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这个干枯是必然的。
所以,极乐世界这个一宝二宝百宝随心称意,具足庄严,皆是顺性事,而我们这个世间都是违性事,一定要审视清楚!大方向审视清楚了,你对自己的作为就很容易抉择了。如果大的抉择不清楚,小的选择是很困难的,斤斤计较是必然的,所以过去说分析问题要从大局着眼,那样你就方便了,人的心量拓宽了,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轻松了,空间就大了。因为我们一直拘泥在个体、群体、某个阶层的意识中,所以就在一个小的机构、心智、得失作为中斤斤计较,人很痛苦,就是不大方。所以佛讲了很多大方的经典,有《大集部》、《方等部》、“大方广”这样的经典,为什么呢?是来拓宽众生心智的。
我们凡夫的心智基本上是小、慢、卑劣,很小很小的。很多疾病、灾难、对抗伤害,都是来自于这个“小”,因为他没法真实地展示我们这个生存的巨大的空间,与生命巨大的空间、心理巨大的空间,他没有去看过这个东西,只在狭隘的一些情绪化的东西、一些自己习惯化的东西、一些自己所知的东西中锁定了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说把自己的生活意识锁定在一个习惯所知,锁定在自我这个很小的“小机”上来了,所以不大方。
【举例:放光寺自古有一个牌坊叫“覃恩坊”,覃,就是广大延续,或者发扬光大的意思,发扬什么呢?——恩。我们说四重恩,国土恩,父母恩,师长恩,佛恩。这个(需校对29:23)。很多人来问说你这个牌坊是什么呢?这不是现代。学佛人一定要从“广大”下手的,说发扬也好,光大也好,他一定是从这里下手的,你要是越学越窄,越学越自私,越学越狭隘,你一定走错路了,背道而驰了。所以覃恩坊的背面写了一个“大用在斯”,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真想成就,那你就在这个地方要关注——感恩、报恩。做一个牌坊那就是一个教法啊,它要如实地提醒大家来认知我们的生命与生命的作为,以及作为的准确相应的方法。“大用在斯”,学佛人若关注这一点,一定有个很得当、很准确的路子走,那样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经历也是一宝二宝三宝四宝,也能使我们称心如意,也能具足。】
顺性的大家庭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地庄严——“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极乐世界楼阁犹如明镜,朗照十方,“观十方无碍”就是照十方世界犹如镜中物。现在我们人类生活的环境宽了,意识窄了,现在人可以到五大洲任何一个国家去,但心理比以前要窄得多了,眼界宽了,心窄了。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事,看了太多的地方,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强化意识反而增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自我占有率,即消费,比过去古代人肯定是高得多了,不满足也多了,人的心念就窄了,现在人的适应能力肯定没有以前人的适应能力强,很脆弱的,忧郁症、恶性疾病触目可见。
在经济发展的负重下,人的心念小了,出现很多心理疾病,因为物质是最沉重的东西,物质的积累使人很负重的。物质,不管任何一个人,只要关注它,这个积累都是很负重的,负重是必然的。现在人的物质的追求已经到了一个特别不可思议的状态,很多人去当房奴、车奴,“奴”是不是负重啊?为房子车子去工作,这是一个很负重很负重的时代,人的心理变得很小了。
【举例:如果侧重在精神层面的生活,人的精神意识是可以拓宽的。当时文革时流行一句话“狠斗私心一闪念”,所以过去雷锋多啊,好事多啊,人心相对就有很多很宽松的东西,那个时候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大院子,大家几十口几百口住在一起,一改革都拉起围墙起来了,一家一家很小很小的,拉围墙干什么呢?心灵开始小了,大院不能活了,就开始小院活着了。然后开始公寓楼,邻居就像陌生人一样了,为什么呢?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自我封闭的意识越来越强,物质的占有越来越多,就没有大家庭的生活意识了。过去一家都是七八口十几口人,现在三口的家庭都安稳不了了,为什么呢?心量越来越小,包括亲人之间就容不得了。】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心灵的逼迫就更厉害了,所以遇到阿弥陀佛,我们等于又回到一个大的生活环境里面了,顺性的环境,你看见任何人都不需要防范与敌对,为什么呢?大家都是同生阿弥陀佛国人嘛。你看我们念“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你这个家一下就大了,什么家呢?不需要对立,不需要防范,不需要那么多苦的东西!过去很多家庭都不锁门,也没啥可锁的,过去的生活就比较简单,那么人就变得比较轻松,现在就不得了了,家家都存的有金银财宝对不对?我到一个人家里,一道隔音门,一道方便门,一道防盗门,不得了,我说监狱里也不过如此。其实是人心小了,并不是说你真是有那么多珍贵的东西,人需要“我”拥有的一个地方,这样一个意识就给我们带来了逼迫。
我们念佛人,顺性地来审观有情,解放自己心理的防范与抵触。这样我们就给人轻松,也给自己轻松,满意的轻松。所以极乐世界“观十方无碍”,我们要是生活在一个顺性的心理中,把一切众生看成是必然往生的有情,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极乐世界是顺性所立的国土,一切究竟要往生彼国的!就是说你究竟是一家人,那你可能对其他人的防范、看不惯就减少一些,你就放松一些,你的那些对立的、矛盾的、尖锐的东西就削减一些,人就踏实一些,慢慢地就自在一些。
所以这个“观十方无碍”,即于一切有情无所对立,无所对待,随顺法性来做人、交往。顺法性交往就有意思了,我们是从深沉的、广大的角度交往。人跟人之间难免有一些矛盾啊,看不惯啊,不舒展啊,都会有的,但是我们对这个矛盾、对抗,或者说一些贪图,顺性地来观察,你从这个大的方面来看问题,人就变得轻松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需要太累,因为人真是很累。在这个顺性的交往中,我们逐渐就学会菩萨的心肠了,广大啊、慈悲啊、无所对立啊。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很容易对立,而极乐世界的依报给我们带来了“观十方无碍”的心智与加持,观十方众生无所障碍,如镜中物。
我们看见浊恶的事情容易对立,极乐世界可以观十方世界无所障碍,包括可以观察到极恶的浊恶世间,但是他不闻恶声,只见其恶相,犹如镜中物,就像我们看电视中的东西一样,在极乐世界象看电视一样,观十方无碍,即观十方世界无碍。若是顺性者,必然有这样的心智,假设我们能够顺性地跟人交往,那我们也能观察到任何人的一个心智,不管他的心智是丑美,你都可以观察得到的,何以故呢?你是一个平等的,不染著的,不用爱憎取舍的心去观察,去交往的,这样的容易解放我们,使我们从习惯意识、生活状态、爱憎的作为中走出来。我们生活在一个爱憎分明的世界中,极乐世界是平等审观十方世界,无所染著,他只用方便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会强化,或者说被这些问题所蒙蔽。我们在此世界很容易被我们的现缘所蒙蔽,爱呀,恨呀,爱就粘着的无边无际的,恨就咬牙切齿的,但是你要知道大部分的恨来自于爱,大部分的爱来自于恨,很多情感都是过去的怨对造成的记忆,怨怨怨,没地方怨了就产生了记忆,爱的记忆就沉淀下来,再一转身,就眷爱去了,但在一起又不满意,相互就产生怨,怨又积攒成恨,再一转身,就成仇人了,更相对生,各相报复,又成仇人了。
欣厌对比中真发出离心
顺性 令人生喜 满人心愿的世界 欣(向往)
逆性 让人厌倦 不满人心愿的世界 厌(出离)
我们类比“欣厌”这两个世界,一个是顺性的,令人生喜的世界,能够满人的心愿。一个是逆性,让人厌倦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中,大家稍有一点健康,一点顺利,马上就会贪图这个世界,但是很快就又厌倦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劳作、家庭、感情,社会状态……,人很容易厌倦,刚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各取所需,人就会有很多的粘着,但一久就厌倦了。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生存,一切作为最终的结果就是厌倦。但你说我是个觉悟者、顺性的生活者,那就是极乐世界,因为你顺性了,就生喜。而违性的作为,不管你做什么,最后的结果一定会厌倦,就是个苦、忧。
所以我们要对比观察此二界,一个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的确是令人有厌倦厌弃,或者最终有出离的心的地方。很多人是到大难来了,老啊、病啊、伤害来了,他就会有很强烈的厌倦感,有的人得绝症了,说哎呀,这个世界真是可厌恶的,实际还不是厌恶了,是没有路可走了。人一遇到违缘,这个厌倦、出离的心也会成熟,但你只要是违性的,其结果,千变万化都离不开最后的厌倦与出离心。我们生老病死的相续过程中,这种心理经常会表现出来,即厌倦、忧伤,或者说在一个疑惑的状态下产生挣扎,想面对现实又不愿意不甘心面对,不愿意面对可它又是个现实,所以人就开始挣扎,渴望得到一个调整、一个转机。转机一来,一顺心,又开始贪著、染著这个世界。
大部分人厌倦家庭、生活、婚姻、作为、工作等等,就想改变个生活方式,就说出家吧,到山里住一住。早期我对这种人说,你们不要出家,厌倦这一刻中出家,出几天以后你又不厌倦了,你又回家了。很多人不相信。我说行,你如果真是厌倦(世间…
《安居第三十一日(一):大用在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