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三十一日(一):大用在斯▪P3

  ..续本文上一页)了,你待三年看看。结果这十几年了,没有一个呆过三年的,都是急急忙忙的,要么回家,要么受戒,反正是两个必须得选一个。很多人是到寺庙后对家里厌倦的那个劲泄完了,就说,哎呀,师父,现在开始想家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就徘徊,这样徘来徘去,实际这不是真正的出离心,因为逆性中的心性、心所依没有变。不管你到寺庙也好,在世俗也好,你心地的所依是最重要的,要不然你在家烦了,就到寺庙出家什么的,结果又烦了,就又回家了,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就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即心念所依的问题。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了就避开了这种违性的外缘,它都是顺性而显,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增上缘,顺性增上,所以我们往生彼国,处处都是增上,皆得不退转,佛力住持故,所以一切碍中自得无碍。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碍中无碍”在某个阶段某一时刻,有善知识,有团体,有教法提携你,是可以的,稍微一放松,你就开始放逸了,你又开始没有增上缘了,所以说在这娑婆世界要是行碍中无碍的法则,那真是了不起。

  

所以世尊说这个世界是堪忍界,其他菩萨所不许,即不许来这个世间,为什么呢?就怕他们堕落。所以不退转菩萨、一生补处菩萨,在此世界甚为方便,很多大菩萨要成佛时在这个世界体验体验,这个世界是成佛要体验的,不成佛不要体验,你随便一体验就堕落了。

  

【举例:龙树菩萨,那是佛再来——妙云相如来,从他的无垢国土乘着不可思议的*轮来到这个世界,但一投胎一转世,就开始做外道,和另外三个道友涂着隐身药到皇宫行非法事,使得很多后宫嫔妃怀孕,结果被识破,那三个伙伴都被杀掉了,龙树菩萨才发愿啊,这个五欲甚可恶,丧人性命,我若能安全出离于王宫,必行沙门之梵行。你看还是佛陀应化啊,我们敢应化么?不应就化了。】

  

佛在世的时候,依佛力住持故,他方的大菩萨到这个世界不至于迷失,所以各随世尊,辅佐世尊示现教化方便,但是世尊灭后,世尊多有不许。很多人读过《妙华莲花经》,他方菩萨来说,世尊啊,你要取灭了,我们从他方世界来此世界度化此浊恶世间众生,令其离苦得乐成就菩提。世尊说,止止,莫需说。他们又说,世尊说,止止,不要说。为什么呢?不允许他们来。当然有“从地涌出品”,那是以后的话了,大家一往生就都从地涌出了,为什么呢?往生彼国的所有有情都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有“从地涌出品”,大家都快涌出来了。

  

极乐世界观十方无碍,这个无碍,就是无染著,皆是增上,若清净缘,若浊缘,虽是浊缘,如镜中物,毕竟无所污染。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看到浊缘往往就会染污。菩萨戒中制定了远诸恶缘,顺诸善人善缘,多结于法缘,八难之地不能乱闯,恶人恶事不能去闯,为什么呢?保护菩萨行为。虽然你要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愿等等,但戒律中还是说恶地、恶行之处你是不能去的,战争之地你是不能去的。我们这个世间,恶缘就会减弱我们善的道德,所以远诸恶友,亲近善知识,在这个世界是很重要的。从大的角度来说,娑婆世界这种逆性的共业已经造成了一个依报的事实,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尽量远诸恶缘,亲近善缘,各作增上。

  

你不相信你可以去做观察,一个疾病很深重的人,你跟他坐在一起,不需要做换位的修法,你就心平气和地感知感知你们俩共有的这个因缘,大部分的人忍受力都不够。或者说对方烦恼很炽盛的时候,你心里很平静地跟他坐一会儿以后,他那个炽盛的烦恼一展现出来,就要把你给吃掉,很多人也忍受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顺性的究竟与安住的亲证力不够,所以多会随着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我们说不念自业他业共业,唯依念佛而作为增上方便呢?若是你遇到违缘了,遇到对方恶性的心理疾病了,那你就念佛、念法、念七觉知,用种种法的善巧回应对方,或者供养对方,那会皆大欢喜的,就会给你给对方带来真正的利益,增加了一次熏修的机会、念佛的机会。但是你要是念对方的业,往往我们承受不了,我们暗自观察就行了。你若真正遇到一个很善良、很有法益、心地很明亮的人,跟他坐在一起,你心里有很烦躁的东西也逐渐会清凉下来,为什么呢?这个世界的传感性很强。所以我们愿生彼国啊,于彼国,我们的大环境全部都是增上的,佛力住持故,得不退转。我们往生彼国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不退转这样一个事实。

  

  

赞佛甚深功德海

  

极乐世界这个“观十方无碍”,是观一切善恶二趣,各得方便。因为我们往生彼国不是为了贪图安逸,也不是为成佛而成佛,实是为了完成我们无始以来的种种因缘所产生的相续。很多人认为往生以后就没事干了,成佛以后就没事干了,或者说到极乐世界就天天去游玩去了,我告诉你,你在极乐世界游玩的时间你都成就了,为什么呢?虽然有诸乐,但皆无染著,令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悲智善巧,就是说你在游玩生活的状态下就会成就,并不是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人一放逸一玩乐那就堕落了。彦琮法师说极乐世界“乐多不废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极乐世界所有的快乐不是染著的快乐。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快乐,除了觉悟、顺性的认知,所有的快乐都是染著的,很容易,一染就沉沦,就迷失。

  

极乐世界的“地庄严功德成就”,就是来载负我们,使我们从往生一直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皆是一如的法则,所以此大地,即指安稳成就之处,不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成住坏空,而极乐世界,我们这个思维意识,或者说菩萨声闻的思维意识,观察不到它的成住坏空,它是顺性的久远,次于泥洹之道,其功德利益寿量,用我们的这种有限的思维状态是思维不了的。凡夫的心量是极有限的,我们生活的空间太小太小了。如《华严经》中讲,行位住位这些菩萨们都可以分身到他方国土度化众生,有比如入地菩萨,就可以分身到百亿国土,以佛身度化众生,那是个什么心量呢?你能分几个身?最多分两个身,一个去见见别人,一个是见见自己,我们再也没有身了。这就是所谓依报所显现的差别,因为诸佛世尊是顺性展示的一个无量,他是有始无终,那么这个究竟、这个法性的无量,是不可以安立言说的,用任何言说都是没办法比喻的。

  

《无量寿经》讲“无量”是最多的,一一国土,一一言说,一一作为,一一事相皆有无量义与功德。实际在这个娑婆世界,每一个事情的发生,每一个事情的认知也都是一样的,只是说我们在彼国的参照中,就比较容易认识的清楚。所以,对这个“无量”有一个认知了,我们再来看诸佛世尊的作为,那我们就会有随顺的赞叹。不随顺就谈不上赞叹。我们说“赞佛甚深功德海”,在随顺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了,那你去赞美他,就象你跳到大海里面了,在海水的托付下,感觉到大海的浩瀚与力量了,你就会赞美大海,而站在岸上的赞美,都来得不真切,因为你没有触摸到水,不知道它的力量所在。所以,身在其中才谈的上赞美,站在海边喊,海啊,真伟大!没有用,太浮了。我们要知道佛的智慧功德,就要入佛智海,要用佛的教法海给我们一个洗涤,一个冲击,一个呼唤,对我们有个震撼,那才能知道赞佛是什么。

  

我们在学第二念门的时候,说怎么赞佛呢?——与彼光明相应故,随顺彼光明故,是为赞佛。若没有相应,你没法赞的,你赞什么啊?你想象中的那个赞,谁也不听,没有实际的力量。我们知道这个无量的功德了——一一事相皆有无量的功德,一一事相皆接引无量众生,成就无量众生,那我们对极乐世界的一草一木任何一个描写,都会由衷地去体验它,去碰触它的实际内涵,即顺性的功德,具足无量的胜缘,每一个东西都可以使我们成就。

  

就象世尊在说波罗提木叉这个戒的时候,他告诉诸比丘,诸比丘啊,汝于我戒法中,各个保解脱。例如这一生中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戒,或者说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有一条戒你能坚守住,就像在大海上,突然遇到大海飘荡,无尽的业海把你飘荡,但是来了一条船,这条船是什么呢?就是你守的那一条戒,你若上船,这条戒就可以使你度到彼岸。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无量的功德,你能缘一个功德、一个事相,都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象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的这十七种庄严功德中,你在任何业缘下,能记住一庄严,一妙相,你能做随顺,都能使你成就往生之大利!这一点大家若有认知了,就比较容易念佛忆佛。

  

(岁次辛卯五月十六 2011年6月17)

  

《安居第三十一日(一):大用在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