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叁十一日(一):大用在斯▪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這個幹枯是必然的。

  

所以,極樂世界這個一寶二寶百寶隨心稱意,具足莊嚴,皆是順性事,而我們這個世間都是違性事,一定要審視清楚!大方向審視清楚了,你對自己的作爲就很容易抉擇了。如果大的抉擇不清楚,小的選擇是很困難的,斤斤計較是必然的,所以過去說分析問題要從大局著眼,那樣你就方便了,人的心量拓寬了,思維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輕松了,空間就大了。因爲我們一直拘泥在個體、群體、某個階層的意識中,所以就在一個小的機構、心智、得失作爲中斤斤計較,人很痛苦,就是不大方。所以佛講了很多大方的經典,有《大集部》、《方等部》、“大方廣”這樣的經典,爲什麼呢?是來拓寬衆生心智的。

  

我們凡夫的心智基本上是小、慢、卑劣,很小很小的。很多疾病、災難、對抗傷害,都是來自于這個“小”,因爲他沒法真實地展示我們這個生存的巨大的空間,與生命巨大的空間、心理巨大的空間,他沒有去看過這個東西,只在狹隘的一些情緒化的東西、一些自己習慣化的東西、一些自己所知的東西中鎖定了自己的意識,也就是說把自己的生活意識鎖定在一個習慣所知,鎖定在自我這個很小的“小機”上來了,所以不大方。

  

【舉例:放光寺自古有一個牌坊叫“覃恩坊”,覃,就是廣大延續,或者發揚光大的意思,發揚什麼呢?——恩。我們說四重恩,國土恩,父母恩,師長恩,佛恩。這個(需校對29:23)。很多人來問說你這個牌坊是什麼呢?這不是現代。學佛人一定要從“廣大”下手的,說發揚也好,光大也好,他一定是從這裏下手的,你要是越學越窄,越學越自私,越學越狹隘,你一定走錯路了,背道而馳了。所以覃恩坊的背面寫了一個“大用在斯”,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真想成就,那你就在這個地方要關注——感恩、報恩。做一個牌坊那就是一個教法啊,它要如實地提醒大家來認知我們的生命與生命的作爲,以及作爲的准確相應的方法。“大用在斯”,學佛人若關注這一點,一定有個很得當、很准確的路子走,那樣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經曆也是一寶二寶叁寶四寶,也能使我們稱心如意,也能具足。】

  

順性的大家庭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地莊嚴——“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極樂世界樓閣猶如明鏡,朗照十方,“觀十方無礙”就是照十方世界猶如鏡中物。現在我們人類生活的環境寬了,意識窄了,現在人可以到五大洲任何一個國家去,但心理比以前要窄得多了,眼界寬了,心窄了。因爲經曆了太多的事,看了太多的地方,人的自我保護意識、自我強化意識反而增強了。我們這個時代的自我占有率,即消費,比過去古代人肯定是高得多了,不滿足也多了,人的心念就窄了,現在人的適應能力肯定沒有以前人的適應能力強,很脆弱的,憂郁症、惡性疾病觸目可見。

  

在經濟發展的負重下,人的心念小了,出現很多心理疾病,因爲物質是最沈重的東西,物質的積累使人很負重的。物質,不管任何一個人,只要關注它,這個積累都是很負重的,負重是必然的。現在人的物質的追求已經到了一個特別不可思議的狀態,很多人去當房奴、車奴,“奴”是不是負重啊?爲房子車子去工作,這是一個很負重很負重的時代,人的心理變得很小了。

  

【舉例:如果側重在精神層面的生活,人的精神意識是可以拓寬的。當時文革時流行一句話“狠鬥私心一閃念”,所以過去雷鋒多啊,好事多啊,人心相對就有很多很寬松的東西,那個時候一個單位就是一個大院子,大家幾十口幾百口住在一起,一改革都拉起圍牆起來了,一家一家很小很小的,拉圍牆幹什麼呢?心靈開始小了,大院不能活了,就開始小院活著了。然後開始公寓樓,鄰居就像陌生人一樣了,爲什麼呢?適應能力越來越差,自我封閉的意識越來越強,物質的占有越來越多,就沒有大家庭的生活意識了。過去一家都是七八口十幾口人,現在叁口的家庭都安穩不了了,爲什麼呢?心量越來越小,包括親人之間就容不得了。】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心靈的逼迫就更厲害了,所以遇到阿彌陀佛,我們等于又回到一個大的生活環境裏面了,順性的環境,你看見任何人都不需要防範與敵對,爲什麼呢?大家都是同生阿彌陀佛國人嘛。你看我們念“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你這個家一下就大了,什麼家呢?不需要對立,不需要防範,不需要那麼多苦的東西!過去很多家庭都不鎖門,也沒啥可鎖的,過去的生活就比較簡單,那麼人就變得比較輕松,現在就不得了了,家家都存的有金銀財寶對不對?我到一個人家裏,一道隔音門,一道方便門,一道防盜門,不得了,我說監獄裏也不過如此。其實是人心小了,並不是說你真是有那麼多珍貴的東西,人需要“我”擁有的一個地方,這樣一個意識就給我們帶來了逼迫。

  

我們念佛人,順性地來審觀有情,解放自己心理的防範與抵觸。這樣我們就給人輕松,也給自己輕松,滿意的輕松。所以極樂世界“觀十方無礙”,我們要是生活在一個順性的心理中,把一切衆生看成是必然往生的有情,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極樂世界是順性所立的國土,一切究竟要往生彼國的!就是說你究竟是一家人,那你可能對其他人的防範、看不慣就減少一些,你就放松一些,你的那些對立的、矛盾的、尖銳的東西就削減一些,人就踏實一些,慢慢地就自在一些。

  

所以這個“觀十方無礙”,即于一切有情無所對立,無所對待,隨順法性來做人、交往。順法性交往就有意思了,我們是從深沈的、廣大的角度交往。人跟人之間難免有一些矛盾啊,看不慣啊,不舒展啊,都會有的,但是我們對這個矛盾、對抗,或者說一些貪圖,順性地來觀察,你從這個大的方面來看問題,人就變得輕松一些。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需要太累,因爲人真是很累。在這個順性的交往中,我們逐漸就學會菩薩的心腸了,廣大啊、慈悲啊、無所對立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很容易對立,而極樂世界的依報給我們帶來了“觀十方無礙”的心智與加持,觀十方衆生無所障礙,如鏡中物。

  

我們看見濁惡的事情容易對立,極樂世界可以觀十方世界無所障礙,包括可以觀察到極惡的濁惡世間,但是他不聞惡聲,只見其惡相,猶如鏡中物,就像我們看電視中的東西一樣,在極樂世界象看電視一樣,觀十方無礙,即觀十方世界無礙。若是順性者,必然有這樣的心智,假設我們能夠順性地跟人交往,那我們也能觀察到任何人的一個心智,不管他的心智是醜美,你都可以觀察得到的,何以故呢?你是一個平等的,不染著的,不用愛憎取舍的心去觀察,去交往的,這樣的容易解放我們,使我們從習慣意識、生活狀態、愛憎的作爲中走出來。我們生活在一個愛憎分明的世界中,極樂世界是平等審觀十方世界,無所染著,他只用方便去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會強化,或者說被這些問題所蒙蔽。我們在此世界很容易被我們的現緣所蒙蔽,愛呀,恨呀,愛就粘著的無邊無際的,恨就咬牙切齒的,但是你要知道大部分的恨來自于愛,大部分的愛來自于恨,很多情感都是過去的怨對造成的記憶,怨怨怨,沒地方怨了就産生了記憶,愛的記憶就沈澱下來,再一轉身,就眷愛去了,但在一起又不滿意,相互就産生怨,怨又積攢成恨,再一轉身,就成仇人了,更相對生,各相報複,又成仇人了。

  

欣厭對比中真發出離心

  

順性 令人生喜 滿人心願的世界   欣(向往)

  逆性 讓人厭倦 不滿人心願的世界  厭(出離)

  

  

我們類比“欣厭”這兩個世界,一個是順性的,令人生喜的世界,能夠滿人的心願。一個是逆性,讓人厭倦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中,大家稍有一點健康,一點順利,馬上就會貪圖這個世界,但是很快就又厭倦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勞作、家庭、感情,社會狀態……,人很容易厭倦,剛剛開始接觸的時候各取所需,人就會有很多的粘著,但一久就厭倦了。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生存,一切作爲最終的結果就是厭倦。但你說我是個覺悟者、順性的生活者,那就是極樂世界,因爲你順性了,就生喜。而違性的作爲,不管你做什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會厭倦,就是個苦、憂。

  

所以我們要對比觀察此二界,一個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一個的確是令人有厭倦厭棄,或者最終有出離的心的地方。很多人是到大難來了,老啊、病啊、傷害來了,他就會有很強烈的厭倦感,有的人得絕症了,說哎呀,這個世界真是可厭惡的,實際還不是厭惡了,是沒有路可走了。人一遇到違緣,這個厭倦、出離的心也會成熟,但你只要是違性的,其結果,千變萬化都離不開最後的厭倦與出離心。我們生老病死的相續過程中,這種心理經常會表現出來,即厭倦、憂傷,或者說在一個疑惑的狀態下産生掙紮,想面對現實又不願意不甘心面對,不願意面對可它又是個現實,所以人就開始掙紮,渴望得到一個調整、一個轉機。轉機一來,一順心,又開始貪著、染著這個世界。

  

大部分人厭倦家庭、生活、婚姻、作爲、工作等等,就想改變個生活方式,就說出家吧,到山裏住一住。早期我對這種人說,你們不要出家,厭倦這一刻中出家,出幾天以後你又不厭倦了,你又回家了。很多人不相信。我說行,你如果真是厭倦(世間…

《安居第叁十一日(一):大用在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