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四日(一):不求其本,大道無成

  

安居第二十四日(一):不求其本,大道無成

  

我們已對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中的前五種——所謂清淨莊嚴功德成就、量功德成就、性功德成就、形相功德成就、種種事功德成就,做了比較簡單的提示。這些提示最主要還是希望我們能在自己閱讀《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的機遇中,去審思極樂世界是否合乎我們的究竟意樂

  

因爲我們在這個世間有種種短暫的需求,某個階段的心理、物質需要,休息飲食的需要,但都不足以完成“究竟”這兩個字。觀察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功德成就,無外乎揭示了我們衆生的究竟意樂,即滿足衆生究竟的願樂。每個人一生中、多生中,或者累劫中,意樂是無量無邊的,但“究竟”是無爲而至的樂,不是靠生滅作爲能得到的

  

在生命的很多階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有自己樂的東西,比如世俗的、宗教思想的、藝術的,這都是階段性的意樂,是有爲而來的意樂,不管是男性女性、有智慧無智慧、是善人或者是大家認爲不太好的人,都能十分清楚地感覺到不同階段的階段性意樂。

  

又比如一天中,早上起床,有的人去打板、撞鍾,有的人睡覺,有的人做飯,各有各的作爲,但有人是意樂去作爲的,有的人是被迫性的。所以,“有爲”分出來主動、被迫。我們都知道,你主動做這個事情,或被動地做,肯定都還是這個事情,但其結果,主動則有意樂,被動就有痛苦。有爲的樂是對待而至的,因爲有苦有樂。無爲之樂是不對待的,究竟的,我們稱爲順性而至,是大樂,安穩不動,恒常利益衆生而無有衰變。佛不是說一切法無常無我嗎?在衆生的造作分中一定是這樣的。此處之“常”非世間固執建立的有對待的常,而是無對待的。

  

  

我們在觀察阿彌陀佛依報莊嚴時,一定要從究竟意樂上去觀察,當然階段性的有爲而至的意樂往往也會表現出來,但它畢竟是個“欲鈎”,欲鈎一定是有爲而至的,有爲一定和我們的欲望有聯系,它由造作、作意而成,無爲是順性而成就的。爲什麼要反複對比呢?不對比,我們學習佛法就會很奇怪,有的人修行就在有爲的意識上,他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有爲,階段性的作爲,結果就總在奔波、變化。

  

昨天有個居士和我談了一個參學的話題,說現在人修行追求神通,追求技能,追求名聲,這都是階段性的,即是某一個角度的需要。有的人去參學,他奔著某個人的名聲去了,這個是修大圓滿的什麼什麼樣的法王,什麼上師,什麼長老,什麼大德,什麼喇嘛……,他沖著別人的名字去的,這個名字跟他自己有多大關系?沒有太大關系,最多是使他增加了慢心——我見過某某法王、某某喇嘛、某某人,但沒有解決現有煩惱。這樣的人參學久了,傲氣十足,比以前還煩惱。爲什麼?以前是平常人,現在不平常了,見了很多大人物。這些偉大人物跟他唯一的關系就是使他驕慢了,增加了一些驕慢的資本,再有就是學了一些舌,一些跟他解決煩惱生死毫不相幹的言說!其他沒有什麼長進。

  

再有就是追求神通,他認爲修這個法那個法總要滿足一個妄想。神通對普通人來說也是個妄想,因爲你若沒有四禅八定,沒有種種無始以來的善根機製的保護,有神通也把你害了!讀讀《楞嚴經》就知道了。那就是一個妄想的追求,都還是有爲而至的東西,都是一種欲望,這種欲望的修持,逾修就會愈煩,逾實踐貪欲心愈重,世俗的貪欲心加上佛法的貪欲心,過去世俗貪圖物質、權力、名利等等,現在又加上一個所謂的佛法的、神通的、大名聲的貪欲。這兩個貪欲加到一起,基本上普通的人都被擊垮了。

  

所以現在在我們這個時代、社會現象中,很多人對所謂的學佛人、修行人反而瞧不起了。爲什麼呢?因爲一般的人都知道學佛是慈悲爲懷啊、少欲知足啊、清心寡欲啊、無私啊、慈愛啊,這樣的學佛人很難看到,經常是世俗名聲追求不到了,再去追求佛法的名聲;世俗的因緣可能是不得當了,或者是自己忍受不了了,就去追求所謂佛法的功德。所以這個貪欲,即這個欲鈎,如果是階段還可以,若是埋沒在這裏面,永遠在這裏面循環,那可使許多人的一生多生就浪費了!

  

比較可憐的恰恰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順性無爲的法則,什麼是有爲、階段性、生滅的法則,結果就在生滅的法則上拼命地搜索——今天我感覺是什麼,我哪兒有個氣了,看到什麼圖像了,聽到什麼音聲了,遇到什麼人物了,哪句話順心了,身體現在好起來了……等等等等。這樣無窮無邊的覺受上的修持,最終還是個敗壞。這都是欲鈎,可以說都是在欲鈎這個階段中表達出來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晰這點,階段性的作爲不是不需要,但我們可以對比去實踐。中國先賢們,從老子、孔子到明朝的王陽明等善知識,他們都知道“道不可須臾離,離即非道”、“大道無形”、“大道無爲”,這樣的功德利益的守護、實踐,他們都是有的。但看看現在熱惱的所謂的學佛衆生,私欲膨脹,不光膨脹世俗的利益,還要膨脹法上的東西的占有,這是普遍的。這如果是個階段,還沒問題,但如果把它當作生命的依止了,那一定會沈淪在無際的生死海中!因爲我們現在的大部分修行者,離不開自己的覺受,他所有的修行都是根據自己的覺受,而不是根據菩提心,或者說不是通過對厭離、出離、菩提心、慈悲心的認知,對大願、大智、大悲這樣的心智的認知,依此來實踐,來出離我執與法執,來走出無始以來的困惑,沒有這樣一個路子,而就在修自己的私心、私欲與感知。很可憐很可憐。可憐到什麼程度呢?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覺察。

  

有人問現在爲什麼社會上這麼歧視修行人,或者說所謂的佛教的修行人?我說不是歧視修行人,是歧視那些挂著佛教旗號行貪欲的人吧。這裏面沒有佛教的清淨傳承,沒有佛法慈悲的接濟,只不過給世俗人打了一個招牌,就象做生意挂牌子一樣。這樣行不行呢?某個階段是可以的,不警覺不行。

  

這個“欲鈎”的確是直接影響了很多人,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它,極樂世界這個究竟意樂的給予,也旁及著一些有爲的引導,但畢竟是枝葉,有爲而至的一定是枝葉問題,究竟意樂一定是根本的安立,所以修行者若不求其本,大道無成!這是絕對的!在枝葉上的摸索,往往造成了失心與迷失,這一點希望大家有一個認識。

  

在有爲這個角度,我們可以使自己被迫的痛苦變爲主動的意樂,這是個有爲而至的善巧、作意的善巧這個善巧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必須得有的!我經常和那些做活計的居士、出家人一起聊一聊,有的比較會調整心理的,他就會說幹活幹得很愉快,爲常住服務嘛,但是有點累,有時候也有點煩,也會不想幹。有的人就會悶在心裏,就有怨恨,說到寺廟裏來就象苦力一樣,怨恨不公道,認爲我是來學佛的,應該八擡轎子把我擡起來對不對?現在怎麼讓我幹活呢?那麼這麼一個被動的概念,即自己是被迫的,就帶來很多心靈的痛苦。我們作爲一個學佛人,可以先從有爲而至的種種操作來認知它,因爲你在逼迫情況下的作爲,産生的痛苦的積攢會變成仇恨、對抗、破壞。而主動的話,你會慢慢了解一個人在這個世上要有作爲,可以用意樂來作爲、不染的心來作爲、爲大家服務的心來作爲,也可以用對抗心的、求回報的、計較的這樣惡性心理來作爲。

  

極樂世界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也無外乎是提醒我們在極樂世界,這個順性的寶藏是一切衆生之本有,因爲它是順性揭示的,所以“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來提示我們每一個凡夫衆生與諸佛如來,同守一如的法性,即珍寶性。

  

我們多在無明與迷失的被迫下,就會造一些無明嗔業與迷失的業。諸佛如來無量的作爲都是以布施的心、饒益衆生的心、無我的心來意樂作爲的,是走向輕快輕安喜悅的,而衆生的貪欲是逐漸走向沈重與迷失。爲什麼反複對比有爲無爲這兩個角度呢?希望大家可以這樣換個角度去思維,慢慢地去觀察它。

  

(歲次辛卯五月初九 2011年6月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