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十七日(叁):念佛的叁種根性——遠離生死邊見
描寫極樂世界之水的文字很多——安祥、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衆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叁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叁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此水爲佛事。安可思議?
這其實還是引導我們換換位置。因爲這個新生之地也就是心念所系之地,你不要把它當成生死之作爲,而把它當成心念所系之作爲,你可以去體驗你的心念所系。依報所有的召喚,不是我們死以後能生,也不是我們活著能生,是你意樂所系、意念所系,它就會産生事實。
印光法師說——現生出此娑婆,實際就是心系極樂,系念所歸這樣一個事實。往往修行人要麼偏激于死亡,要麼偏于我當下怎麼樣怎麼樣,不是!是你心念維系什麼?即心念所顯,心作心是啊!心作心是是絕對沒有距離的。心作心是沒有極樂與娑婆的障礙的。這就是法則!
叁類根性中,即心即佛者,淨土上上根器;心作心是者,淨土中性根器;佛力不可思議,清淨隨順者,下下根性,但這個根性也不可思議。你能即心即是、心作心是,則知這跟生死不相幹。極樂世界新生之地,遠離生死。故此處不是生死的修持,而是遠離生死的,生即無生啊!故說此國即是無生國,生即出輪回啊!
往往我們不了解,會用自己的習慣意識套一個東西——我臨終了怎麼樣,死了怎麼樣?結果是自己妄想的。故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修持往生彼國,是遠離生死的邊見的。生死是二種邊見呐,菩薩,這是我們見惑中比較大的一個麻煩。所以我們作爲一個淨土的修行人,要遠離生死對我們的困惑,不在生死上用功,只在心念上所依上顯現。在心念的所依上,知道它的作用,而不是在生死的邊見上再去設計往生極樂世界,那是迷失了。
我們要知道佛法的作用,一定要知道它的作用,否則我們就會用世俗化的心理,用見思二惑去設計佛法。所以明代的藕益大師,我們淨土宗的一位祖師,他就講念佛的這叁種根性——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議。所謂的這叁種根性,並不是判這個人好壞,不是,你用哪個都可以,看你喜歡用哪個。佛力不可思議,了不起;心作心是,很方便;即心即是,很安穩。你可以實踐的,這個地方跟生死都沒關系,跟臨終也沒有關系,因爲什麼?心系即再生,心系即新生,心系即變化,變化即新生,變化即出輪回!爲什麼?你這個變化是極樂世界,而不是生死之地,所以善導大師說彼國即是無生國呀!
菩薩,對這一點我們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了。爲什麼這些祖師們給我們講這叁種根性呢?實際就是叁種方法,修行淨土的方法。你擇取佛力不可思議,或者擇取心作心是,或者擇取即心即是。即心即是——你願生即生,念佛即佛,念佛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用動位,即因即果,對等安住,你不需要任何的造作,就路還家,即下成就。這是修行上說的,實際這叁種根性也就是所謂的叁種修行的,下手用心的,跟你比較親近的方法,只在于心所依,這個很重要。心念所系是我們心作心是的一個方法,是遠離生死的邊見的。
大部分修行淨土的,追求臨終也好,追求即下往生也好,他不知道是心在起作用,是即下心所緣而産生的作用,非是來去,非是垢淨,非是大小,非是生滅。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作爲學佛人就會偏執了,偏執在邊見上。所以藕益大師這叁種根性,哪個方法適合你就可以用哪個方法。第一種即心即是,第二種心作心是,第叁種是佛力不可思議,就是隨順不可思議的力嘛!是隨順修持的方法,這樣用心就是:我的業習習慣不管它,我隨順佛願,隨順佛力,我也不管什麼即心不即心,佛怎麼表達我就怎麼隨順,那就是即生,即生的利益,所念的利益,所系的利益,就是所依力也好,隨順力也好,它會産生事實。這叁種根性是藕益大師所判的,我們可以查一查藕益大師的著作,以前我念佛主要是依藕益大師的教法來做的,用“心作心是”多一些,因爲我老師是這麼教我的。
有人說你相信能往生麼?我說“心作心是”。反正我自己很踏實,感覺給對方也交待完了。煩惱來了,哦,知道煩惱來了,心裏現在很安心,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安住在阿彌陀佛的這個照耀下,心智安然。雖在娑婆,無疑無慮,任運往生。爲什麼呢?願生即生啊。
你說我們現在業習還是業習,沒有問題的,你認知它了,所以不被業習所困,即心即覺,即心即是。這是一種用心方式。這叁種根性就是叁種方法。“即心即是”我以前用得很少,或者不知道怎麼用,它是即因即果的東西,以前用“心作心是”有一個作的過程,感覺到自己還有點空間。後來接觸《無量壽經》上談隨順佛力的特別多,感覺隨順佛力那是另外一個天地了。因爲你心作心是,必須得警覺。佛力不可思議基本上都是休息。休息,則對這個業力的認知會喜悅,業力一來,你說“你又來啦”,爲什麼?——就是說你又該往生啦,有一種我又識破你一個面目這種佛力不可思議的照耀力。
這是叁種修行、用心的方法,大家可以去試一試。這跟死啊、什麼時間能生啊,都沒關系,一點關系都沒有。文殊普賢這些大士們發願說——願我臨終無障礙,往生阿彌陀佛國。龍樹菩薩這樣的大菩薩都發這樣的願,因爲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必有之路!所以他們發這樣的願。他們平時用悲智方便來行化世間,舍報任運極樂世界,他們根本沒有顧慮的,他平時已經清晰了,已經認准那個家了,他知道他的出生地,出生的環境。
對此我們可以去體驗,這樣就會遠離世俗修行淨土的套子——求功夫。這跟即心即是也好,心作心是根本不相幹。這些人離佛法,離淨土法門遠著呢!就是說根本不知道淨土法的教義在幹啥,他們夢都夢不到!人雲亦雲的特別多,實際這些傳法沒有一個來源,沒有人來教他,他也是說些沒有人教他的話,他自己那樣想,大家一傳,以訛傳訛,傳得大家都迷迷糊糊的,越修越迷糊,越修越暈。爲什麼呢?第一個傳播的人就是暈子,第二個也暈,第叁個也暈,大家都暈了。這一群人說,怎麼樣,臨終?——沒把握!你呢?——沒把握!你呢?——沒把握!大家抱著頭痛哭吧,沒把握!爲啥呢?他傳播的就是這個東西。
過去這些淨土的祖師根本不會這樣傳播,他說你即心即是,你怎麼用心呢?心作心是,你怎麼用心呢?佛力不可思議,你怎麼用心呢?不管靠上哪一個,你也都不迷茫!
——佛說“俱來我刹”,你靠著佛力說“俱來”,你安心了,你隨順佛力就安心了嘛,佛說“俱來”,哦,那我“阿彌陀佛”就俱來了,好了,那我可以在這個生活中修行,可以在念佛中生活了,爲什麼呢?安心了。
——隨順佛力如此,那心作心是呢?我們談到叁種決定往生(隨順法性必生,隨順佛願必生,隨順自己究竟意樂必生),我們真正的意樂,你考慮來觀察去,輪回苦啊,六道不可擇取,是苦不堪言之處,極樂世界可以擇取,是樂處,能令人成就菩提。我們通過細致的觀察,抉擇了,心作“我必新生”,那願生彼國,沒啥說的!這是你的心念完整地在起著作用,而不是別人怎麼說的,說你要做到什麼樣,才能怎麼樣,佛從來不這樣要求我們!
所以善導大師在他的著作上講啊,一切諸佛如來實是大悲慈父,一切教育,一切言說,莫不是喚醒我等無上信心!無上信心。但是現在學佛人到一起,都是怎麼摧毀你的信心,怎麼迷失你的信心,就怎麼說,那可不是個好現象。所以我們學佛,學這些祖師們的教法善巧,你可以試驗的,你可以做一做,跟你以前的方法對比對比。
有的人一天念10萬聲、5萬聲、3萬佛號都是有的。我以前也念過,有段時間要求自己每天念6萬5千聲。那時候整個生命都浸在念佛的狀態,但是不敢脫離,一旦脫離就恐慌,所以不管走啊,坐啊,睡啊,吃啊,都在念佛。不敢脫離,起碼說在心靈深處不敢脫離。怕一脫離了,安身立命就沒有處所了。後來一個善知識就給我說,你那個方法出問題了。我說你給我指指問題出到哪兒了?他說“未順性,不見方便”。我感動的不得了。我順的是啥呢?我順的是個音聲,順的是個造作業力,順的是一個表相,不是真實安心。他一說,我真是很感謝很感謝,很感動很感動。那咋順性呢?想一想,觀察觀察,看看祖師的教法,又去參訪一些善知識。
有個善知識給我這麼講,你不念佛行不行?我說,行。
他說,你敢不敢不念佛?我說,敢。
我說,不念佛爲個啥?
他說,若識的本性,通達本源,你自得無礙。
這話有點玄啊,我說我是個念佛人,搞不懂這一套,象鬥禅機的一樣,你給我說點念佛的來。
他說,念念即真。說完就走了。
哦,他說的念念即真無外乎說的是“即心即佛”。我就開始一天念一聲佛了。因爲什麼呢?念念即真嘛,我就真正地念一句佛。後面我才知道,我再念兩句也是真的,叁句也是真的,虛假的一句我都不再念了!你念10萬句虛假的,我也不管你,反正我不再念虛假的了!一天念3句,我也是真真切切地念,念1萬句,也是真真切切的,念500聲也是真真切切的,念一聲,也是真真切切的。我就隨著這個真切的感知去念佛。這個感知不是得失,不是來去,不是大小,不是生滅,他就是真!那就念一句,踏踏實實的;念兩句,真真實實的;念叁句一樣,這樣有時不是念得太多,但很真切,有時念得很多也很真切。
用數念珠的方法,上萬聲的佛號也念過,但是後面念著念著習氣就會排斥,習氣會造假,搞名堂。你念一聲,你心裏的習氣就特別珍惜,你就念一句真正的佛號,一念即真,就念這一聲佛號,真是把那個感知——不得失、不生滅、不對待、不大小、不垢淨,那個真正的順性的一念——阿彌陀佛!你碰觸到了。哦,藕益大師講什麼了?即心即是。所以念念即真呐!那你安全了,你知道啥叫安穩了,你不會再迷茫了,你不會再說我臨終怎麼樣,他臨終怎麼樣?誰能生,誰不能生?這些胡扯的話你都不聽了,你知道這都是胡扯的故事,都不相幹!這都是外來人說的話,不是說淨土家門裏的話,不是淨土人說的話。你再念你就知道,哦,你原先不是修淨土的,爲什麼?你不會念佛。
我們還是把過去那個作業做一做——真切地去念一聲佛。做一個置換的位置,有時間了,觀察觀察極樂世界,讀讀經典,《無量壽經》讀一讀,對我們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這是我們自己的家園,自己的新生之地。今天談到這個新生之地大家有點蒙,有點麻木不仁的,因爲是我們記憶的封鎖造成的,所以就這樣提示一下,沒有問題。象這些法則——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議,也是我們的新生之地。菩薩,一定要相信。你可以實踐的,你在這裏面實踐,你就可以獲得法的新生,順法得新生!
(歲次辛卯五月十二 2011年6月13)
《安居第二十七日(叁):念佛的叁種根性——遠離生死邊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