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叁十四日(一):不知種性,修法無益
佛教最尊貴的教育,也就是“人人皆有佛性”這個教育。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平等教法,是一個與外道不共的教法。我們知道一切宗教,都是人類揭示心靈的一種特定的需要,佛法對心靈的揭示究竟徹底,耐人尋味,或者說人可以用無量劫去審視它,也沒有不足的地方,它能讓一切不足的有情得到究竟的、滿足的意樂,或者說真實的意樂。
一切能遇到大乘教法的有情,都是不思議的善根,都有不可思議的善根的成熟。要沒有這樣的極大善根,大乘佛教的教名尚不得聞,佛名不得聞,不要說我們于教義的串習與認知了,聞者要是善根不成熟,多生疑傍。也可能有學佛人說我們剛剛一聽到大乘教言的時候,也會産生一些疑慮與誹謗,那個沒問題的,那是無始以來誹謗的習氣,但是我們能靜下來,能接觸到這樣的大乘教言,能深入實踐觀察,有這樣的機遇,這是極大的福德。
我們學佛人的這個種性問題,是很重要很重的一個問題,阿彌陀佛教法是大乘種性的教誨,印光法師及過去的一些善知識都會說念佛人“出生即壓群臣,猶如太子!”
爲什麼要提及這個話題呢?因爲出家人、居士在修行中的一些現象,我們大家都可以審觀的。剛出家的師父,剛剛學佛的居士,因爲接觸到一個嶄新的環境,接觸到一個嶄新的理念,大家都有一種恭敬的啓發,這個時候都相對調柔,每個人的習氣都處于弱勢。但是我們一旦在寺院待得久了,了解了所謂的“真相”了,或者說所謂地“成熟”了,你站住腳了,你有位置了,這時候你的環境成熟了,你的認識成熟了,這個時候就感覺到習氣不是處于弱勢了,自我就會有意無意地強化它。
今天有人談了一些強化的例子,我說這是很自然的,因爲大家不知道自己的種子在起作用。種子啊,過去的習氣種子也好,現前熏習的種子也好,這個種子在起作用,就是因,心因那!你的心裏的最強烈的念頭在起作用,站的住腳了,強化了,熟悉了,這個自我的種子就開始發芽了,就開始越長越結實了。那麼這個時候,他就會培植自己的親近人、團體,或者說自己的勢力,去培養這個東西,或者說表達自己所在的身份、作爲。這實際就是種子的作用。
這個種子我們要是不警覺,我們修行千劫萬劫都是不成就的。有個出家師父給我舉了一個例子,說開始大家都相處都處那麼好,爲什麼相處一段就開始排斥,然後成敵對,然後互相出惡言怨言,這是咋回事呢?我說沒問題,這就是一個種子問題,開始大家交往,一般朋友之間交往,新的環境交往,都是把自己的習氣放在最弱勢。就象一個種子一樣,它潛伏下來。這個種子要是學佛的種子,就簡單了;要是習氣的種子,一開始是弱勢,一般人最初的交往都能接受對方,接受環境,都有喜悅感,一旦交往久了,個人的自我種子、自我習氣都很強大了,強化自我的表現越來越多了。
到寺廟,亦複如是。我們天天也在做功課啊,也在交流佛法啊,但是你的種子,你要是不警覺它,即你這個因地的種子,你不警覺它,你就修吧,你就學吧,因爲種子在裏面包的深深的,你外面包再多的營養,再多的作爲,這個種子它會悄悄地壯大自己。
發心,今天我看了天親菩薩勸發菩提心的文章,其主題就說到發菩提心,就是種性成就的問題。一切修法皆依種性而流轉,皆以種性而成就。你不知道發心,那你就不知道自己的種性,那你千修萬修總是不相幹!許多人學佛許久啊,他不知道爲什麼老改變不了自己?我接觸這樣的出家師父是比較多的,有人說那勸勸他們吧,我說這不是勸的東西。自己的發心,別人勸是不起作用的。尤其發心是從心靈深處的一種呼喚,或者說需要、認知。別人說最多是一個外緣的推動、引導、勸化,但是發心一定是靠我們自己的,其他人是不可替代我們發心的。
我們念佛憶佛、觀察佛的功德,無外乎是成就我們的種性,使我們現緣的種性得到徹底的改變。因爲我們現在是六道的種性,或者說是不定聚、邪定聚的種性,正定聚是聖者的種性,那麼念佛這個法門呢,是一乘了義的種性,是如來種性!念佛成佛嘛。所以我們的心地要是沒有這個無上菩提心,或者說沒有這個種性,那我們念佛就如同在石板上種地一樣,你是不會有收成的,爲什麼呢?你的種子沒有起到作用,或者你在很肥沃的土地上沒有撒下種子,那還會長荒草,爲什麼呢?你沒有良種!
我們在這個學習淨土的教法中,若沒有“一出生即壓群臣”的如來種性的認識,我們就會念自己的業力,因爲這是凡夫種性的習慣。菩薩,這一點不得不一再反複地提出來,要是不提出來,我們就會不知道淨土法門的高妙所在——即它的種性不可思議,出生即壓群臣呐,就是我們一張嘴念佛,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你要是沒有這個無上的種子,沒有這個圓滿清淨的心去念,它就沒有對應的成熟,你念來念去,你凡夫的種性、習氣就會成熟,就會厭倦,雖然是念佛拜佛憶佛等等,但是你的種子沒有,它就不對稱。不對稱就會造成我們的修行功德的流失,或者說退轉,何以故呢?那你念佛就若念若不念,若信若不信,在這個地方就會進退。我們要是知道這是佛力,有這個無上種性的隨順,或者發心的隨順,那麼從念佛開始就得到住持,直至我們成佛無有退轉。何以故呢?佛力真實不虛故,對應産生作用故。
若是我們沒有這個發心,或者說我們不認識一切衆生皆有如來種性、佛性,不順應這個佛性來修行,那我們很容易就被習氣拽回娑婆世界這樣一個五濁惡世中,去受五濁的惡報,若進若退,若進若退,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還會在種種煩惱業習中徘徊掙紮。
我接觸了幾個居士、出家師父在下面跟我談,說許多人到寺院裏學佛、做事情,他們希望得到一種關注,說世俗一點就是希望得到一點愛護,這個愛護是有要求的一種愛護——我到寺廟裏來了,我要受到關注與愛護的,要是關注不夠,或者說不順我的心,那你這個人就不慈悲了,你這個教法就沒有意義了。實際是在世俗或家庭中受到了一些輕視,或者說自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就來到寺院尋求這種關愛也好,或者說愛護也好。這個種子來寺院學佛是十分困難的。應該及時地校正他,若不校正,那後面對叁寶、對寺廟的怨恨,那是必然産生事實的。許多出家人也抱著這種心理,在社會上工作、生活、家庭中,因爲得到一些不相應的東西,有厭倦了,也有這種希望得到關注,或者得到重視,或者得到重用,這樣的一個願望來到寺廟裏,這是很麻煩的,起碼說要警覺,若不警覺它,我們在寺院裏混了一段時間以後,心裏就生起了逆反、排斥、疑慮,爲什麼呢?你這種需求畢竟不是來修行的一個種性,很多人得不到滿足,就開始破壞,就開始做一些超常的行爲。以前有個沙彌就在我們這個地方,把電話線、水管、電燈線全部都給弄斷了,把糧食裏面撒上石灰,爲什麼呢?他唯一的說法就是他有作爲,但沒有得到重視,這是很麻煩的事情。
我們也不用盯著這些人,這些人是很正常的到寺院裏的一群人,這沒有問題,沒有啥好壞。但有一點,若有這樣的心理,一定要改變自己的發心,基于這個發心,最後一定是很痛苦的。前一段有居士跟我談一個事情,說人在寺院裏應該相互愛護,我說愛護沒問題的,幫助沒問題的,但是一旦超越了正常的所謂愛護、要求啊,那就出問題了,就超越了修行這個到寺廟裏作爲的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會出現其他的麻煩。
寺院實際是調整我們心理,休息我們身心的一個地方,而不是發泄私憤,或者說尋求你的一種失落的一個地方,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可以調整我們的失落,可以調整我們在社會上一些不足的地方,這完全可以的,但是一定不是單單地爲了滿足這一點,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寺廟道場,那是沒有意義的。要是大家抱著這樣的一個心情,那就搞一個關愛所就可以了,就不要去做寺院了。所以寺院是大家學習修行的地方。
因爲寺廟的公共設施無理減損,是犯根本的,所以我要提醒不管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不管你有什麼私憤也好,不足也好,可以說出來,可以表達,可以發泄,但是不要毀壞常住的東西,這是犯根本的,一定會摒除的,這個過失是十分大的。但是在寺廟裏,往往這一點不會被人引起重視,因爲都是十方來的東西,有的人認爲毀一點、爛一點沒有什麼的,但越是十方的東西,分量越重。因爲我們毀壞十方僧物,或者道場的東西,它與一切修行者、一切僧衆有緣,他不是與某個人有緣,私有物資你毀壞了,賠償就行了,但這個很難賠償。所以在經典上許多菩薩就說,無量的惡緣、忤逆的重罪都可以挽救,但就是毀犯十方僧物不可救濟,就是不知道怎麼來幫他們。我爲什麼要提醒大家呢?也是不希望我們來到寺廟裏,沒有受益,反而受其害,包括自己習氣的放縱之害,這個害太大了。有的人做了這個東西還會很得意,這是很麻煩很麻煩的一種心理。因爲寺廟相對松散,但越是松散,大家越應該愛護,因爲這是我們共同運用的物資。
所以這個種性問題,還是希望大家引起重視,我們帶著一個世俗的心來,沒問題的,因爲我們畢竟是從世俗中走出來的人。但我們要知道學佛的這個種性是十分重要的。念佛是如來種性,他會遠離自他共業,這種心理要成熟,這種引導是要有的。我們若沒有遠離自他共業的熏習的這種引導,你是做不到的,我們念自業,念他業,念共業這是太自然、太習慣、太真切了。他很實際很實際地在我們周邊,但是你要是知道你是個念佛人,想在這一生出離生死輪回,那這個種性就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說不念自業、他業、共業啊,我們一來實踐這個法則,猶如太子出世,出生即壓群臣,就是說生下來他的位置,就是一切大臣所不能攀比的。爲什麼呢?念佛人張嘴“南無阿彌陀佛”,此功德就是究竟了義徹底的,若是跟你的發心一旦相應,就會産生巨大的事實,實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那我們若是存著私心、他心、共業之心的習慣,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去滿足我們的私欲,行不行呢?往往種性不相應。所以許多念佛人會這樣說,我怎麼念佛不生喜悅呢,不相應呢,怎麼沒有成就呢,或者說我念佛壓不住煩惱。
昨天一個居士,單位出了一個事情,給我打電話,他說實在是受不了,這個受不了來自兩種東西:一種是自己的生活環境受到變異了,再一個就是感情受到沖擊了。這時人所有的念佛啊,思考啊,觀察啊,都不起作用了。我說那你先轉移轉移注意力,他說轉移不了,一天就放不下這個念頭,這個思想啊、意識啊,就動搖不了,幹啥也沒有意義,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會是這個樣子?我說是啊,平時我們沒有做好對無常的准備,對變異的准備。但是變異在我們每個人身邊都存在著,包括身體的變異,家庭的變異,感情的變異,生活環境的變異,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不管你認真不認真。
所以這個種性不成熟,我們只是在習慣中被扣住了。包括你的修行,若是不依種性來修持,效果總是不相幹,修來修去,不相幹的。那我們到寺廟裏來修行,來學習,日複一日地這樣,實際真是辜負自己了,不是辜負別人了。我們要到不辜負自己,就要有恰當的方法、恰當的認知。所以這個種性,就是我們常談的發心,這個認知十分重要十分重要。意樂人生的那五步,第一個就是要知道我們的起心動念是沒有出習慣的。你要是認知你每個作業是習慣性的,你慢慢的就會建立一個清晰的發心,所謂無染的發心,你這時候念佛也好,修行也好,其對應的功德是十分容易成就的,這一點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與思維。
談到這個事情,我感覺是很受觸動的,因爲這樣的出家師父、居士比比皆是,我們經常會看的到,人從一個白衣剃頭,然後做沙彌,然後做比丘,然後做執事,那個臉就變了,說話聲音都變了,做事的狀態變了,爲什麼呢?就是由弱到強的一個種子過程。要是我們出家了,從一個白衣到沙彌,沙彌到執事,或者出家很久了,慢慢變得調柔了,那是真是了解了發心,具足了悲智,那是真正上道了。你越來越變得強化,越來變得越自以爲是,越來越變得放逸,那一定是背道而馳了。不管你怎麼表現,你是背道而馳了。那我們要是出家來做背道而馳的事情,那沒有意思。這還真是要我們去嚴格審視的事情。
(歲次辛卯五月十九 2011年6月20)
《安居第叁十四日(一):不知種性,修法無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