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放在自以爲是、固執或無記的海洋中。大部分人因爲沒有思維的方法,無記就是他的天使,最善良的就是無記了,再沒有這麼好的天使在你身邊飛行徘徊了,因爲你所有的需要最好的狀態無外乎是個昏沈。善業沒有做了,惡也沒有做了,幹什麼?休息會兒吧。怎麼休息?用無記法。怎麼無記?昏沈,腦袋裏一團醬,沒有得也沒有失——但這絕對不是清淨明亮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的喜悅,也不是真正的智者所行。而就是一個無記的迷失。
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我們不警覺啊,菩薩,你就到此爲止了!你一不警覺,就會認爲這就是我生命最快樂的終極了,那麼昏沈就是你的終極。我經常看到無記昏沈的天使在人群中飛行,再沒有比這快樂的時候,再看不到人對這個的渴望遠遠超過了對其他的渴望。爲什麼呢?我們不知道這個需要,但這個需要會在你身邊表現爲事實。
所以,這個“不起作用”實際是我們心靈深處的不需要。只要需要,我們用方法來解決,它一定起作用。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別的路了。十幾年前,有個尼師偶爾地來到放光寺坐一會兒,就談了一個問題——她說一念就能往生?沒那麼便宜。我說,如果有試驗的機會了,你就知道這一念的作用力了,比如坐飛機、坐火車、坐公共汽車,你一念就可以抉擇。到你沒有路的時候,你只有一念的時候,只剩下唯一一個選擇的時候,可能那時候你就知道這一念是個決定,會能往生的。然後大家就各做各的事情去了。後來她大概是到北方一個城市住的時候,突然重病沒救了,她自己在病床上面對“不行了”這唯一一個結果的時候,想起了那句話——到時候你只有一念的時候看你怎麼辦?想到這句話的時候她突然放松了,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突然感覺到自己身心從未有的松快,結果就直接下地了。別人問她怎麼了,她說我好了。怎麼好了的?她說這一念就好了。
哪一念呢?沒有路了。過去叫“死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生,她沒有路了,再沒有第二念去抉擇了,就那個一念。她說的確那時候十分無奈,就念了一聲佛,心裏突然有種從未有的松弛,就恢複健康了。後來她回到雞足山跟我談這個事,很激動地說阿彌陀佛真實不虛!一念往生真實不虛!一念是爲決定,是真正的往生義!就在這一念上,她真正地認知了。自己是山窮水盡了,再也沒有那麼多妄想、執著、自以爲是、自以爲不是……,那個時候不是臨終也真是臨終了。臨什麼終?沒路了。這個時候就決定了。我們平時的路千條萬條。中國有古話——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講什麼呢?——真正在絕境之中,人有方便。因爲大家學習佛法總是在不決定、沒有絕境的這個空間徘徊,所以說我們于法不得決定。
這個“不起作用”,和認知、行解有關系。所以,我們對這個“不起作用”要有認知,要有方法去解決它。我們不怕問題,但是怎麼解決這個“不起作用”呢?這是我們都需要認知的。否則你再去修行什麼、做什麼,跟你還都沒有關系啊。最多你說是做一個來世的福報,那也可以,但是生死問題你沒解決,大事已畢跟你沒關系,你拜佛、做諸善緣、用無記來休息、用善惡來調整自己,那還在忙娑婆世界的事,實際還是“不起作用”、“不能往生”這樣一個結果。
所以,“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易往而無人”,讀了世尊這句話,我們要提示提示自己,爲什麼其國易往而無人呢?只有那些超絕的大智慧的人、大慈悲的人、大善巧的人,才能歡喜踴躍往西方啊,才有這樣一個抉擇、決斷,心智殊勝,超出常倫。
彥琮法師那兩句話——“業深成易往,因淺實難聞”,寫的真是感人!你業很深、很重,沒問題,反而會願意往生,容易往生。爲什麼呢?你不自以爲是了,你放下自己善惡無記的糾纏執著了,你“南無”了、皈命了!我們現在的人沒有“南無”啊,佛“南無我們”可以,強化我的智慧,強化我的禅定,強化我的善緣,強化我能說會道……,我們“南無佛”可難了!
我們若不南無佛、皈依佛、隨順佛願,“業深成易往”這句話是不成立的。所以,這個“不起作用”的表層執著我們需要解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解決的方法?觀察彼國與娑婆世界,這也是一種方法,它能不能解決我們的心裏所依呢?能不能破除“南無我”的這種我執呢?我們知道一切業緣都來自于以我爲中心,一切惡業都來自對我的放逸、對我的認許,因爲我們累劫累世都生活在這裏面,大家對此太熟悉了,熟悉到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這樣做。若知道了,你就警覺了,就會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沈淪了!
所以,“不起作用”是個大話題,比“不能往生”這個話題來的更貼切,因爲“不能往生”是很多人假設的未來的事,而“不起作用”是現下的事,是表層的事。如果對這個問題如果不能認准,那我們學習的意義就不大,因爲大家在一起學習理論的意義並不大,若是爲了解決問題、使我們心開意解,則還是有意義。
隨文入觀的能力在我們這個時代就弱一些了,古代人的這個能力是十分強的,因爲他們樸實的生活環境、樸實的心理會帶來這樣一個福德因緣,而我們現在人交往頻繁、向往新鮮,環境中也充滿新聞、感知、意識,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是很普通的事,所以我們這個時代,路線單一、思想樸實的機會消失了,我們的精力越來越分散,心不能自製、對自己的作爲選擇散漫無力。學佛人中也有很多人失念、不能自製,傷害自己、傷害別人。我們現在做一個表層不害自己的人就不得了了,若真正厭棄輪回,不再用貪嗔癡慢疑懲罰自己,真正向往智慧慈悲的廣大國度,那是我們深層的尊重和愛護。而表層的,如果有正常生活次序、正常作爲,不暴力,不失控,在這個時代真是都很幸福了。
什麼叫福報?我們把對每個當下能甯靜地、平和地、主動地認知它,去享受生命的寬平、如實、不掙紮、不痛苦。你有這種福報嗎?在方法得當、有好要的時候、我們會體會到這種人生的幸福、這種心裏甯靜的福慧。人的心理會不會適應、調整、把握,是很重要的,我們在這個散漫、多信息、擴張的時代,學會簡單,一定是能讓人集中精神、安樂下來的。這個“集中”不需要用力,你放放松就可以了。現在很多人養成了散漫、失控的生活習慣,比如通過安居,你可以一節課一節課地從沒有喜歡、培養喜歡,沒有放松、培養放松,沒有清晰、培養清晰,慢慢地培養。我們不需要大家學什麼,我不想給大家增加一絲的壓力、一點點的緊張!因爲這個時代大家夠緊張了,真正自我解放與寬松的人,那真是太幸福了。
所以,關于念佛“不起作用”,有人說不是不起作用,可能是作用有深有淺,有大有小,這是一個鏡子,我們自己去審視審視——我們念佛、觀察彼極樂世界、觀察娑婆世界、觀察我們自己的業緣(沒有念阿彌陀佛而念自己的執著煩惱)的時候,念佛對我們的現行煩惱、對每個事情起多少作用?是大是小?是深是淺?是究竟是不究竟呢?做一個自我測試,還是很有必要的。
(歲次辛卯五月初七 2011年6月8)
《安居第二十二日(一):你需要念佛“起作用”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