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我們把念佛或者說隨順佛願作爲我們的種子,作爲我們的發心,作爲我們的前導,作爲我們的因緣等等,這樣你的結果就很清晰。所以說爲什麼反複提出來不念自業他業共業,唯佛是念作爲一個種子、發心、願望、抉擇,這樣我們就比較好把握,能認識的清楚,在這個繁雜的業力海中我們就找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出離這樣一個大的困惑,這個方法是十分簡潔的。
所以“觸者皆得快樂,塵勞垢習自然不起”,我們真正的做一個念佛人,一切無始以來的自業他業共業的侵擾,對我們亦複如是,它不能侵害于汝了,你只能覺悟它,要不然我們隨著它流轉也是必然的。所以念佛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抉擇也好,緣起也好,發心也好,前導也好,願望也好,種子也好,它都很方便,這樣一個修行方法對我們末世人來說,即“用不上力”的人來說,或者說雜緣熾盛的時間,它就比較突出地表現了“一出生即壓群臣”的這樣一個殊勝功德,或者說這樣一個徹底的教法。
這個教法十分徹底。所謂徹底,就是諸佛出世沒有保留。有人提出來說,諸佛出世唯宣彌陀本願海,這個說法不爲過,有人說這是善導大師的話,我們沒有查到,但是這個話不過。因爲什麼呢?,一切諸佛皆依一個大事因緣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成就清靜道業,那念佛一定是入佛知見的最殊勝方便!所以我們在這個法上一旦抉擇清晰了,那對念佛這個下手處你也就不會猶豫徘徊了。
口念佛,心生怨
有人說念佛念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一點功德都沒得不說,還自己一身病,家裏還不順,這念佛念的什麼呢。我說念佛是有功德的,但你在念業力的時間,佛的功德就悄然退失了,何以故呢?你沒有念佛,你口上念的是佛,心裏念的是業,你心念比你口念更有力量。我們抉擇,若不是從心地上抉擇,我們只是嘴上念著這個阿彌陀佛,心裏想的是發財啊,升官啊,健康啊,等等等等,這樣就很殘酷了。我聽老居士講他母親念佛叁十多年了,怎麼家裏還這麼不順啊,兒女怎麼還這麼不好啊,我們做了這麼多功德,做了這麼大的功德,結果沒有得到好報。這是怨啊,這個怨不大不小,爲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爲是口念佛、心生怨啊。爲什麼心生怨呢?念一聲佛他要記下來個數,一二叁四五,一萬十萬百萬千萬,一年兩年叁年五年,幹什麼呢?這麼大的功德。幹什麼呢?好算帳。算什麼帳呢?給誰算呢?他不知道了。有的出家師父找我算賬,有的居士也找我算賬,我說你不能找我算賬,我代表不了佛。算什麼帳呢?就是我做這麼多的事情,有的說我出家這麼多年,爲寺廟做了這麼大的貢獻,我得到什麼呢?哎呀真是不得了,我們應該找阿彌陀佛要一個代表過來,找他算算帳。娑婆世界有沒有極樂世界的常住聯絡點呢?有的話,我們去找那個聯絡站的站長去算算帳。這個怨氣大的很,實際就是口在念佛,心在生怨,這樣的人十分的多,爲什麼呢?就是沒有明白心地的需要,沒有從心地裏去念佛,而是嘴巴念著一聲又一聲,心裏算的是什麼呢?貪啊貪啊貪啊貪啊,真是大貪,貪就貪吧,但他用怨去衡量,這就很麻煩了,一定是背道而馳了。
阿彌陀佛肯定不會生煩惱的,念我名字,無有休息,必生我國;念一聲十聲,必生我國;願生必生我國。阿彌陀佛不會說你怨恨他,他就怎麼麻煩你,不會的,但你心生這個“怨”就原諒不了你了。一些學佛人做一些出格的事,就是這個怨太大了,因爲什麼呢?發心未明,嘴上念佛多是貪心所支使,他想追求更大的世間得不到的更大的一個東西,比世俗的貪心不過是更大更熾盛罷了,結果到因緣一成熟了,這個貪心沒有對應,就開始怨了,有的人說你看我做了這麼大的功德,有的人說我舍家棄欲的爲了啥呀?我得個啥?人心裏的有一個不能遣除的貪心啊,就是不滿。
這個貪啊、不滿啊,實際是個種子,他因地裏就有一個這樣的種子,這個種子就是發心,最早來寺廟他是有發心的——想達到某個狀態的這樣一個發心,或者不見得是發心,是潛意識,他不見得會知道,這個種子已經種下來了,那麼到最後他一定是不滿,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知道自己心靈深處的需要啊,念佛人也好,修行人也好,你一定要知道你心理需要什麼,及時調整你的心理需要。要及時調整,真要及時調整,否則到時候你真會贻誤自己,會誤導自己的。你這個最初的發心,或者最初的這一念,一旦埋藏下來了,你不去清除它,它一定會起作用的,很多人就不太在意這個東西,只在乎自己天天忙點什麼,做些什麼,很辛苦啊,然後就是認爲自己最初的那個妄想就可以滿足,那一定出問題!
所以,不識本心,修法無益啊;不順性觀察,修法無益啊;發心不明,前景就不明,那你這個修就懵懵懂懂,就不相應,不相應就生煩惱,就會算賬。那我們就祈請釋迦牟尼佛也好,阿彌陀佛也好,在娑婆世界建立一個窗口,大家來算賬的時候,拿著鐵算盤算帳,要不然沒有這個發泄的。所以這個種子啊,菩薩們,我們一定要反複了解自己心靈深處的需要,這個需要啊是你修行潛在的動力,是真實的一個結果。要不然我們隨著業風飄蕩,修來修去,風一吹就吹散完了,你得不到你對應的東西,那怨恨勢在必然的。你怨恨誰呢?佛教只是慈悲地布施給我們方法,給我們提供道場,提供飲食,你埋怨誰呢?當時我聽見一個出家師父跟我那樣算賬的時候,我感覺到很無奈,我說將此身心奉塵刹啊,是則名爲報佛恩。我們說只能報佛恩,不能報佛怨啊,對不對?佛法中的怨對啊,發心不明,就會製造這種怨怼。這種怨對很苦的,佛法中沒有一個跟他對立的,他自己就會樹立很多的敵人,這真是不可思議。
有的人講有些法師會毀謗僧人、毀謗寺廟、毀謗教法等等,犯一些舍法罪、毀謗叁寶的罪,這是爲什麼?實際都是最初的願,最初的發心不清晰,得勢以後,他這個因緣就開始膨脹,開始成熟,就開始誹謗叁寶。你說誰能誹謗叁寶啊?就是那些得勢的人才能誹謗叁寶,這很厲害的。那你說得勢的人應該贊歎叁寶的,對,本來是應該贊歎的,但有些人不光謗叁寶,還要謗種種法則,我們知道有無量衆生,佛就說無量法,所以這些人了不光是有誹謗罪,還有舍法罪,罪是很大的。不是爲了判罪而判罪,是說他這個作爲,就是初發心那一點不明確以後,一旦作爲越大,他這個誹謗就越廣泛。所以說有一些發心不太明確的修行人,一旦到世間一講法,很多善知識就給他們勸化,說“爾止,莫須說”。爲什麼說止呢?說出來就會謗叁寶,其舉心動念、發心沒有搞明白。
所以說種子在起作用。我們學習極樂世界,就不斷地種順性的種子、念佛的種子,不斷地用這個順性的種子、念佛的種子去熏修、作爲,久而久之,這個東西就成爲我們生活的主題了——順性地審觀世間,審觀每一個事情,順性地來念佛,不依得失大小善惡是非等等來念佛,但依回施世間,自他二利,增益社會的心來念佛,那這樣慢慢的我們的種子就會成熟起來,在這個社會上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叁寶,增益于有情這樣一個真正的善者,或者說念佛者,或者這樣一個活的有意義的人。要不然,那就會做很多危害社會,危害他人的事情,當然也有危害佛法住世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學習阿彌陀佛依報莊嚴的這個過程中,最主要是啓迪我們內在的順性的功德,非是外求,非是說我們贊美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只是說一個題外的話題,不是這樣子的,是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直接的關系,不斷地在印契著我們的自心,喚醒著我們內在的這種本具的功德,哪一天把它喚醒了,你就可以站起來了,走出去到其他地方弘法去了。
因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種音聲、形象,莫不是引發衆生消除塵勞垢習,令我們得到這種殊勝法益的快樂,所以昙鸾法師講:“此音聲佛事,焉可思議。”虛空的寶蔓璎珞,發出的種種美妙音聲,來化解我們心中的執著,宣化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聖道,乃至說十八不共等等稀有法音,令一切衆生觸者莫不生喜,塵勞垢習自然消除,這就是性德所使,極樂世界所成。那我們在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或者說我們在對比觀察我們本具的這種自性之時,就會不斷地有撞擊,有啓發,或者有漸漸的一個熏修。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 2011年6月21)
《安居第叁十五日(一):你心底深處的種子是什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