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若好奇,象看大熊貓一樣,你保准找不到,爲什麼呢?不是對稱的法界。
菩薩就不一樣了,他是主動地入衆生境界度化衆生,他知道這是虛幻境界,但他會以自己相續的作爲,入幻境界中,利益世間,利益這些幻化有情,知道這些幻化有情是不可得的,但是以其慈悲心、智慧心、大願,在這個幻化境界中,度幻化有情。所以說本來是沒有我苦與輪回的,這些佛菩薩看得清楚的很,但是我們這些執著于我與苦、虛妄沈淪的有情,沈浸在這種夢幻的惡報中。菩薩就入衆生的夢幻,或者設置種種夢幻方便,引導衆生。
極樂世界這個報土、報德,攝化十方,那是佛極大的設置方便。這是有一個過程的,知因果者,條理了;到二乘自度,這是成就了,而佛、菩薩、聲聞這叁段,在佛教中稱爲無——性空。不管是見思二惑,是因果,是自度的法則,一切性空。在聲聞這個階段是絕對談性空的,那麼在佛菩薩這個階段,就談妙有了。說西方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這個“有”,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一切性空之有情不能認知的,除一生補處菩薩有得知方便。我們假若想知道阿陀佛這個功德的妙有之真實,那我們一定要舍棄所有的輪回機製,一定以無上心去念佛。要不然你沒辦法去知這個妙有。
在菩薩正行與諸佛正行中,大談妙有。見思二惑性空,因果性空,一切自度法則性空,那六度空不空呢?諸佛的報德空不空呢?究竟意義空!但是對凡夫,對二乘聖者來說,不空。若是一切諸佛菩薩之所有功德成就,你說空,那對未成就有情,就會産生極大的危害,即他們永遠沒有出離所依。所以說這是法不空的一個說法,諸佛菩薩甚深功德不空。而說一切法空,是針對見思二惑、因果、自度等等法則,對此一定要有一個認知!否則我們沒有一個所依,沒有一個進趣方便。許多人就在诤鬥這個有無,實際是個混淆,它是階段性的一個說法。佛在初期說法中,一定是講無常無我,苦,空,不可得,寂靜,一定是這樣講的。那麼在後期的如來藏教法中,一定講妙有。在方等經典中就開始講妙有的殊勝功德了,如《阿彌陀經》一定講的是妙有功德,即佛菩薩的作爲面對世俗、二乘教法中,是真有的,這個“有”是什麼呢?——順性而成,不可毀壞,是名無量壽光,非是世俗所執的常。一般我們認爲那是常法,實際不是常法,常與無常是衆生心念中一種粗糙的分別,跟佛陀的這個教法是不相幹的。
我們對這個整體的次序若沒有認知,那我們就沒有學習阿彌陀佛的佛乘教法的理念與進趣,那我們還會墮在見思惑、因果乃至自度的這種空的守護上,你就得不到莊嚴成就的加持與功德。所以我們看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功德,一一描述揭示莊嚴功德成就,即妙有成就,這個妙有是對九界有情的一個作用,它是有作用力的。我們一旦否認掉這個作用力,或者說我們不知道這些莊嚴是有作用的,那我們就會空泛地在一種所謂的性空、近似于斷滅見的頑空心智中,故而不愛樂于佛法。人都知道,要是從一個很不好的舊房區搬到一個很好的生活小區,你會很快樂的,但若是泛空,指著塊空地說你搬到那個地方去吧,你說我不去,爲什麼呢?一無所有。很多人就把佛法,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甚深功德當成一無所有了,所以你說往生吧,他心裏想,娑婆世界還有點東西,極樂世界什麼也沒有,(笑)那往生幹什麼呢?所以說這個妙有功德的成就是真實不虛的,它有極大的作用力,對九界衆生,有你從未有體驗過的真實、廣大、快樂、莊嚴、清淨、具足,這是真實不虛的,不是一個空頭的承諾。若是我們對此沒有認知,那我們在世俗的心智上修行,把佛法整個地泛空與斷滅,就進行不下去的。
極樂世界的第一個功德成就是“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大家對極樂世界勝過叁界道的認知,的確是一個大問題。從人的潛意識中,對極樂世界充滿了巨大的投奔意識的人少之又少,是因爲什麼呢?對性修二法的認知是不清晰的。凡夫衆生也有性修二法,但性是性,修是修,二者是分裂狀態的。那麼諸佛如來,性修是一體性的,是沒辦法分開的。
在凡夫的性修的表達中,一般說性是無爲,修是有爲,所以凡夫有情就會把性修二法分裂開,把有爲與無爲對立起來,就造成了天地這樣的對立世間,男女、大小、善惡……,無量無邊的都是對立的。爲什麼呢?我們是把有爲、無爲對立起來了,把善惡對立起來了,把男女對立起來了,把天地,日月,什麼都是對立的。所以我們這世界就是二元世界,就是成住壞空,這個現象我們很容易直接審視的到。我們的意識是分離的,所以在分裂意識越來越堅強的現代社會狀態下,很多人就進入一種精神幻化狀態,很多人有精神的邊緣分裂,比如自殺的人、不能自製的人、精神病患者,或者一些失心的人,那就是二元對立的太堅固了,造成了失心、失憶、失去了自控能力。
諸佛如來之性修是一體的表現,或者說一如、真如,所以稱爲順性起修,或無爲而至、性修一如,那這不是一個法界了,“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是這麼設立的。極樂世界是順性的,所以其一體表現就是真如法界,也稱爲彼國即是無生界,所以說往生彼國即是無生。一說無生界,人又開始想象是不是空泛的,象沙漠一樣,那你肯定不願意往生。而極樂世界是莊嚴的,它順性而至,隨心而顯,所以它是舒展的。娑婆世界能隨心而顯嗎?你顯現不了的,人總是不滿意。極樂世界是令人滿意的一個地方,故稱爲具足。而娑婆世界,人類的作爲永遠沒辦法滿意的,人的貪欲、作爲、需求、表達是沒辦法滿意的,爲什麼?他對立了。你若把極樂世界也看成是對立的世界,那對這個廣大、圓滿、清淨、莊嚴的真實功德,你就會避它而去了,所以你從心裏就沒有“願生”的巨大引力與渴望。娑婆世界是一種對立與殘缺,它總是不足的,要不斷地去彌補;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是順性而修的,是無爲而至的,是順著真如法性而展示的一種圓滿德相,若順性觀察者,必生彼國!其心智作爲,有必歸的事實!
(歲次辛卯五月十九 2011年6月20)
《安居第叁十四日(二):無爲而至的妙有成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