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

  

如數家珍

  

“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足。”(昙鸾法師《往生論注》),極樂世界的種種設置,《無量壽經》中的描述是很多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其寶樹、寶地、寶池、寶宮殿……,大家下面去讀一讀吧。

  

種種寶,無外乎是提示我們每一個有情本自具足的心智的作用力。因爲我們在現緣中,在這個濁惡的世間,在我們的貪嗔癡慢疑的蒙蔽下,我們自身是透視不到的,阿彌陀佛順著本自具足的心智去作爲,産生了一個效果,然後他把這個效果推給我們,讓我們照見自心本自具足,(如下圖)阿彌陀佛所成就的莊嚴依報,來折射到一切衆生的自心,令我們照見自己的本具。

  

  

我們在自己的業報與現行的習慣中,已經沒法了解自己的本具了,雖然知道一切衆生具有佛性,但是看不到。因爲這個娑婆世界種種不足、種種迷失、種種倒見,我們的作爲總是虧欠的,但我們通過對佛所成就的莊嚴的觀察,來折射出本具的功德,實際這是不二的成就,昙鸾法師說不要“格局”于此,即不要說這是佛的,這不是衆生的。

  

我們在觀察的時候照見本具的功德,即本具心智的作用力。這一點要越來越清晰,那我們學習、觀察十七種莊嚴就會變得踏實、有意義,我們就會好要于觀察它,就會有如數家珍的意樂——原來極樂世界的莊嚴是我們一切衆生本具的功德與利益。如此從娑婆世界的依報中走出來,從對煩惱業習的執著中走出來。

  

在觀察彼國莊嚴的過程中,無意中我們就會走出自己的業力糾纏。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爲我們會把極樂世界就當成是阿彌陀佛的國土,而沒當成自己的本家本國,所以就會感覺這種觀察與我們沒什麼關系,所以很多人不樂意讀《無量壽經》極樂世界的描述。如果是你的家珍,你所擁有的,你就會意樂地去讀。

  

有一次去洛陽,一批老居士跟我說他們背誦《無量壽經》幾千遍了,但煩惱還大呐。主要就是沒有數自己的家珍。那我們現在要知道——讀極樂世界,那裏面都是我們自己家的珍寶,是我們未來必然受用的功德,也是我們現在可以受用的功德。因爲你現在知道它是你的家珍,雖然還沒有觸摸到,但你心靈裏已具有,智慧裏已具有,已經感知的到了。

  

這樣再去讀經典,那你真是有喜悅,有好要,有那種真誠真切的感知了。要不然天天數別人家的珍寶,有什麼味道呢?人家銀行存多少錢跟你自己有什麼關系呢?數來數去,自己也不起作用。不,這是我們本家本國的家珍!

  

如數家珍地讀讀《無量壽經》

  

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福報呢?所以我建議,每個參與學習的人能不能去讀幾卷無量壽經呢?或者我們能不能作爲一個共修功課呢?我們象審視自己的家珍一樣地去讀。一開始我不敢請大家去讀經,怕大家有疑慮,說天天讀來讀去幹什麼呢?現在我說,讀你們家的賬本!讀你們家的倉庫裏都存了些什麼東西!行不行啊?這樣就比較親近了,我感覺可以給大家提一提了。

  

極樂世界讀的多了,就屬于自己了。爲什麼呢?我們心與佛心是沒有距離的。距離是因爲我們貪嗔癡慢疑的執著、煩惱的執著所設的障礙,在讀經過程中,我們就會把它有意無意識地消融掉了。這樣我們提倡提倡,看看哪一天開始,讀多少卷合適,或者把它當成共修功課去做。我們一般都讀《阿彌陀經》,但是《無量壽經》寫得更細致。東林寺昌印的《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給我們寄來了很多,印的很好,如果不讀真是太可惜了!我可不是推銷員啊!

  

以前修秘法的菩薩來看我,有時我們談話會談到晚上兩叁點鍾,他們還是要去做功課。我就問爲什麼?他們說功課必須做。我說爲什麼呢?他們說我有誓願。如果我們理解了爲什麼讀《無量壽經》,那就來的很直接了。以前我就會背《阿彌陀經》,其他什麼經典都不會背,往生咒都背不齊,有時候心裏有不自在的時候,就拿出來一段背一背,哼一哼,心裏就感覺好了,回家了!因爲在外面很累,在哪個外面呢?——煩惱啊,娑婆世界啊,跟人說是說非啊,很累很辛苦的,而念一段家的文字,就感覺回家了,就象是回到臥室休息一樣的,不再扯那些煩惱的東西了。所以我感覺我們用休息的心去讀一讀《無量壽經》,如數家珍地讀一讀《無量壽經》,還真是需要的。

  

大家讀一讀,我再講就感覺到省心了,要不然還有點累,如果大家都讀得很熟了,我說某頁某頁,大家都知道內容了,那就不需要很費心。所以今天就這麼提一下。

  

稱心滿願而照見自心

  

昙鸾法師講,種種事莊嚴無外乎是稱心功德,極樂世界所有的功德,即本自具足的心智所起的作用,昙鸾法師講是“稱心所爲”,都是最合乎我們心的,最踏實、最豐滿、最真實、最愉悅的東西。那我們能不能從極樂世界這個阿彌陀佛國土中找到真正愉悅、休息、莊嚴的東西呢?找到那真正是我們心靈所擁有的,應該成就的依報呢?我感覺我們下去可以讀一讀,不要說要求五千遍,叁千遍就夠了。叁千遍不多吧?要多了,一萬遍!

  

這都是稱心所做,稱誰的心呢?稱一切衆生的心!阿彌陀佛設計的極樂世界的所有功德,其心願作爲,都是滿衆生願,令衆生願滿而照見自心,所謂滿願知自心,即通過極樂世界的照見,使我們了解了自心的充實與具足。

  

我們看到的這個娑婆世界,總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很多人把家裝修的很好,很多人到五星級賓館,現在還有超五星什麼的,都不滿意。因爲人心的渴望不光是華麗尊貴,還要稱心。稱心可不容易。但是極樂世界都是稱心所爲,就是滿你的心願,因爲它會隨著你的所需而表達。我們讀《無量壽經》就會讀到這些言辭的——需要飲食,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宮殿隨身,欲大則大,欲廣則廣……。順心啊,隨你所需而顯示。娑婆世界哪個地方要是能這樣了,那不得了。極樂世界的水,順樹而上,欲高則高,欲低則低。欲沒足則沒足,欲沒膝則沒膝,欲沒腰則沒腰,欲沒頂則沒頂,欲暖則暖,欲冷則冷。現在哪有那樣的水呀,是不是?他們說有,電動的。還不夠稱心,漏電就麻煩了!說有超聲波的,這個那個的……,反正不夠稱心,再搞也不夠稱心。

  

讀一讀《無量壽經》,不讀,你的家珍你不知道,什麼呢?稱心啊,滿意啊!其化沒顯現,皆因心智所需而現。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所以如果我們不讀《無量壽經》,我感覺再講下去,這個觀察、觀察,觀察什麼呢?而我們在讀的時間裏,再結合學習,可能會慢慢地找到一些應該觀察的角度,來泯滅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的不滿。娑婆世界實際是不滿的世界,被稱爲“堪忍”,就是說怎麼忍受呢?所以我們看一看滿意的世界,再看一看不滿意的世界,我想大家的欣厭之說就成立了。

  

早期淨土的弘揚,就從欣厭下手——一個是對堪忍界的厭離心,一個是對極樂世界的向往心,欲往、欲生之心。娑婆世界我們不需用力觀察,睜開眼就是。哪個菩薩說我睜開眼睛就是極樂世界,那就隨喜你了!過去有念佛人就給自己寫這樣的口號,說“睜看眼極樂,閉上眼極樂”,然後就貼在床頭,提醒自己念佛。

  

實際我們一睜開眼睛,若順性觀察了,也都在說法,在說無常無我,都是這樣一個法益的教化。但是我們的染習一來,睜開看眼睛看這個娑婆世界還是堪忍,還是不能忍受,還是令人厭倦。

  

如果我們睜眼閉眼都是極樂世界,那太了不起了,但我感覺睜眼是娑婆世界的人還是多。而讀讀經典,睜開眼睛,極樂世界,閉上眼睛,極樂世界。爲什麼呢?閉上眼睛就浮現出來極樂世界了,哎呀!這麼美!希望大家睜眼閉眼都是極樂世界,提倡大家讀讀經。

  

讀經典的人,是這個時代的芬陀利花,是這個時代最富有的人,是這個時代最正念的人,是這個時代代佛宣化的人。是這個時代勝過一切法師的人!佛在經典上講的特別多,我們這個時代講經不易,直宣爲方便啊。直接宣化最方便!再大的善知識,不如直接讀經者,代佛宣化,了義真實,無有增減。所以我感覺讀讀經,我們睜開眼睛極樂世界,閉上眼睛極樂世界!起碼讀那一刻種是這樣吧。

  

因爲極樂世界是稱心化現,滿衆生心願而令衆生安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依報爲什麼令我們不滿意呢?因爲這是我們貪嗔癡慢疑造就的世界,這個堪忍界是貪嗔癡慢疑的結果!極樂世界是稱心滿願的結果,是順一切衆生心願而令衆生滿足的一個國度,所以往生彼國自得安樂,究竟真實。

  

極樂世界,一切隨衆生心願故而成就!我們這個世界,看看有幾個事隨你的心願?當然學佛了,會逐漸隨順我們的心願,但你若是隨著業習,沒有幾個事能隨著你的心願的。業習越重的人,貪欲心越重的人在這個娑婆世界越苦,越貧瘠,越不滿意!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鎮長,我說哎呀,你…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