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六日(一):珍惜點滴善緣

  

安居第二十六日(一):珍惜點滴善緣

  

“觸”功德的提示——心念所緣

  

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無外乎是爲了喚醒大家沈睡的覺性,讓我們的習氣、煩惱消融在當下,使一切學佛者真正得到學佛的利益與善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論或知識的學習。這對我們來說是極爲重要的。因爲作爲一個學佛者,學佛,不是學他的言說,主要是學他的智慧與慈悲。當然言說裏面透露著智慧與慈悲,但假如我們不去實踐,不去相應,那麼這個言說就給我們帶來不了方便,無疑是增加了一層知識的負擔、一種被逼的繁瑣,這樣就會造成“道理知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煩惱逆緣現前之時用不上力”這樣一個不得佛法真實利益的錯誤引導。

  

昨天我們把“莊嚴觸功德成就”做了一個提示。性功德所觸及之處,一切皆是增上緣,而我們的任何作爲都沒有辦法離開性功德。但在生活習慣意識煩惱的蒙蔽下,我們逐漸把這個性功德忘記了,所以在習氣與煩惱中迷失、掙紮。那我們通過對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功德的學習與認知,來喚醒它,這種印契的方法對我們是最直接的一個提示,因爲在佛陀的大乘教言中,不做委屈說。

  

釋迦文佛在這個世間八千返,其實是無始以來在此娑婆世界往返度脫衆生,以種種名號、種種功德、種種修證善巧,來度化這個世界的有情。可能我們這裏面的學習者也與釋迦牟尼佛結下了深厚的、不可思議的善緣,或法緣,否則我們聽到這樣的教法是極爲不易的。佛給阿逸多的囑累中,一直在提到阿彌陀佛教法“驕慢弊懈怠,難以聞此法”,多世親近世尊,乃至持戒精進者,乃樂如是道。這個教法看著是十分簡單的,但按照大乘經典的記載,遇到這樣的法能不去誹謗,其無始以來的善根是不可思議的;能喜悅,能贊歎,不可思議;能隨順學習實踐,這樣的善根基本上是成熟善根。我們有時候會認爲自己遇到這個東西沒有什麼,可能有更好的東西沒有遇到,于是就會丟其現有的殊勝教法與利益,去索求一些業習上的,或者說對比出來的,或者妄想中所謂的一些說法、教法,這樣就比較可惜。

  

我們接觸這個教法,跟阿彌陀佛的出功德——利他回施是有直接關系的。阿彌陀佛的誓願功德是依名號感召十方————設我成正覺,名聲傳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他依名聲來傳播十方,喚醒衆生,成熟衆生的善根。一聞而成熟衆生的善根,你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嗎?的確就是這樣的,因爲這個教法就是名號度衆生的一個殊勝體系。如果我們接觸了尤其是“方等經”、“藏性經”上的一些教法,就知道名號的功德,其關鍵點、作用點就在一念。這一念是聽聞、是觸碰、是感知、是印象、是記憶,哪怕是動個念它就會起作用。何以故呢?此殊勝增上緣,所有接觸者必得究竟利益,這是佛陀誓願力的鈎召與回施。

  

我以前接觸過一些戒毒慈善機構的菩薩們,他們發願說如果遇到吸毒的人,就使用一些資金,給他們一些引導方法和藥物,來引導這類人脫離毒品對他們的製約與磨難。他們盡力做,不能說做的周遍,那可能是不現實的,但他們針對其有緣會盡力去做,也是很感人的。持久性我們先不談,但在這個世間就有這樣的誓願者,他們和這些抽毒的人沒有任何親屬感情關系,只是因爲這些人受了毒品的危害。那麼阿彌陀佛亦複如是,乃至依名號度衆生的十方諸佛如來亦複如是,他們都是這樣的誓願——諸有迷失自性的一切凡夫有情,不管是在那一道裏沈淪迷失,他們依其威德善巧,依其修德力,來回施這類有情,令他們不足的善根、虧欠的善根,或者自我蒙蔽的現狀得以成熟出離的善巧。

  

有菩薩說我天天念佛,怎麼感覺業力還是這麼深厚?有菩薩說“念佛不起作用”,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說法,實際不是,他說“不起作用”,而那個作用已經生起了,首先他已經關注到佛法了,無始以來可能就沒有聽聞過,也就沒有關注過這樣一個佛號。今天一個居士要跟我談話,我說不要跟我談,我們能不能多念一句佛,少造一點業?我們的語業多有口誤,多是是非,即使你很嚴謹,你都會造是非,會有口誤。而你念佛,只有功德與善巧,只能提醒你的業,你的妄想,你的迷失,來成熟你的善根,單一直接,圓明無所障礙。但我們只是不好它,不愛樂它,沈浸在自己的習氣中,認爲念佛,拜佛沒有什麼意思。

  

我們無始以來作諸惡業習慣了,實際上我們真是不知道多少累劫的善根成熟,才給予我們這樣一個空間!把你丟到地獄裏受苦的時候,你想這麼做都不可能,你在惡緣中、逆緣中,再給你這樣的機會,你也做不來——因爲業力的深厚蒙蔽與固執,會造成重大的阻礙。我們現在對佛法的這種厭倦和不喜,本身就是個障礙。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此人從惡道中來,惡習未盡啊。這話十分重,但你若不相信,誰也沒有辦法。

  

世尊說的是什麼呢?也可能是激勵語,也可能是破除你執著業習的一種善巧。我第一次讀《無量壽經》的時候,那時國內都在提倡讀彙集本。彙集本上有一段說,若是善根成熟者,讀誦此經,身毛就會豎起來,就會痛哭,就會有喜悅,有湧躍。我第一次讀的時候一點感覺都沒有,我說自己一定是從地獄裏來的。第二次再讀的時候就感到自己十分可憐,把自己歸類于地獄。你說誰會把自己歸類于地獄呢?你自己的執著會把你歸到這一類去。所以在第二次讀的時候,我就感到十分慚愧,因爲作爲一個生命的獨立體,這樣歸類一點自尊都沒有,還沾沾自喜,或者說自以爲是,自己就往惡業上靠去了。然後再讀,真是會生喜悅了。

  

無始以來我們一定有地獄業,但我們若是糾纏于地獄業而不能自拔,我們知道那在相續中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所以這個“觸”字啊,跟我們的因緣所依、心智相續,都有十分大的關系。我們本來沒有任何一個固定的業,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因果作爲,所有的人沒有離開因果作爲,除非你已經證得無上菩提,不昧于因果,善于運用因果。就象過去的善知識一樣,他們可以主動地去享受他們的業報,把他們的業報岔過來,提前受用,或者岔過去過去,避開受用。這樣例子是十分多的,古德的這種善巧是十分多的。

  

【舉例:達摩祖師傳心印于慧可大師時,說慧可大師此生有命難之報,因爲大法難啓,爲了不讓人輕視于法,勸慧可大師不要受此報了。慧可大師就禅坐中觀察了自己的因緣,然後對達摩祖師說,若法印相傳有所繼承,我當受此報。何以故?因緣成熟故,不做違逆,各作方便。所以他把法傳了以後,就被打死了。】

  

【舉例:目健連尊者也是被一群外道用棍棒打死的,他有大神通,對未來看的很清楚,但他爲什麼要受這樣的報呢?這些大成就者以使世間的因果相續故。】

  

【舉例:釋迦牟尼佛九種難事——調達出佛身血,頭痛,叁月馬麥,空缽,腹瀉等。這些難緣是其累世的因果,世尊完全可以超越這些因果,不去受它。但是爲了跟一切有因果因緣的人結這麼個緣,來做交流方便,他這個因果受報是交流方便,我們受因果是迷失其中。都是因果受報,一個是方便,一個是不得不受的迷失,是不一樣的。】

  

我們是不是想受報就受報,不想受報就不受報呢

  你做到了嗎?做不到,你真還需要學習修行,你不要自以爲怎麼樣,但你也不能輕賤自己。要不然我們這個人生真是一滑就過去了,就象閃電一樣,在這個無盡的刹土中,在無盡的生命劫海中,你這一百年的生命就象劃個閃電一樣,沒人知道你,也沒人記得你!我們就同森林後面的朽木一樣,一個一個自然死自然亡的,不要認爲自己有個啥技巧,也不要認爲自己有啥本事,你看看你有什麼本事呢?自卑不得,但我們也不要僥幸地做虛假的欺騙。象石光電火一樣,你很快就消失了,每個人都一樣,自生自滅,在這無盡的生死海中,就象一個螞蟻一樣死掉了,沒有人知道的!

  

螞蟻死掉沒有人關心,蚊蟲死掉了沒人關心,我們要是自己不關心自己,不去抉擇不去珍惜自己的修行機會,也就象那一樣的。很多人認爲自己會怎麼樣會怎麼樣,別人會怎麼樣,實際沒有這個事情!一點這個事情都沒有!大家都在忙著自己的修行,或者在忙著自己的業力,忙著自己的迷失或者忙著自己的覺悟,真沒那些事情!有些人就會認爲自己會受天地的關照,你放心吧,因果會關照我們的,其他關照不了,天地只能載負我們。所以,這個不得不受的迷失,就是我們自己放縱的結果;于因果的方便,則是諸佛覺悟的結果。

  

要認真的!菩薩,一劃過去了,找都找不回來了。我們中國有句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當你衰老的時候,病的時候,死亡來的時候,業力成熟的時候,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在你還健康的時候,還自以爲是的時候,還能蹦跳的時候,還自以爲自己怎麼樣的時候,這話不值錢,爲什麼?你盡量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天天地待過去——想著用一個什麼樣的技巧,什麼樣的迷失的方式,什麼樣的放逸的作爲,認爲那樣是你的天福,到最後你自己給你自己下了兩個字——可憐。沒有其他人可憐我們,這是最重要的。那些聲聞對我們的慈悲就象用指甲在皮膚劃一下一樣,看出一點痕迹,但對你一點作用都沒有。菩薩對我們的慈悲了,似乎是動了我們的…

《安居第二十六日(一):珍惜點滴善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