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二十六日(一):珍惜点滴善缘

  

安居第二十六日(一):珍惜点滴善缘

  

“触”功德的提示——心念所缘

  

阿弥陀佛国土十七种庄严,无外乎是为了唤醒大家沉睡的觉性,让我们的习气、烦恼消融在当下,使一切学佛者真正得到学佛的利益与善巧,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或知识的学习。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学佛者,学佛,不是学他的言说,主要是学他的智慧与慈悲。当然言说里面透露着智慧与慈悲,但假如我们不去实践,不去相应,那么这个言说就给我们带来不了方便,无疑是增加了一层知识的负担、一种被逼的繁琐,这样就会造成“道理知道,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烦恼逆缘现前之时用不上力”这样一个不得佛法真实利益的错误引导。

  

昨天我们把“庄严触功德成就”做了一个提示。性功德所触及之处,一切皆是增上缘,而我们的任何作为都没有办法离开性功德。但在生活习惯意识烦恼的蒙蔽下,我们逐渐把这个性功德忘记了,所以在习气与烦恼中迷失、挣扎。那我们通过对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功德的学习与认知,来唤醒它,这种印契的方法对我们是最直接的一个提示,因为在佛陀的大乘教言中,不做委屈说。

  

释迦文佛在这个世间八千返,其实是无始以来在此娑婆世界往返度脱众生,以种种名号、种种功德、种种修证善巧,来度化这个世界的有情。可能我们这里面的学习者也与释迦牟尼佛结下了深厚的、不可思议的善缘,或法缘,否则我们听到这样的教法是极为不易的。佛给阿逸多的嘱累中,一直在提到阿弥陀佛教法“骄慢弊懈怠,难以闻此法”,多世亲近世尊,乃至持戒精进者,乃乐如是道。这个教法看着是十分简单的,但按照大乘经典的记载,遇到这样的法能不去诽谤,其无始以来的善根是不可思议的;能喜悦,能赞叹,不可思议;能随顺学习实践,这样的善根基本上是成熟善根。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自己遇到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可能有更好的东西没有遇到,于是就会丢其现有的殊胜教法与利益,去索求一些业习上的,或者说对比出来的,或者妄想中所谓的一些说法、教法,这样就比较可惜。

  

我们接触这个教法,跟阿弥陀佛的出功德——利他回施是有直接关系的。阿弥陀佛的誓愿功德是依名号感召十方————设我成正觉,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正觉。他依名声来传播十方,唤醒众生,成熟众生的善根。一闻而成熟众生的善根,你说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吗?的确就是这样的,因为这个教法就是名号度众生的一个殊胜体系。如果我们接触了尤其是“方等经”、“藏性经”上的一些教法,就知道名号的功德,其关键点、作用点就在一念。这一念是听闻、是触碰、是感知、是印象、是记忆,哪怕是动个念它就会起作用。何以故呢?此殊胜增上缘,所有接触者必得究竟利益,这是佛陀誓愿力的钩召与回施。

  

我以前接触过一些戒毒慈善机构的菩萨们,他们发愿说如果遇到吸毒的人,就使用一些资金,给他们一些引导方法和药物,来引导这类人脱离毒品对他们的制约与磨难。他们尽力做,不能说做的周遍,那可能是不现实的,但他们针对其有缘会尽力去做,也是很感人的。持久性我们先不谈,但在这个世间就有这样的誓愿者,他们和这些抽毒的人没有任何亲属感情关系,只是因为这些人受了毒品的危害。那么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乃至依名号度众生的十方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他们都是这样的誓愿——诸有迷失自性的一切凡夫有情,不管是在那一道里沉沦迷失,他们依其威德善巧,依其修德力,来回施这类有情,令他们不足的善根、亏欠的善根,或者自我蒙蔽的现状得以成熟出离的善巧。

  

有菩萨说我天天念佛,怎么感觉业力还是这么深厚?有菩萨说“念佛不起作用”,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说法,实际不是,他说“不起作用”,而那个作用已经生起了,首先他已经关注到佛法了,无始以来可能就没有听闻过,也就没有关注过这样一个佛号。今天一个居士要跟我谈话,我说不要跟我谈,我们能不能多念一句佛,少造一点业?我们的语业多有口误,多是是非,即使你很严谨,你都会造是非,会有口误。而你念佛,只有功德与善巧,只能提醒你的业,你的妄想,你的迷失,来成熟你的善根,单一直接,圆明无所障碍。但我们只是不好它,不爱乐它,沉浸在自己的习气中,认为念佛,拜佛没有什么意思。

  

我们无始以来作诸恶业习惯了,实际上我们真是不知道多少累劫的善根成熟,才给予我们这样一个空间!把你丢到地狱里受苦的时候,你想这么做都不可能,你在恶缘中、逆缘中,再给你这样的机会,你也做不来——因为业力的深厚蒙蔽与固执,会造成重大的阻碍。我们现在对佛法的这种厌倦和不喜,本身就是个障碍。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此人从恶道中来,恶习未尽啊。这话十分重,但你若不相信,谁也没有办法。

  

世尊说的是什么呢?也可能是激励语,也可能是破除你执著业习的一种善巧。我第一次读《无量寿经》的时候,那时国内都在提倡读汇集本。汇集本上有一段说,若是善根成熟者,读诵此经,身毛就会竖起来,就会痛哭,就会有喜悦,有涌跃。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我说自己一定是从地狱里来的。第二次再读的时候就感到自己十分可怜,把自己归类于地狱。你说谁会把自己归类于地狱呢?你自己的执著会把你归到这一类去。所以在第二次读的时候,我就感到十分惭愧,因为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立体,这样归类一点自尊都没有,还沾沾自喜,或者说自以为是,自己就往恶业上靠去了。然后再读,真是会生喜悦了。

  

无始以来我们一定有地狱业,但我们若是纠缠于地狱业而不能自拔,我们知道那在相续中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这个“触”字啊,跟我们的因缘所依、心智相续,都有十分大的关系。我们本来没有任何一个固定的业,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因果作为,所有的人没有离开因果作为,除非你已经证得无上菩提,不昧于因果,善于运用因果。就象过去的善知识一样,他们可以主动地去享受他们的业报,把他们的业报岔过来,提前受用,或者岔过去过去,避开受用。这样例子是十分多的,古德的这种善巧是十分多的。

  

【举例:达摩祖师传心印于慧可大师时,说慧可大师此生有命难之报,因为大法难启,为了不让人轻视于法,劝慧可大师不要受此报了。慧可大师就禅坐中观察了自己的因缘,然后对达摩祖师说,若法印相传有所继承,我当受此报。何以故?因缘成熟故,不做违逆,各作方便。所以他把法传了以后,就被打死了。】

  

【举例:目健连尊者也是被一群外道用棍棒打死的,他有大神通,对未来看的很清楚,但他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报呢?这些大成就者以使世间的因果相续故。】

  

【举例:释迦牟尼佛九种难事——调达出佛身血,头痛,三月马麦,空钵,腹泻等。这些难缘是其累世的因果,世尊完全可以超越这些因果,不去受它。但是为了跟一切有因果因缘的人结这么个缘,来做交流方便,他这个因果受报是交流方便,我们受因果是迷失其中。都是因果受报,一个是方便,一个是不得不受的迷失,是不一样的。】

  

我们是不是想受报就受报,不想受报就不受报呢

  你做到了吗?做不到,你真还需要学习修行,你不要自以为怎么样,但你也不能轻贱自己。要不然我们这个人生真是一滑就过去了,就象闪电一样,在这个无尽的刹土中,在无尽的生命劫海中,你这一百年的生命就象划个闪电一样,没人知道你,也没人记得你!我们就同森林后面的朽木一样,一个一个自然死自然亡的,不要认为自己有个啥技巧,也不要认为自己有啥本事,你看看你有什么本事呢?自卑不得,但我们也不要侥幸地做虚假的欺骗。象石光电火一样,你很快就消失了,每个人都一样,自生自灭,在这无尽的生死海中,就象一个蚂蚁一样死掉了,没有人知道的!

  

蚂蚁死掉没有人关心,蚊虫死掉了没人关心,我们要是自己不关心自己,不去抉择不去珍惜自己的修行机会,也就象那一样的。很多人认为自己会怎么样会怎么样,别人会怎么样,实际没有这个事情!一点这个事情都没有!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修行,或者在忙着自己的业力,忙着自己的迷失或者忙着自己的觉悟,真没那些事情!有些人就会认为自己会受天地的关照,你放心吧,因果会关照我们的,其他关照不了,天地只能载负我们。所以,这个不得不受的迷失,就是我们自己放纵的结果;于因果的方便,则是诸佛觉悟的结果。

  

要认真的!菩萨,一划过去了,找都找不回来了。我们中国有句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你衰老的时候,病的时候,死亡来的时候,业力成熟的时候,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在你还健康的时候,还自以为是的时候,还能蹦跳的时候,还自以为自己怎么样的时候,这话不值钱,为什么?你尽量想把自己的生命一天天地待过去——想着用一个什么样的技巧,什么样的迷失的方式,什么样的放逸的作为,认为那样是你的天福,到最后你自己给你自己下了两个字——可怜。没有其他人可怜我们,这是最重要的。那些声闻对我们的慈悲就象用指甲在皮肤划一下一样,看出一点痕迹,但对你一点作用都没有。菩萨对我们的慈悲了,似乎是动了我们的…

《安居第二十六日(一):珍惜点滴善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