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你待叁年看看。結果這十幾年了,沒有一個呆過叁年的,都是急急忙忙的,要麼回家,要麼受戒,反正是兩個必須得選一個。很多人是到寺廟後對家裏厭倦的那個勁泄完了,就說,哎呀,師父,現在開始想家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就徘徊,這樣徘來徘去,實際這不是真正的出離心,因爲逆性中的心性、心所依沒有變。不管你到寺廟也好,在世俗也好,你心地的所依是最重要的,要不然你在家煩了,就到寺廟出家什麼的,結果又煩了,就又回家了,這樣折騰來折騰去,就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即心念所依的問題。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了就避開了這種違性的外緣,它都是順性而顯,給我們帶來的都是增上緣,順性增上,所以我們往生彼國,處處都是增上,皆得不退轉,佛力住持故,所以一切礙中自得無礙。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礙中無礙”在某個階段某一時刻,有善知識,有團體,有教法提攜你,是可以的,稍微一放松,你就開始放逸了,你又開始沒有增上緣了,所以說在這娑婆世界要是行礙中無礙的法則,那真是了不起。
所以世尊說這個世界是堪忍界,其他菩薩所不許,即不許來這個世間,爲什麼呢?就怕他們墮落。所以不退轉菩薩、一生補處菩薩,在此世界甚爲方便,很多大菩薩要成佛時在這個世界體驗體驗,這個世界是成佛要體驗的,不成佛不要體驗,你隨便一體驗就墮落了。
【舉例:龍樹菩薩,那是佛再來——妙雲相如來,從他的無垢國土乘著不可思議的*輪來到這個世界,但一投胎一轉世,就開始做外道,和另外叁個道友塗著隱身藥到皇宮行非法事,使得很多後宮嫔妃懷孕,結果被識破,那叁個夥伴都被殺掉了,龍樹菩薩才發願啊,這個五欲甚可惡,喪人性命,我若能安全出離于王宮,必行沙門之梵行。你看還是佛陀應化啊,我們敢應化麼?不應就化了。】
佛在世的時候,依佛力住持故,他方的大菩薩到這個世界不至于迷失,所以各隨世尊,輔佐世尊示現教化方便,但是世尊滅後,世尊多有不許。很多人讀過《妙華蓮花經》,他方菩薩來說,世尊啊,你要取滅了,我們從他方世界來此世界度化此濁惡世間衆生,令其離苦得樂成就菩提。世尊說,止止,莫需說。他們又說,世尊說,止止,不要說。爲什麼呢?不允許他們來。當然有“從地湧出品”,那是以後的話了,大家一往生就都從地湧出了,爲什麼呢?往生彼國的所有有情都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有“從地湧出品”,大家都快湧出來了。
極樂世界觀十方無礙,這個無礙,就是無染著,皆是增上,若清淨緣,若濁緣,雖是濁緣,如鏡中物,畢竟無所汙染。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看到濁緣往往就會染汙。菩薩戒中製定了遠諸惡緣,順諸善人善緣,多結于法緣,八難之地不能亂闖,惡人惡事不能去闖,爲什麼呢?保護菩薩行爲。雖然你要勸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願等等,但戒律中還是說惡地、惡行之處你是不能去的,戰爭之地你是不能去的。我們這個世間,惡緣就會減弱我們善的道德,所以遠諸惡友,親近善知識,在這個世界是很重要的。從大的角度來說,娑婆世界這種逆性的共業已經造成了一個依報的事實,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盡量遠諸惡緣,親近善緣,各作增上。
你不相信你可以去做觀察,一個疾病很深重的人,你跟他坐在一起,不需要做換位的修法,你就心平氣和地感知感知你們倆共有的這個因緣,大部分的人忍受力都不夠。或者說對方煩惱很熾盛的時候,你心裏很平靜地跟他坐一會兒以後,他那個熾盛的煩惱一展現出來,就要把你給吃掉,很多人也忍受不了。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對順性的究竟與安住的親證力不夠,所以多會隨著變化而變化。
爲什麼我們說不念自業他業共業,唯依念佛而作爲增上方便呢?若是你遇到違緣了,遇到對方惡性的心理疾病了,那你就念佛、念法、念七覺知,用種種法的善巧回應對方,或者供養對方,那會皆大歡喜的,就會給你給對方帶來真正的利益,增加了一次熏修的機會、念佛的機會。但是你要是念對方的業,往往我們承受不了,我們暗自觀察就行了。你若真正遇到一個很善良、很有法益、心地很明亮的人,跟他坐在一起,你心裏有很煩躁的東西也逐漸會清涼下來,爲什麼呢?這個世界的傳感性很強。所以我們願生彼國啊,于彼國,我們的大環境全部都是增上的,佛力住持故,得不退轉。我們往生彼國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不退轉這樣一個事實。
贊佛甚深功德海
極樂世界這個“觀十方無礙”,是觀一切善惡二趣,各得方便。因爲我們往生彼國不是爲了貪圖安逸,也不是爲成佛而成佛,實是爲了完成我們無始以來的種種因緣所産生的相續。很多人認爲往生以後就沒事幹了,成佛以後就沒事幹了,或者說到極樂世界就天天去遊玩去了,我告訴你,你在極樂世界遊玩的時間你都成就了,爲什麼呢?雖然有諸樂,但皆無染著,令其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具足悲智善巧,就是說你在遊玩生活的狀態下就會成就,並不是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人一放逸一玩樂那就墮落了。彥琮法師說極樂世界“樂多不廢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爲極樂世界所有的快樂不是染著的快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所有的快樂,除了覺悟、順性的認知,所有的快樂都是染著的,很容易,一染就沈淪,就迷失。
極樂世界的“地莊嚴功德成就”,就是來載負我們,使我們從往生一直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圓成,皆是一如的法則,所以此大地,即指安穩成就之處,不象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成住壞空,而極樂世界,我們這個思維意識,或者說菩薩聲聞的思維意識,觀察不到它的成住壞空,它是順性的久遠,次于泥洹之道,其功德利益壽量,用我們的這種有限的思維狀態是思維不了的。凡夫的心量是極有限的,我們生活的空間太小太小了。如《華嚴經》中講,行位住位這些菩薩們都可以分身到他方國土度化衆生,有比如入地菩薩,就可以分身到百億國土,以佛身度化衆生,那是個什麼心量呢?你能分幾個身?最多分兩個身,一個去見見別人,一個是見見自己,我們再也沒有身了。這就是所謂依報所顯現的差別,因爲諸佛世尊是順性展示的一個無量,他是有始無終,那麼這個究竟、這個法性的無量,是不可以安立言說的,用任何言說都是沒辦法比喻的。
《無量壽經》講“無量”是最多的,一一國土,一一言說,一一作爲,一一事相皆有無量義與功德。實際在這個娑婆世界,每一個事情的發生,每一個事情的認知也都是一樣的,只是說我們在彼國的參照中,就比較容易認識的清楚。所以,對這個“無量”有一個認知了,我們再來看諸佛世尊的作爲,那我們就會有隨順的贊歎。不隨順就談不上贊歎。我們說“贊佛甚深功德海”,在隨順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了,那你去贊美他,就象你跳到大海裏面了,在海水的托付下,感覺到大海的浩瀚與力量了,你就會贊美大海,而站在岸上的贊美,都來得不真切,因爲你沒有觸摸到水,不知道它的力量所在。所以,身在其中才談的上贊美,站在海邊喊,海啊,真偉大!沒有用,太浮了。我們要知道佛的智慧功德,就要入佛智海,要用佛的教法海給我們一個洗滌,一個沖擊,一個呼喚,對我們有個震撼,那才能知道贊佛是什麼。
我們在學第二念門的時候,說怎麼贊佛呢?——與彼光明相應故,隨順彼光明故,是爲贊佛。若沒有相應,你沒法贊的,你贊什麼啊?你想象中的那個贊,誰也不聽,沒有實際的力量。我們知道這個無量的功德了——一一事相皆有無量的功德,一一事相皆接引無量衆生,成就無量衆生,那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一草一木任何一個描寫,都會由衷地去體驗它,去碰觸它的實際內涵,即順性的功德,具足無量的勝緣,每一個東西都可以使我們成就。
就象世尊在說波羅提木叉這個戒的時候,他告訴諸比丘,諸比丘啊,汝于我戒法中,各個保解脫。例如這一生中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叫戒,或者說做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有一條戒你能堅守住,就像在大海上,突然遇到大海飄蕩,無盡的業海把你飄蕩,但是來了一條船,這條船是什麼呢?就是你守的那一條戒,你若上船,這條戒就可以使你度到彼岸。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無量的功德,你能緣一個功德、一個事相,都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象我們在觀察極樂世界的這十七種莊嚴功德中,你在任何業緣下,能記住一莊嚴,一妙相,你能做隨順,都能使你成就往生之大利!這一點大家若有認知了,就比較容易念佛憶佛。
(歲次辛卯五月十六 2011年6月17)
《安居第叁十一日(一):大用在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