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三十四日(二):无为而至的妙有成就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
【昙鸾法师《往生论注》:此云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天亲菩萨在前面讲到“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实际就是说发心,说性德啊,处处都不离这个本质性的描述。那么这个虚空功德成就,也是描述这种广大发心,或者说性德相貌的一个内涵。若是学佛人心智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含纳十方世界一切事相因缘,那我们就是一个广大心智之人,所谓的大心凡夫。在我们的习惯中,不计较、不排斥是很少的事情,但是在引导发心的过程中,诸佛菩萨是有极大的耐心的,象这个国土功德庄严,其每一个角度也都在拓展、引导我们认识发心的内容。
因为一般谈到发心就很抽象,说其内容是什么呢?一般讲菩提心,都有大智、大悲、大愿、大行。中国有四大菩萨——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四大菩萨就代表着大乘菩提心。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有福报呢?很多人就讲未来汉地是佛教住世成就的一个主要环境。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五台上,文殊菩萨的圣地;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所在的圣地;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所在的圣地;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所在的圣地。这四个菩萨表达了大乘的菩提心,缺一个就不称为大乘菩提心。怎么来认知大乘的菩提心的内容呢?我们晃晃悠悠地来学习阿弥陀佛或者十方诸佛的威德,能不能成就呢?大家真是应该审视。你看看我们的发心中有没有这种大智、大行、大悲、大愿?你发心中要是缺这样的东西了,缺某一点了,你就要在这一点关注自己的发心,引导自己的发心,或者说通过念佛来成熟引导、确认这样的发心,或者说我们学某一个菩萨,来补充我们这个发心的不足。这是我们汉地人极大的福德,因为有这四个圣地,很形象地表达了大乘菩提心。一个真正学习大乘佛教心智者,这个是必须要有的。
你说这不是很困难吗?念佛不是不需要这些吗?是啊,我们若是随顺佛愿,就具足这样的东西——大智、大行、大悲、大愿。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来观察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在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中,任何一点提出来都具有这四种——大智、大行、大悲、大愿。我们可以观察的。
那“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这妙法音是什么呢?无不是在宣扬着性德的真实,或者是说无上菩提心的真实内容。在极乐世界的法音,是避开二乘声闻独觉菩萨心的,你说这个四大菩萨这不是菩萨吗?这四大菩萨合起来就是大乘心,就是念阿弥陀佛对应的功德,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这样对应的功德,具足大行大愿大悲大智。你念任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知不知,用不用,它都具足这样的功德,所以称为万德洪名。
菩萨各有细分所行,但并不是说文殊不具足悲智方便,不是说这样的,观世音菩萨并不是不具足智慧、大愿、大行,不是这样的。这四位菩萨不过是各有突出地代表着某一个点,实际其他功德都是具足的。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都是早已成无上正觉者啊,倒驾慈航,以菩萨身来实施教化。观音菩萨的如来名号称为正法明如来,他早已成佛了,但是十方一切诸佛若实施教化,他都会现身,以眷属身份而示现。就象我们知道的阿难、提婆达多、舍利佛、目犍连这样的大尊者们,他们都是在一一佛面前同等示现,虽然名号不一,但是他们会示现神通第一、多闻第一、智慧第一等等,干什么呢?助佛应化。那么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亦复如是,诸佛一旦出世,他们都会来表现这种大乘心,通过生命的作为来实施这种大悲、大愿、大行、大智的特质,让一切有情有所知,有所了解,有所遵循,若是空泛的教法,我们去了解是十分困难的。
昙鸾法师在这里说“自然德风徐起微动”。许多人认为修行要有一点怪异怪招,要有一点超常的东西,而佛陀的教法没有一个是超常的,这些超常怪异的东西不是佛教。很多技巧在佛教中都不足已称为技巧,无为而至的性德的展示恰恰是佛教最平常的、最真实的修持。我在终南山受到最多的启发就是——这些修行人谈的最多的就是终南山出了很多真是十分怪异的人,他们修行十年、二十年,有的人有通力啊,有的人有变异力,有的人有什么什么技巧,但是对这个大智、大悲、大行、大愿的认知和教育十分稀少!所以终南山在开终南山文化交流会时,问我能不能参与,我说终南山,修行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个地方,但是若没有很好一个判定的引导,就是说这个人应该不应该这么去住山。过去说——不破初参不得住山,教法不得完整不得住山的,没有善知识正确引导的不得住山的。否则一住山就变成三头六背的,出来就是呼风唤雨的了。当时我给他们宗教部门提出来,最起码有一个爱护这样一群僧人、修行人的,由一些成就者、或者通达教理教义的人能去督促审视一下,这样也能少出很多命难,少出很多麻烦,避免一些三头六臂的人出来。一出来真是很吓人,因为每三五年就要出来一个不可思议的人。那么有的人就会把佛教当成这种东西,这就很奇怪了。因为什么呢?这于自于他于社会,各不增益。增益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切修行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一个人接触一个教法,变得堕落了,变得失心了,变得自大了,变得坚固了,一定是没有增益的。关于增益,不管是从社会这个大因缘,还是从教内、他人、自己,你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审视。若只有减损没有增益,不管你说的多么美妙,装潢的多么自在,都是没有意义的。若是减损的状态出现了,减损自己、减损他人、减损社会、减损教内的佛法住世的正常状态,那你怎么也应该审视了,不审视则一定是出问题了。
因为佛陀应化于世,真是光耀世间,饶益有情,犹如日轮,予大地以温暖,以生机,以康乐,以光明。诸佛出世亦复如是啊,朗照世间,即增益于有情,增益于现世,他不会给人带来祸端。假设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修行人,给人带来祸端了,不管怎么说你一定应该审视了。
极乐世界这种美妙殊胜的虚空功德,非人力所为,是心理舒展的一个成就,是阿弥陀佛兆载累劫的修持来展示一切众生的性德的本具殊胜,所以说是庄严成就。我们往往的认为这个庄严成就实际是使用的成就。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大愿大行,只是说你不发它,这个大愿就显示不出来;你不去行它,它就实践不出来。每个人也都是具有大智的,但你不运用它,你就会染著、沉沦。大悲也是具有的,但是你要是不去学习观世音菩萨,去运用种种善巧利益世间,这个大悲也就是一个空泛的、空寂的、无用的设置。所以在凡夫心中,大悲、大智、大愿、大行,都空设了,空设于此,没有庄严。阿弥陀佛不过是顺性去实践作为,使它成就出来、再现出来。就象我们填土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看到,填土的地方宽了,其实这个地方本来就这么宽,但是你要把土填上,才显得实用,要不然就会被高低不平的无实用的区域代替。
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实际生活在一个习气的空设中。这在教言中有一个次第,我们看看这个次第,可能就对这个空设与庄严有一个认识。娑婆世界的有情,第一个大因缘就是惑乱,称为二惑——见思二惑,这是凡夫心里的一个基本的状态。为了走出二惑,佛陀有一个基本的设置——因果,这是如实的设置,并不是虚无地设造出一种因果。做善者有乐报,作恶者有苦报,实际把人从惑乱中条理起来,这个惑乱就是混乱,因果就是一个条理。然后佛陀给我们讲声闻出世的善巧,声闻出世,称“因果之无、寂静之乐”,这是二乘自度善巧,因为二乘是不求于度世的,只求于寂灭自力,故在四相四果中的修持过程中,是不培养大智与大悲的。我们接触南传佛教中有很多僧人也是行大乘菩萨道的,他们有的人行六波罗蜜,有的人实施教化、说法,他们也是不是单单的自度。这个成熟以后,就逐步讲菩萨乘,就是所谓的利他的教法。然后是佛乘。
这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但是最初我们没有接触佛教之前,凡夫的行为就是在见思二惑之中。通过对因果的认知,就开始条理化了,这样的人一定是世间的贤善之人,那就超越了普通的凡夫,因为深达于因果,了解了因果莫不是由心而造,莫不是造者自尝因果,自受因果,所以说他们都会做很多善良的事情,为什么呢?他远离了混乱的伤害。实际凡夫行为多是惑乱,或善或恶,都是人云亦云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次序与主题。
此处我们说的都是不同阶段的主题。声闻独觉的主题就是自度,在我们这个世间,在中国现在的罗浮山、雁荡山、鸡足山、五台山这些地方,都有许许多多的大阿罗汉乃至独觉者在住世。你没对称的因缘发心与成就,他不跟你来往的,所以说他们的主题称为自度。你说这个阿罗汉在哪个地方,我们去找一找吧?你在你发心中能找得到,在你的正行中能找的到,在你的对称的业缘中能找的到。…
《安居第三十四日(二):无为而至的妙有成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