易來代表它,普降、普及、普施,就是周遍的給予,廣潤于十方。而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作爲有極大的局限,往往在很小的範圍中可能就消化掉了,法益不能遠播。

  

出家無漏戒,順性而立

  

過去說出家人是叁界的禍福根源所在,叁界的禍福由出家人來抉擇的——出家人衰,這個叁界就會衰敗;出家人盛,叁界善緣就會熾盛。這也就是所謂的周遍性。一般的世間人不被引發廣大的關注,出家人這個形象是佛形象故,他念誦的是佛語,持的是佛戒,吃的是佛飯。我們稱缽爲應量器,你稍微一點不注意,或裝得多了,或裝的少了,少了你感覺沒吃好,多了你想把它放在肚裏面很困難的。這個應量器就是讓你去思維此飲食的出處是什麼?十方檀越爲出世善巧故,做此福田,供養于僧,我等當予善意回向,此飲食是爲了道業有所成,非爲美貌,非爲肥美,非爲有力氣,只爲道業相續故。你拿著那個缽是要做審觀的。你吃的是佛飯,思維的是佛的思維的,持的是佛製的戒,所以僧衆對叁界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僧人不敢小看自己。

  

出家不是那麼簡單的,你看出家人有多大的優勢——爲一切諸佛所攝化,何以故呢?同一形象故。爲一切諸佛所護念。又爲一切聖者所知,聖者會查知你的,說這個出家人在幹什麼?爲一切戒法所隱護。爲一切同參道友所知,你做的是啊非啊善啊惡啊,大家都知道,都往善在鼓勵你。爲一切居士所護佑,你做過分的事情居士就會遮你的,不允許你的。

  

僧人的戒稱…

《安居第叁十五日(二):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