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叁十日(叁):順性滿意,常懷慶幸
一寶二寶百寶千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是印契與喚醒我們本具的功德,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爲一切衆生在善惡無記這叁個緣中起作用,那麼我們的善惡在佛陀這個功德藏中是沒有意義的,下面就剩一個無記的基礎了,這個無記的印契是十分重要的,用什麼樣印契,它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的依報莊嚴之“地莊嚴”,來印契我們心靈的七寶,乃至無盡寶藏的交織,它有無量的具足,無量的方便,使我們遠離一個東西——貧乏,匮乏。
凡夫有情的心智是貧瘠的,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事情——事情做著做著突然做不下去了,想象想著想著想不下去了,爲什麼呢?就因爲貧乏。所以說往生彼國,在阿彌陀佛這個依報的印契下,或者說喚醒下,就會使我們心地的莊嚴自然成熟。這個印契不是給我們了什麼,但是靠這個印契,會使我們這個貧乏、困乏的業報轉化成像佛陀一樣的具足,所以佛力住持,報德住持,怎麼來住持呢?就是來印契我們的心地。
我們現在的心地狀態,就是在我們的無明的覆蓋下所産生的一個所謂的現報,或事實。這個事實,我們稱爲娑婆世界或者堪忍界,因爲彼國是順性而立的,所以稱爲極樂界。這個堪忍,它的本質就是違性,違性表現的就是善惡無記叁業。由我們自身違性作爲之叁業造成了這個堪忍的依報。所謂的違性,就是貧乏。如果凡夫心沒有貧乏這個傷害,那我們就生活的就太安樂了。沒有自卑與貧乏,那人生活的就太自在了。那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也是不可思議的,你充滿了喜悅,安住在一個自在力中,你就不會受到貧乏的欺辱與逼迫。我們經常被貧乏所逼迫,有的人去搶劫銀行,是因爲貧乏;有的人去賺一些不應該賺的錢,有些人貪汙受賄,有些人做一些掠奪性的、欺詐性的事情,都是因爲貧乏的逼迫造成的,也就是說都是違性的。
你若知性本具足,順性而爲,人的心智一松開了,福慧也就現前了。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的,你要是用一個很大度的心,很寬容的心跟人談生意,沒有談不成的。你要是用一個很貧瘠、很貧乏、要掠奪對方的心談生意,沒有談成的。我遇到一些作爲稍爲好一點的,都是心理十分好,寬容,經常吃點虧,經常給人帶來點利益,他認爲那是很快樂的事情,他的生意就做得很大。有的人斤斤計較,總想從別人那裏苛求點東西,結果生意做得一塌糊塗,或者說經常會被人欺騙,因爲貪心故,實際根源還是在于貧乏、貧瘠的心理造成了這種惡報。
貧瘠是因爲對性德的自我削減。本來很圓滿的,我們用業習去消減它,使其變得匮乏。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的性德沒有少啊,我們本性的具足沒有絲毫的減少,我們的佛性沒有受到任何的減少。但是你爲什麼作用不出來呢?就是我們匮乏的習慣,就是貪嗔癡慢疑造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我們用貪嗔癡慢疑來削減我們本來具足的這個佛性的作用。雖然是本質具足,把你把它削減了,削減的越狠的人越尖刻,越罪惡,過失越大。而過失越大,叁惡道就越近。越寬容,心性越袒露,善緣也就越廣大。徹底解放自己的人那就是佛陀,圓滿的覺悟,只是回到本然,法爾本然,如是如是罷了。所以世尊說,我若有所得,燃燈古佛自不與我授記。實際他就是順性而言,只是他親證了法性的具足性、真實性。我們就被無始以來的貪嗔癡慢疑無明覆蓋著,我們不斷地用這種貪嗔癡慢疑削減著自己本具的功德,埋沒了它真實的作用,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了一個極大的自我局限,你把它限製在一個貧乏匮乏的國土,這個國土就是堪忍。
那麼極樂世界的一寶二寶叁寶四寶乃至無量珠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就是印契與喚醒,沒有增添我們絲毫的東西。我們在娑婆世界不少什麼,但是用不起來了,因爲依報的埋沒,共業的欺辱,自身習慣的遮蓋,成了一個巨大的事實,這個事實就是我們的現報。那我們往生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呢?它就會來印契、喚醒你本有的、本具的佛性,或者說喚醒我們的法性,使它真正地起到作用。所以佛力住持,令一切衆生心開意解,徹還于本源功德。非是上帝所賜,但以佛願力所加而成就,成就什麼呢?成就你本來具足的功德的起用。就像摩尼寶從海底裏取出來一樣,它可以出生你的隨意所求,讓你的隨意所求都能得到滿足。我們凡夫有情的這個法性的摩尼寶,就在業力的海底呀,我們取不出來了,因爲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力量把它取出來,我們業習的深厚呀,1000公尺,2000公尺,甚至像大海溝一樣上萬公尺地在埋沒著,你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壓力把它給取出來。那我們就要受堪忍界的果報。
所以我們在觀極樂世界一寶二寶稱心所意,乃至說能莊嚴具足的顯現,都是爲了讓我們抉擇念佛往生的主題。所意這一切就是抉擇的啓發。讓你在你阿賴耶識中、表層意識中不斷地去抉擇它——娑婆世界的令人厭離,雖然它的法性與極樂世界的法性無二無別,但因爲他是業力之海、違性之海,所以多是沈淪、迷失。那麼極樂世界,就是印契啓迪我們的法性的一個殊勝功德地,是圓滿表達法性的必生地。在此娑婆世界你是無力的。在娑婆世界能不能覺悟呢?能覺悟,但是少之又少。道理我們都很快就學明白了,但是你的業,共業、自業的覆蔽深厚啊,這個深厚是什麼呢?把你閉住了,關閉了。
往生極樂世界,並不是說我們的性德改變了,或者說我們覺悟的本性改變了,沒法改變,在此世界也沒法改變。你說那我就在這個娑婆世界覺悟吧。看看你覺悟的因緣——娑婆世界的善緣少惡緣盛,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會?我的體會是特別頻繁的,比如十個人來給我打交道,有九個或八個人都是來倒髒水了,那一兩個人是供養珍寶來了,說覺悟啊,他們意識的善巧啊,學法的喜悅呀,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來說覆蔽的東西的,這個沒有問題,只是這個現緣表達的是這個東西,裝都裝不來的。
釋迦佛在世時遊化于五印度區域,有10億人得聞釋迦佛,有10億人能見釋迦佛,有10億人連名字都聽不到。可見娑婆世界這個因緣有多厲害,象我們這一點點的善根經得起這業力的顛覆嗎?共業很快就把你埋沒了。很多人說我念佛,念著念著,老念業力,念念念,又念別人的業力了,念念念,又念共業的業力了,念念念,又念自己的煩惱習慣了,很難念佛念下去。哎呀,你要感謝自己的,你還能念幾句佛,了不得了,多少人連一句佛都不願意聽不願意念的?
【舉例:有一次師父遇到一群收飲料瓶的孩子,師父說你們念佛就給你們錢,很多孩子都念了,就有一個孩子怎麼也不念,錢也不要。】
你認爲我們念佛那麼容易啊啊?實際真不容易。經典上反複講啊,聞到大乘經典諸佛名號,能不排斥不誹謗的人是什麼樣的善根?聞到大乘經典與佛的名號喜悅的是什麼樣的善根?聞到這樣的名號功德大乘教言歡喜踴躍能去實踐的是什麼樣的善根?哎呀,我們的善根大的就不可比喻了,真是這樣子的呀。人要有慶幸的心呐!這個慶幸十分重要,你要學會慶幸。
這個慶幸對我們來說是什麼呢
——是善緣善根的一種蘇醒。慶幸的心會使我們的善緣善心蘇醒起來,你可以運用的,你說我很慶幸遇到了佛法,你那個善心善緣就會在你周邊成熟。有的人學佛學得很麻煩,有很多怨的東西,結果就封閉他的善緣,封閉他的善心,這真是很要命很要命的。菩薩,因爲慶幸是一種知足的心,是一種福報的顯現。人一旦去斤斤計較一些事情,人的心就開始變得狹隘,會封閉自己的善心,惡緣就會現前。要學會慶幸,這個心是要認真去培養的。
你說沒有什麼可慶幸的,所以說我們的福報就少了,心不松弛,福報不現前,惡業蒙蔽著我們自己,都是心在起作用啊!有的人就很怨恨,有的人就很慶幸。我看過怨恨佛法的人,稱爲“佛法怨賊”嘛,我遇到過一些這樣的出家師父,就是表達出家多少年了,沒有得到什麼,沒有怎麼樣這種怨恨,很快惡報就會現前。
慶幸也是你的心念,怨恨還是你的心念,但是呢?慶幸就是個福報,你的善心善緣就會蘇醒,會迅速成熟起來,惡緣就會閉塞掉。你若是怨恨,相互地指責,我看著現在的人,尤其是出家師父,表達不了幾天,半個月,很快惡業就會出現,很大的惡業,甚至傷害生命的惡業,我經曆過幾次這樣的事了,很快。
我聽一個去緬甸某叢林參學的人說,現在國內去那兒參學的出家師父,都很怨恨他們國內的師長們,心痛啊!他們等于閉塞了自己的善緣,閉塞了自己的善心,那下面怎麼修行呢?你一定要知道怎麼善于用心,才有善的成就。那你說我就用這個惡心、埋怨心也能修行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一個焦芽敗種怎麼能長出來良好東西呢?那是不可能。
所以我以前就給自己規定了一個最簡單的功課——一天念一聲阿彌陀佛,我就感激自己,感激這個色身給我帶來的機會,當然感激大家,感激環境,感激任何一個人,爲什麼呢?你自己都會感激他。你怎麼能念這一聲佛呢?自己對自己念佛這一念生起感激,感覺到自足、滿意的一種心理。幹什麼呢?鼓勵自己,要有慶幸的感受,或者慶幸的心理作爲。你要是不養成這個習慣,你處處都不滿意!實際就是一個惡業的相續罷了。對自己不滿就開始拼命地索取,然後就會把這個索取的心折射到別人身上,總是對別人不滿,然後就開始怨呐,恨呐,相互地傷害。如果對自己滿意呢?你也容易去原諒別人,包容別人。出家人、學佛人不善于去包容,去原諒,那是很苦很苦的。
我用了叁天的時間鼓勵自己去計較,對誰都計較,先對自己計較,對自己說你看你一天念幾聲佛?你看你讀了幾句經?你都幹了什麼事情?第二他開始對周邊計較,誰看見我,我就計較誰;第叁天想起誰就計較誰。噢,這不得了了,活不成了。第四天趕緊忏悔,我說一定得忏悔,幹什麼呢?活不下去了。真活不下去了。我是感覺第叁天就活不下去了,想到誰就計較,一計較心就越來越緊,越來越緊,越緊越計較,計較成習慣了,芝麻大的事也要對對方咬牙切齒的,最後對自己也是咬牙切齒的。第四天我說提醒自己,給自己下了一個命令——趕緊撤。不能這樣幹下了,這樣幹下去就沒命了,起碼說法身慧命沒了。所以我們要學會慶幸,可能我自我的試驗是一個鏡子,大家相互爲鏡子,各照自心、心業,我們來解放自己,一個不計較自己的人,善于覺悟自身業緣的人,就是一個真正的念佛人。
你念一句佛都應該感激,爲什麼呢?這是佛力所加。你接觸了佛力,佛力能住持你的心智業報,你就有不可思議的福報啊!雖然不是你的因緣,但這畢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新的開端。在這個開端上生起了喜悅,我就用“慶幸”當個開端了。每天早上起來念一聲佛,就說“好”,今天的開端好,很慶幸呐!有時候看到別人也很煩,那就警告自己了——你不要把你的開端給毀掉。開端是什麼?就象打開開關,今天要亮燈了,你一天在光明中就行了。自己給自己的有個提示。
阿彌陀佛這個國土啊,所謂隨心稱意,莊嚴具足,就是讓我們了解——我們若隨順法性認識自己,覺悟人生,那對他人,對世間也就有所謂隨意的、滿意的、善于調整的這種作爲。所以作爲一個念佛人,雖在娑婆世界,我們念佛刹那,所在之地則形同極樂啊!你可以作試驗的——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我認得很真的,沒有問題,但你要是真正憶佛念佛的刹那,你就會體會到你周邊一切功德妙用的生起。爲什麼?這個刹那會生起良好的開端。
因爲念佛本來就是順性觀察,念佛本身就是啓用自心的順性的一個作爲,或者說我們念佛就是性德在起作用,不管你覺與不覺。當然如果你明確了,知道念佛就是順性地起用自心,那麼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現緣中就會有種種如極樂世界的依報描述的一樣,有所謂的無量珍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這並不是說要換個刹土才能産生事實。念佛的同時,就在此土,一樣可以産生不可思議的作用力。
所以念佛即生!這是一個即因即果的事實。不過得實踐,不實踐很難相信念佛即是往生時,即是度生時,即是成佛時,很多人不會相信這叁時于一時成就的。你要實踐的,不實踐不行的!徹悟禅師說,念佛時即是往生時,即是度生時,即是成佛時。這一念念佛就具足這叁個功德——往生,成佛,度衆生。它具足這個萬德,所以稱爲萬德洪名。你若不去實踐,就不了解它是順性而成的一個真正的啓發,我們若真正啓用了自己佛性的心,那就是成佛時,度生時,往生時,沒問題的。所以我們知見上的認知要准確了,那你未來的實踐也就很准確,這個准確就會給你帶來法喜。希望大家法喜充滿!
(歲次辛卯五月十五 2011年6月16)
《安居第叁十日(叁):順性滿意,常懷慶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