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叁十五日(一):你心底深處的種子是什麼?

  

安居第叁十五日(一):你心底深處的種子是什麼?

  

凡情聖境,抉擇有異

  

希望大家能對所謂的一念、十念、抉擇有個認知。虛空成就實際是我們心地的認知,法性本來是無著無染的,極樂世界的虛空成就,乃至娑婆世界的虛空成就、十方世界的虛空成就,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定沒有差別的,但凡聖所使用的抉擇有異。

  

這個抉擇之異是十分奇特的,我們一般說凡情聖境——有情離不了一個“情”字,諸佛如來在智慧功德藏中是依“聖境”所設立,所以凡情的情之波動、變化是十分厲害的,而聖境是安樂的,十分安穩的。因爲我們的抉擇之異産生了這樣一個效果。

  

那麼一念十念的抉擇是個進趣善巧,我們再多的識心的心所之變化都是由一念一念積累出來的,凡聖主要是在抉擇上出現差異,凡者多隨凡情的波動來擇取這個自己心理的相續,那麼智者聖者多依安穩的性德,無自性的性德,不依得失大小善惡增減之法來審觀相續,所以他們在相續中得以自在、安樂、主動、善巧、方便。凡夫因爲情的波動多産生迷失,娑婆世界也是在這種迷失的久遠熏習、堅固下的一種共業的相續相,是凡情不斷波動産生的一個相續相,所以造成了見思二惑業的大的聚集,我們稱之爲世界,它聚集成一個世界,所以共業的交織是不可思議的。

  

【舉例:今天上午來了一群溫州居士,大家談到現在人的惡性疾病、心理波動、自殺率特別的高,爲什麼呢?這是聚集、累積造成的一個特定的環境,越是經濟發達,人的攀比對待的心可能就會比較熾盛,受變異果報刺激的頻率就比較高,出現一些大的變化也是十分迅速的。相對來說,一些山區或偏遠地帶,可能比較不太發達,相對穩定,十年二十年很少變化,這樣人心也比較穩。】

  

在凡情中,依報與情緒的影響是十分大的,而聖者智者的心理狀態與作爲是心境一如的。有情的心、境是割裂的,但是又互相受影響,所以有智與識的差異,因爲我們所有的抉擇都是順著情緒波動的變化,基本上都是識心在起作用。那麼所謂的聖境,他不會被境轉,還會安慰世界,給世間帶來有意義的增益的作爲、思想,或者語言等等。

  

若是真正的修行人,不被境轉,常能轉境。我們能不能轉境呢?看來這個時代的進趣,若沒徹底抉擇,而在這個娑婆世界欲想轉境,共業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今天又談到2012這個末日的事了,看來這個末日是伴隨這我們大家了,對2012怎麼看?可能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可能不就太喜歡有這一類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因爲心裏的不平,或者說對自己生活狀態、周邊因緣,乃至社會,乃至經濟的生活、作爲等等不滿,或者說心裏有一種情緒,他就會渴望這種東西,他就會呼喚這種所謂的災難。末日之說,就是災難之說吧,古來以久經常被一些欲顛覆社會、顛覆人群、顛覆現狀的一些人所利用,他利用這種末日說造成人心理的混亂。比如中國古代的有些起義,都會用末日說,或者用天啓說,或者用一個宗教說等等。

  

這個末日說,實際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沒有意義的一個說法,因爲成住壞空與生老病死是一個必然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生老病死,每一天都面臨著,這是不可自製的,你不可知道你什麼時間死?不知道自己死的方法?即使知道了也不知可控不可控?這叁個問題可能就是大問題了,那誰來解決它呢?實際我們這個人生,對關系到我們自己的這些問題的細致思維是很少的,我們一般交流的事情、思維的事情、管的事情基本上跟我們的關系都不太大。凡夫之情緒,就是心外求法,我們可以審視審視,這麼大的問題你都不解決,你看我們平時忙叨的是什麼?這些問題根本不管,我們忙叨的都是其他的——誰說誰了,吃什麼了,誰又做什麼樣的事情了,這個地方的氣候變化了,災難了,我們說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東西都是跟自己不相幹的東西,一天到晚忙叨的就是看一些跟自己不相幹的事情,說一些跟自己不相幹的話,修一些跟自己不相幹的修行,所謂的“心外”,就是跟你自己沒聯系,人都很忙叨的,但忙叨來忙叨去,大事未辦啊,生死大事你不知道怎麼辦,這叁點你若是能辦得到了,那我們就說你這人了生死了,起碼說你有自由了。

  

我們連個人身自由的人都不是,佛陀說我們是癡暗冥界衆生啊,我們一般不認賬啊,癡暗冥界衆生是什麼呢?癡,就是說我們這一類人啊;暗,說的是天人啊;冥,說的是菩薩啊。菩薩雖然能利益很多世間,也有很多作爲,但是廣大自在力他還沒有成就,一般的菩薩還住在一個不是十分明亮的狀態。那天人,或者一些福報具足的人,只顧享受了,其他什麼都忘記了。而我們,不知道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不知道自己的死法,不知道自己的生法,那不是癡麼?

  

  

願爲前導,主動抉擇

  

我們還來看極樂世界的莊嚴虛空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此妙法音,自然徐起,不急不疏,溫涼調和,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聞者塵勞垢疲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它講這個依報的殊勝,那我們要是能順性地來審視這個世間,此娑婆世界亦有此功德,我們一般一談就談到順性這個話題,實際千熏萬熏,你若能把順性在這個世界用得上,那就會有這樣的內在的功德。在我們這個雜居世界,所謂雜居土,或凡聖同居土,有一些智者,他們因爲順性地作爲,在這個世界也得到了叁明這樣的自在,四智這樣的方便,四無畏的威德,十力的善巧,十八不共的成就,我們稱爲他們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他們具足十號。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有這樣的成就者的,賢劫以來,已有四佛出世,第五佛離我們也不遠,未來就在雞足山這一帶成佛的,龍華叁會,首會要接釋迦佛的衣缽,那也不遠。

  

我們怎麼來體會這個內在的功德呢?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就揭示了順性所成的內在功德,這個內在功德非是彼處非是此處,順性必得。那麼我們觀察彼國的這種依報莊嚴,來揭示、啓發、印契我們內在的功德作爲,或者說我們順性則能體會到在此娑婆世界也有此妙用。象近代南傳佛教記載文字量比較大的阿迦曼尊者,他沒有證得所謂十八不共等,但有極大的善巧,白日裏可以與諸比丘、白衣實施教法,晚上可以與諸鬼神天人等等施教,他有這個廣大的施教方便與交流方便。我們普通人只能與某一類人或者相近之人交往,要是來個人天鬼神非人之類的,可能我們還是承受不了的。

  

【舉例:我們中國的東北與山東這兩個地方,就是鬼神比較熾盛的地方,有很多所謂的附體啊,或者說被某個生命所製約的這樣的人,他們已經不能自製了,經常說一些鬼話,做一些鬼事,或者說做一些奇特事,非人類的行爲。在東北稱爲“出馬”,鬼神製約于人了,它代替了人的生命的主體意識,很多人兩眼癡呆,但在某個狀態下突然就會興奮起來,或者說很奇怪的話。那麼這樣的人就不是順性了,他就順著外在的某種業力被製約了,就像一個被遙控的人,那是很悲慘的,她生命的獨立性喪失了。】

  

那我們現在的生命中,我們有沒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抉擇的主體意識呢?假設沒有,你被別人的語言所誘導、業相所動搖,那你沒有直接的附體,也是間接地被牽製著,你生命的主體也喪失了。所以我們說發心啊,抉擇啊,一定要有一個內在的自我認知,若沒有這樣一個發心、願望、根本抉擇,那我們這一生也就很快在共業的消耗下,或者說支配下,悄然地自生自滅了,看似沒有這些出馬的、被依附的有情那麼困難,但是你也是沒有自主的人,你的自主力也被你的情緒、業習、共業所泯滅。所以緣起法中,緣起與抉擇,我們學佛人面對著十分重要的這樣一個所謂發心的問題,或者說願望的前導,你若沒有這樣一個前導,你審觀自己這一生的作爲,就是飄飄蕩蕩,渾渾噩噩,很快就過去了。我們每個人面臨的狀態實際是一樣的,只要不警覺,就這樣過去了。

  

我們若是沒有真正抉擇過,我們對緣起的認知,對發心的認知是模糊的,那這個願望的前導就造不成事實,所以做事情經常會變來變去,變來變去,業風一吹,你就倒來倒去的,所謂的情緒就主導了我們的生命,外緣就主導了我們的生命,這樣修行是沒法成就的。所以這個緣起,我們稱爲發心也好,或者說種子、因啊,對我們來說太重要太重要了。我們不知道這一點,就喪失了內在的主動的一個趣向,我們不明確這個趣向,那就必然會在思惑見惑中徘徊猶豫,這樣做來做去是猶豫,猶豫了一生,最後死亡的時候在中陰中徘徊,然後被一個強力的業緣所引導,墮入下一輪的輪回,就是這樣一個結果啊。因爲你若是不明白這個因與種子,沒有養成習慣去審視依報的強大業力,或者說誘惑,那這個誘惑你是在劫難逃。

  

現在我們這些修行人,很難用叁明四智去要求自己了,或者說用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去要求自己了。你若是真正的歇心人,你用這個次第去修持,那是不可思議的,那是聖者,那能令正法住世的。可你有沒有這樣的機會?有沒有這樣的環境?若沒有,那念佛的這個種子、因,就十分地突出了,…

《安居第叁十五日(一):你心底深處的種子是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