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性世界必然成住壞空
近百年,我們的自然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人類面臨著一個自我測試。我們這個世界本身有有情、無情兩大類,有情——生老病死,無情——成住壞空,這是必然的。我們在住與壞的階段生存著,即使人類不去直接地破壞,其相續也是必然的。
現在的人群有時候會有過多的自責,比如說人類對資源過多的開采使用,認爲人類不太愛護自己的生存環境,這裏面有自責的東西。實際在這個巨大的虛空的空間,我們這個地球是很小很小的一個空間,我們自身的作爲也是十分小十分小的,即使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的作爲也是十分有限的。象我們這個氣候變暖,人類的作爲只是占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我們會這樣認爲——我們人類這個群體這一百年來掠奪性的開采與瘋狂的消費,給我們的自然環境帶來了不可思議的顛覆,或者說帶來了一些傷害。
我們人類自己的作爲,小心或不小心地對環境造成了汙染也好,破壞也好,但在這個大環境中,即所謂的“住、壞”這個過程中,很多東西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我們人類不可能僥幸地說——我們通過一個什麼方法可以得到一個永恒的生存環境。
在這個娑婆世界想得到一個永恒的安穩的環境,可能這個妄想本身就是不成立的。爲什麼說它是妄想呢?因爲我們這個器世間是違性所造作出來的,是大家的共業累積出來的一個違性世界,它就一定有“成住壞空”這樣一個去向,不管你如何做,也可能把時間時空拉的長一些,也可能壓縮的短一些,但我們的自然環境的成住壞空是必然的。
那我們現在只能說在這個“必然”中,盡量做一些對人類生存空間的調節或者整合,但是必然爲這個大環境所不許——水劫火劫風劫一來,人類一點辦法都沒有,那跟戰爭沒有關系,跟核武器也沒有關系,所有的有情都要面對它的毀滅。這不是製造恐怖的,一旦到壞劫,是必然面對四大的散壞,我們這個生存的空間自然會散壞,因爲我們的共業造就了這個世界,就是說生老病死的循環造就成住壞空的依報。
我們對這個地方若沒有認知,很多人對這個世界就抱有幻想,當然對生活,對生活的一些欲望就抱有幻想。如果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會成住壞空,人會生老病死,很多人的妄想就會休息下來。若真正了解了這個世界有情與無情的現實,人的許多妄想熱惱也就休息下來了。從長遠的角度、真實的角度來審觀,人那些無意義的想法與追求也可能會變得清涼起來,因爲你知道是不必要的了。假如說地球到壞劫了,風劫一來,你還在那兒說你要發財也好,你要升官也好,你要感情也好,你要生兒育女也好,可能都沒有意義。
我們主要是對大的環境,對時代大的因緣認知不夠,所以說那種自私的狹隘的,那種個體的貪欲的熾盛的,很多人就建立這個東西。可那是一點兒都不堅固的,你費了很大的心血建立的東西,可能瞬間就散壞了!因爲人對大環境的規避,許多人不願意了解,或者說就沒有了解的機會,他就會設計自我生存的貪欲的小圈子,自私的小圈子,作爲的小圈子,勢力的小圈子,這個圈子是脫離現實的。爲什麼一再提醒大家注意這個大的環境趨勢,大的時代的群體意識,若是不注意這個,我們就會迷失在個體的某一些不切合實際的願望上,會迷失,或者說去執著。
菩薩們啊,我們這個時代真不是一個要學習積累知識的時代。你這一生學的很多東西你永遠都用不上,因爲學習知識過剩。現在很多東西都在急速地變化,一個人發明以後,整個世界就公用共享它,所以很多人都會閑下來,但是大部分人還會想象去做一些什麼事情,所以會拼命去積累知識。現在在人群中,知識群體不斷擴大,煩惱隨著知識增加,因爲知識增加和果報的不均衡,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失望、怨恨、對立、破壞意識,或者說背叛意識。對自己不滿意的人在拼命地學習,以求未來有個大的好的果報,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作爲者。但因爲現在就失去了均衡,種子種下了,就不斷地去作爲,不斷地去想象,不斷地去修行,或者說學習某些東西,結果後面不對稱的東西就更加熾盛,那個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說我們對大的環境有了認知,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小的貪欲也好,作爲也好,它有沒有成熟的環境?能不能成熟它?成熟它的意義何在?我們如果有這個認識了,那我們在這個世界就少一分熱惱,少一份妄行妄爲!
違性的變異必然歸于順性的安穩
這個地理環境,對我們來說特別特別重要。極樂世界一寶二寶叁寶,乃至說無量諸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這是依性德而彰顯,來印契衆生的自性的功德或者說佛性的功德,那我們這個違性的環境——娑婆世界,其諸苦就是不足,來自于對自己的不滿足。極樂世界有諸樂,來自于滿足順性。
違性世界 諸苦(對自己不滿足)
順性世界 諸樂(滿 足)
現在許多發心修行的人、學習的人,或者看似上進的人,多以不滿足的心理去學習,去修行,結果會更加的怨恨和不足,會更加的迷失!因爲什麼呢?大環境會給你造就這樣一個結果。
讓我們來滿足,並不是讓我們麻木不仁,或者是一個自欺的心理,不是這樣的。因爲我們若認知了性德的具足性,這種具足就能出生一切功德,從根源上來解決我們的不滿、不足、苦這樣一個業報,要不然我們還在這個違性的作爲上,即在不滿上去修行,以此作爲緣起是很痛苦的。但是你看看現在所謂的修行人、學習人、發心人,沒有是以滿足的心去做緣起的,滿足是順性的緣起。
菩薩啊,緣起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你若認知不清楚,那你後面的作爲了就會陷入一個大的不堪收拾的結果上。諸苦都是來自于不滿足,諸樂都是來自于滿足。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最簡單的觀察——小孩子,一個巧克力,一個糖豆,一個新鞋子,一個新衣服,一個小玩具,可以使他很高興地過很長時間,因爲什麼呢?他容易滿足。這個滿足看著是很幼稚,但它有順性的東西。現在我們的貪欲心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容易滿足,這種貪的習慣是違性的。因爲性本來是具足的,我們違背了性的作爲,在自己造作的一個不滿中,這樣就會帶來諸苦的結果。
所以,這個世界是不滿足的世界,極樂世界是一個隨心滿意的世界。這個滿意了就給我們帶來了所謂的珍寶,什麼東西都是珍寶,爲什麼呢
滿意。我們這個世界什麼都不滿意,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去勤奮作爲,不斷地去強化自我,強化環境,帶來了很多苦。
【舉例:現在百分之九十的農村孩子是不會種田的。因爲從開始上學,他們的父母就有這樣的想法——讓我的孩子去城市,去大城市,走出農村,走出山溝,不要再耙這個地了,他們的父母開始不滿意了,對土地,對種地不滿意了,對自己的兒女再在這個土地上勞作不滿意了。所以現在大量的土地荒蕪,尤其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很多地就種上桉樹,因爲桉樹不長蟲子,不長蟲子就沒有鳥,其他生命也就相應沒有了,很多生物鏈都沒有了,就形成了一個死地的林子。】
我們這個環境就是不滿意製造出來的,因爲不滿意,則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改變了還是不滿意,這個變異的苦一定會跟著我們的,變異越頻繁你的苦也就越多。你若了解它、覺悟它了,也可能是一個善巧;你不覺悟,這個變異給人帶來催使之苦啊。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兩個世界,我們去觀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的目的,不是爲了其他的,是要了解這個世界爲什麼要往生彼國?——因爲彼國是必歸之國,就如河水歸海一樣,是必然的。這個變異歸于不變也是必然的。違性是變異無常的,這個變異必歸于這種順性的安穩。如果看到這個必然了,那我們就不會把往生當做一個執著業了,而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隨順,那樣我們就說,哦原來願生不願意生並不是一個費事的事情,所以彥琮法師那句話特別感人——“業深成易往”——你業再深,往生是沒問題的,就象重物落的更快一樣,這個沒有問題的。因爲安樂國土是個必歸之地,是變異之必歸。
娑婆世界就是個頻繁變異的世界,我們的壽命這麼短,就是因爲變異的快。越長的生命,相對快樂、安穩的東西就多一些。我們看看蠓蟲、螞蟻、各種鳥獸,只有幾年的生命,幾個月的生命,幾天的生命,一天的生命,我們感覺到很可憐,那忉利天看我們可憐不可憐呢?我們就象忉利天眼中的蠓蟲,朝生暮死,忉利天的一日就是我們的一生。我們自己可能還不以爲是,還有很多偉大的抱負,這個沒問題,你的抱負是什麼呢?有益沒有益呢?若是覺悟這個抱負,實在是很有意義的!若是想在世間上建立一個什麼堅固的自我,那很快就沒了。
往生極樂世界,不過是百川歸海一樣,只是早晚之說,所以覺悟者直歸本家,就象河水直接回到大海,而迷失者多幾個彎曲,多一點執著,到哪個湖,到哪個池塘多逗留一下,認爲這就是“我”,結果大旱一來就把你幹枯掉了,你是載負不了自己的,出現大的因緣你就沒了…
《安居第叁十一日(一):大用在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