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五日(四):休息狀態下的修行人

  

安居第二十五日(四):休息狀態下的修行人

  

修行人與閑人

  

不周遍認知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困惑,所以現在的修行人很多,但休息的人很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個休息狀態的人,那太了不得了,很多人躲在房間裏睡大覺,他不見得能休息,翻來翻去腦袋裏想很多東西,根本休息不了的,起來了還說怎麼這麼累啊。

  

有兩種修行人:一種真是自己需要,成就的未來在等待著他,召喚著他,他對未來充滿了渴望,未來對他的召喚帶著香氣,他越走香味越濃,這樣的人就是依法修持的人,越走越有味道,似乎快邁到成功的那一步了,快踩到成就的那個邊緣了。再一類的修行人,裝,造勢,給別人看,他不需要佛法。有的人爲了生活到寺院裏出家,混日子來了。學佛也不是他的需要,出家也不是他的需要,學習也不是他的需要,但是他需要這個勢、這個架子,他裏面的東西跟外面的東西是不和的。以前我們這兒來過逃債的、逃婚的、逃刑法的,這沒有問題,因爲寺院是個慈悲的場合,但來了以後不能混了。因爲他不需要,那就裝,這個裝就是虛僞,一虛僞,他的作爲就很奇特,看著很有架子,但心靈深處聞不到未來的香氣,他的未來是虛僞的、鬼祟的,所以這樣的人不踏實,總是說我怎麼煩呢?怎麼不安穩呢?心沒有相應。

  

閑人很少。心中明亮無礙,空間巨大,可以爲社會服務了,爲他人服務了,這樣的人就太高尚了。所以修行人易見,閑人難得,想找到一個心地閑靜、明亮的人,那我們這個寺院福報就太大了!閑靜不是無所事事,古人有兩句話說:“智者歇心不歇事,愚者歇事不歇心”。

  

安心極樂,無畏布施

  

我們學阿彌陀佛莊嚴功德的目的,並不是展示一個虛無缥缈的、跟我們不相幹的國土,實際是把我們最親切的、最本質的,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激活起來,讓它起到一個作用,這樣我們就可以歇心,所謂歇心極樂,安心極樂。這個安心極樂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讓心如香熏染一樣,慢慢地,雖然極樂世界我們不太清楚,慢慢地我們熏一熏,就有安心的地方了,就有有所依的環境了。

  

我們不觀察極樂世界,就會打妄想。我們打妄想已經習慣了,幾十年都是這樣打過來了,那我們拿出一點點時間去觀察極樂世界,把打妄想的那一刻鍾用來觀察極樂世界,是完全可以做的。這樣我們慢慢地對極樂世界,也就是對我們心性的莊嚴、佛性的莊嚴、法性周遍的莊嚴有一個親切的觸摸,也可能哪一天碰著了,撞著了,你當下真可以行一個一切自行解脫的方便,什麼來了你也安心,什麼來了你心裏也明明亮亮的,什麼來了也喜喜悅悅,什麼來了也無所挂礙,什麼來了也無所畏懼,什麼來了也不增減,什麼來了也不來去,你真正做一個踏實的人了,就是具足智慧、無染的人,具足無畏、威德的人,具足廣大的空間的布施者。

  

你把所有的空間布施給別人了,爲什麼?你不需要了,你所有的貪欲心休息了,現行自解脫會給你帶來一個巨大的休息空間,那你可以做一個空間的布施者、造作事業的布施者,種種你都可以布施,乃至頭目手足、身份等等都可以布施,你慢慢地知道從外布施到內布施,從下品布施到最上品布施。

  

我們知道,布施中無外乎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最重要的是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就是無我的一個布施。世尊舍身噬虎,那是中品布施,他表達的是把自己的生命都供養出來了,很多人看到他敢喂虎,別人不敢喂虎啊,所以不是無畏的。下品布施就是財布施,拿出鈔票,拿出自己多余的東西給別人。真正地以究竟的法益饒益有情,予一切衆生做大安慰,那是無上布施、無畏布施,令人證得菩提道業,這個布施是最重要的,我們稱爲法布施。

  

休息狀態下的修行——順性的尊貴與舒展

  

這個“寶性”,就揭示了我們身在凡夫位,不要自輕自賤。我們的確是凡夫位衆生,所以我們就現緣而不能自賤。這個不自賤十分重要,是我們覺悟的一個很好的增上緣,當然也不是說那就自慢吧,沒有必要,跟佛比起來,有什麼可慢呢

  多一大堆煩惱,慢什麼呢?但是也不能自賤,不自賤就是一個覺悟的正機,就是不迷失。

  

在現有的業緣中,我們不必要去輕賤它,也不必要排斥它掩蓋它,也不必要去掙紮,就淡淡的,隨順著佛性去觀察它,去感激它,去覺悟它,那就是正機。所以“觸者生勝樂”,我們每一個事業、作爲都平常的象草一樣,但是每一個事情都是一個覺悟的正機,都令我們生起出世的勝樂,輝泛著出世的璀璨的光明,令我們的心智放出這個最燦爛的光明,爲什麼呢?順性審思了,順性觀察了,這裏面沒有慢與自卑,只有平等一味的舒展。我們的心舒展開了,因爲這個不自賤不自貴的平等性是一個舒展性。你的心舒展過嗎?要麼貢高,要麼堅固自己的知見,要麼排斥什麼東西,你舒展過嗎?平等與舒展是人類的需要。

  

所以“觸者生勝樂”,因爲其寶性功德故,因爲我們的一切作爲,都沒有離開性功德的真實,不管是什麼樣的表面現象,其實質是從來沒辦法離開的,所以這是無間修的一個善巧,順性而能得無間修方便。天親菩薩說了四個修——恭敬修,畢命修,常時修,無間修。很多人說無間修怎麼修呢?我聽一個菩薩講,無間修就是24小時不休息,可能是這個說法有問題。我們要知道在睡覺的時候一樣可以修行,在昏沈的時候一樣可以修行——昏沈的時候你有慚愧,馬上就修行了;但你昏沈的時候說我就這樣,那你沒法修行。睡覺的時候你明確地知道自己在睡覺,你明確地可以提醒自己我在夢中也可以修行,也沒有離開佛的攝化與照顧、法身的溫養,夢醒的時候,你感到真喜悅,因爲夢中也可以修行。這樣你不會排斥睡覺,有人害怕睡覺,但是天天睡,晚上不要睡覺,但是到哪裏都是我怎麼這麼困呢?上殿睡覺,走路睡覺,交談睡覺……。這是不是好修行方法呢?實際不是,分別心太強了。但是我們放縱自己的睡眠是不是麻煩呢?也很麻煩。

  

我以前給大家介紹過,中午吃過飯你可以坐下,也可以回去睡覺,但一定要給自己規定時間,比如半個小時一定准時起來,這樣起來後就很精神,你不會一天到晚的頭搗來搗去地睡覺。有的人說我不這樣睡覺,我端端正正地坐著睡覺,如果天天養這個東西,就把自己害了!

  

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去睡覺,即清清晰晰地——哦,我知道我困來了,困的習慣是累生累劫養成的,不是這一刻養成的,那我睡也可以清清晰晰地,睡他半個小時,但是半個小時後要上殿,我一定要起來,到點一下就起來了,精神好的很。可以實驗的,我經常這樣幹。你可以減時間,也可以加時間,不相信你試一試,你說我今天中午睡40分鍾,其實起來後跟睡30分鍾休息的感受差不多,並不是增加了很多愉快,你可以試驗的,並不是睡得越久越有意義。很多人認爲天天昏沈就是他的福報,其實你大大方方地去睡上10分鍾,比你昏沈半天都來得有效,來得真實!你還明確——我就睡覺去了,“啪”就睡倒了,起來了該幹啥幹啥去,這樣比較有尊嚴。你管不住自己,到哪兒都是一攤子,你沒有尊嚴,別人怎麼尊重你啊?可以試驗的,人的意識作用十分重要。

  

所以一旦有安心了,我們對待自己的習氣也不會卑賤它,沒有必要卑賤它,而會舒展這個東西——就在這個習慣裏面我也可以修行的。你看佛陀運用的東西都是我們的習慣——觸功德也是我們的習慣啊,觸者生勝樂,我們喜歡滑柔,我們喜歡軟的東西,對不對?沒有問題,關鍵是運用得當,而不是放縱培養它就行,更不能壓抑、排斥它。一旦你壓抑、排斥你的習慣,你更變形,到時候你做出來的事更荒誕!

  

因此我們中性地去審視它,比較舒展地去面對它,這樣不放縱,又清晰地可以一點一點地調整,不急不躁。因爲你安心極樂世界了,你就做一點是一點,阿彌陀佛一定會接你的,因爲你已經聽到阿彌陀佛的殊勝功德了,你願意去,阿彌陀佛願意接你,你又有佛性,那就是你的本家本國,這沒問題了。下面就改變我們自己一點一滴的習慣——迷失與對抗,我們對自己習慣的對抗是很傷害人的,迷失也很傷害人。我們可以觀察,迷失在自己的習慣中,別人會感到這個人不可救藥,自己也會輕賤自己,自暴自棄。很多人自暴自棄是很可憐的,很有作爲的一個人,結果被自己的一個錯誤的引導,自暴自棄去了,一生就耽擱了,甚至會減損自己的福報,墮入惡道去,十分可惜。

  

所以世尊說我們修行人勿落于人後,勿要走這些委屈,落于人後受那麼多苦幹什麼呢?所以佛法以先者爲貴,大家都有佛性,但是佛先成佛了,比我們尊貴呀,先者爲貴,並不是說他比我們多什麼,這就是學佛人最有尊嚴的地方了,這麼多習慣,這麼多毛病,這麼多不好的作爲,佛說你們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太有“面子”了對不對啊?很多宗教都沒有面子,很多修行方法都沒有面子的,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面子太大了,他說你回來吧,這是你的本家本國!——他是順性而談的,說的是實話。

  

所以,極樂世界的教法“但得諸樂,無有衆苦”,你如果做得得當,依法而行,一定會得到這樣的效果的。但一定要依法而行,不要遏製自己的習氣,不要放縱自己的習氣,習氣來了,知道它,實在扛不住的時候,去明確地休息,去明確地提醒自己這是自己的習慣,再不行了,可以換個環境,對于有些特別惡的習氣,其實是自己的心不能包容,佛肯定包容,你自己包容不了的怎麼辦?轉換一個角度啊,換一個環境啊,找一個善知識做一個提醒加持呀,都可以調整改變的。

  

實際淨土教法,先解決我們歸向的問題,先給你安排一個家,讓你有個休息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你在這無盡的世界中,你無量劫以來的輪回有多少次他不管了,他說——你有個家,在極樂世界,沒有問題,你逛吧,哪一天你覺醒就回來了。這樣你心裏一下大方舒展起來了,那就慢慢地修行吧,在這個娑婆世界漫步也好,修行也好,不會用苦逼自己了,因爲壓抑是很苦的東西,順著我們的惡習習慣也是一個很苦的東西。所以我們慢慢學會休息狀態下的修行就好了,讓我們那顆對來對去、對善對惡、對增對減染著的心休息下來,然後在我們的現有業習中去調整它,自如地調整它,不壓抑,不對抗。對此我們只要審視了,你慢慢就變得輕松了,因爲我們突然要改變習慣是很辛苦的,突然對抗了,也很辛苦,所以不對抗,不隨順,輕輕地觀察它,實在是做不到的時候,大大方方去休息,大大方方地去做事,有時我們還會犯一些自己包容不了的習氣,那就大大方方地去忏悔。

  

(歲次辛卯五月初十 2011年6月11)

  

《安居第二十五日(四):休息狀態下的修行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