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叁十四日(二):無爲而至的妙有成就

  

安居第叁十四日(二):無爲而至的妙有成就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昙鸾法師《往生論注》:此雲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天親菩薩在前面講到“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實際就是說發心,說性德啊,處處都不離這個本質性的描述。那麼這個虛空功德成就,也是描述這種廣大發心,或者說性德相貌的一個內涵。若是學佛人心智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含納十方世界一切事相因緣,那我們就是一個廣大心智之人,所謂的大心凡夫。在我們的習慣中,不計較、不排斥是很少的事情,但是在引導發心的過程中,諸佛菩薩是有極大的耐心的,象這個國土功德莊嚴,其每一個角度也都在拓展、引導我們認識發心的內容。

  

因爲一般談到發心就很抽象,說其內容是什麼呢?一般講菩提心,都有大智、大悲、大願、大行。中國有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四大菩薩就代表著大乘菩提心。我們中國人爲什麼這麼有福報呢?很多人就講未來漢地是佛教住世成就的一個主要環境。我們都知道中國有五臺上,文殊菩薩的聖地;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所在的聖地;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所在的聖地;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所在的聖地。這四個菩薩表達了大乘的菩提心,缺一個就不稱爲大乘菩提心。怎麼來認知大乘的菩提心的內容呢?我們晃晃悠悠地來學習阿彌陀佛或者十方諸佛的威德,能不能成就呢?大家真是應該審視。你看看我們的發心中有沒有這種大智、大行、大悲、大願?你發心中要是缺這樣的東西了,缺某一點了,你就要在這一點關注自己的發心,引導自己的發心,或者說通過念佛來成熟引導、確認這樣的發心,或者說我們學某一個菩薩,來補充我們這個發心的不足。這是我們漢地人極大的福德,因爲有這四個聖地,很形象地表達了大乘菩提心。一個真正學習大乘佛教心智者,這個是必須要有的。

  

你說這不是很困難嗎?念佛不是不需要這些嗎?是啊,我們若是隨順佛願,就具足這樣的東西——大智、大行、大悲、大願。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來觀察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在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中,任何一點提出來都具有這四種——大智、大行、大悲、大願。我們可以觀察的。

  

那“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這妙法音是什麼呢?無不是在宣揚著性德的真實,或者是說無上菩提心的真實內容。在極樂世界的法音,是避開二乘聲聞獨覺菩薩心的,你說這個四大菩薩這不是菩薩嗎?這四大菩薩合起來就是大乘心,就是念阿彌陀佛對應的功德,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有這樣對應的功德,具足大行大願大悲大智。你念任何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知不知,用不用,它都具足這樣的功德,所以稱爲萬德洪名。

  

菩薩各有細分所行,但並不是說文殊不具足悲智方便,不是說這樣的,觀世音菩薩並不是不具足智慧、大願、大行,不是這樣的。這四位菩薩不過是各有突出地代表著某一個點,實際其他功德都是具足的。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都是早已成無上正覺者啊,倒駕慈航,以菩薩身來實施教化。觀音菩薩的如來名號稱爲正法明如來,他早已成佛了,但是十方一切諸佛若實施教化,他都會現身,以眷屬身份而示現。就象我們知道的阿難、提婆達多、舍利佛、目犍連這樣的大尊者們,他們都是在一一佛面前同等示現,雖然名號不一,但是他們會示現神通第一、多聞第一、智慧第一等等,幹什麼呢?助佛應化。那麼觀音文殊普賢菩薩亦複如是,諸佛一旦出世,他們都會來表現這種大乘心,通過生命的作爲來實施這種大悲、大願、大行、大智的特質,讓一切有情有所知,有所了解,有所遵循,若是空泛的教法,我們去了解是十分困難的。

  

昙鸾法師在這裏說“自然德風徐起微動”。許多人認爲修行要有一點怪異怪招,要有一點超常的東西,而佛陀的教法沒有一個是超常的,這些超常怪異的東西不是佛教。很多技巧在佛教中都不足已稱爲技巧,無爲而至的性德的展示恰恰是佛教最平常的、最真實的修持。我在終南山受到最多的啓發就是——這些修行人談的最多的就是終南山出了很多真是十分怪異的人,他們修行十年、二十年,有的人有通力啊,有的人有變異力,有的人有什麼什麼技巧,但是對這個大智、大悲、大行、大願的認知和教育十分稀少!所以終南山在開終南山文化交流會時,問我能不能參與,我說終南山,修行是十分了不起的一個地方,但是若沒有很好一個判定的引導,就是說這個人應該不應該這麼去住山。過去說——不破初參不得住山,教法不得完整不得住山的,沒有善知識正確引導的不得住山的。否則一住山就變成叁頭六背的,出來就是呼風喚雨的了。當時我給他們宗教部門提出來,最起碼有一個愛護這樣一群僧人、修行人的,由一些成就者、或者通達教理教義的人能去督促審視一下,這樣也能少出很多命難,少出很多麻煩,避免一些叁頭六臂的人出來。一出來真是很嚇人,因爲每叁五年就要出來一個不可思議的人。那麼有的人就會把佛教當成這種東西,這就很奇怪了。因爲什麼呢?這于自于他于社會,各不增益。增益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切修行的一個最基礎的標准。一個人接觸一個教法,變得墮落了,變得失心了,變得自大了,變得堅固了,一定是沒有增益的。關于增益,不管是從社會這個大因緣,還是從教內、他人、自己,你可以從各個方面來審視。若只有減損沒有增益,不管你說的多麼美妙,裝潢的多麼自在,都是沒有意義的。若是減損的狀態出現了,減損自己、減損他人、減損社會、減損教內的佛法住世的正常狀態,那你怎麼也應該審視了,不審視則一定是出問題了。

  

因爲佛陀應化于世,真是光耀世間,饒益有情,猶如日輪,予大地以溫暖,以生機,以康樂,以光明。諸佛出世亦複如是啊,朗照世間,即增益于有情,增益于現世,他不會給人帶來禍端。假設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修行人,給人帶來禍端了,不管怎麼說你一定應該審視了。

  

極樂世界這種美妙殊勝的虛空功德,非人力所爲,是心理舒展的一個成就,是阿彌陀佛兆載累劫的修持來展示一切衆生的性德的本具殊勝,所以說是莊嚴成就。我們往往的認爲這個莊嚴成就實際是使用的成就。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大願大行,只是說你不發它,這個大願就顯示不出來;你不去行它,它就實踐不出來。每個人也都是具有大智的,但你不運用它,你就會染著、沈淪。大悲也是具有的,但是你要是不去學習觀世音菩薩,去運用種種善巧利益世間,這個大悲也就是一個空泛的、空寂的、無用的設置。所以在凡夫心中,大悲、大智、大願、大行,都空設了,空設于此,沒有莊嚴。阿彌陀佛不過是順性去實踐作爲,使它成就出來、再現出來。就象我們填土是一樣的,大家可以看到,填土的地方寬了,其實這個地方本來就這麼寬,但是你要把土填上,才顯得實用,要不然就會被高低不平的無實用的區域代替。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實際生活在一個習氣的空設中。這在教言中有一個次第,我們看看這個次第,可能就對這個空設與莊嚴有一個認識。娑婆世界的有情,第一個大因緣就是惑亂,稱爲二惑——見思二惑,這是凡夫心裏的一個基本的狀態。爲了走出二惑,佛陀有一個基本的設置——因果,這是如實的設置,並不是虛無地設造出一種因果。做善者有樂報,作惡者有苦報,實際把人從惑亂中條理起來,這個惑亂就是混亂,因果就是一個條理。然後佛陀給我們講聲聞出世的善巧,聲聞出世,稱“因果之無、寂靜之樂”,這是二乘自度善巧,因爲二乘是不求于度世的,只求于寂滅自力,故在四相四果中的修持過程中,是不培養大智與大悲的。我們接觸南傳佛教中有很多僧人也是行大乘菩薩道的,他們有的人行六波羅蜜,有的人實施教化、說法,他們也是不是單單的自度。這個成熟以後,就逐步講菩薩乘,就是所謂的利他的教法。然後是佛乘。

  

這是一個梳理的過程,但是最初我們沒有接觸佛教之前,凡夫的行爲就是在見思二惑之中。通過對因果的認知,就開始條理化了,這樣的人一定是世間的賢善之人,那就超越了普通的凡夫,因爲深達于因果,了解了因果莫不是由心而造,莫不是造者自嘗因果,自受因果,所以說他們都會做很多善良的事情,爲什麼呢?他遠離了混亂的傷害。實際凡夫行爲多是惑亂,或善或惡,都是人雲亦雲的東西,沒有自己的次序與主題。

  

此處我們說的都是不同階段的主題。聲聞獨覺的主題就是自度,在我們這個世間,在中國現在的羅浮山、雁蕩山、雞足山、五臺山這些地方,都有許許多多的大阿羅漢乃至獨覺者在住世。你沒對稱的因緣發心與成就,他不跟你來往的,所以說他們的主題稱爲自度。你說這個阿羅漢在哪個地方,我們去找一找吧?你在你發心中能找得到,在你的正行中能找的到,在你的對稱的業緣中能找的到。…

《安居第叁十四日(二):無爲而至的妙有成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