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如数家珍

  

“彼种种事,或一宝十宝百千种宝随心称意无不具足。”(昙鸾法师《往生论注》),极乐世界的种种设置,《无量寿经》中的描述是很多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其宝树、宝地、宝池、宝宫殿……,大家下面去读一读吧。

  

种种宝,无外乎是提示我们每一个有情本自具足的心智的作用力。因为我们在现缘中,在这个浊恶的世间,在我们的贪嗔痴慢疑的蒙蔽下,我们自身是透视不到的,阿弥陀佛顺着本自具足的心智去作为,产生了一个效果,然后他把这个效果推给我们,让我们照见自心本自具足,(如下图)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庄严依报,来折射到一切众生的自心,令我们照见自己的本具。

  

  

我们在自己的业报与现行的习惯中,已经没法了解自己的本具了,虽然知道一切众生具有佛性,但是看不到。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种种不足、种种迷失、种种倒见,我们的作为总是亏欠的,但我们通过对佛所成就的庄严的观察,来折射出本具的功德,实际这是不二的成就,昙鸾法师说不要“格局”于此,即不要说这是佛的,这不是众生的。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照见本具的功德,即本具心智的作用力。这一点要越来越清晰,那我们学习、观察十七种庄严就会变得踏实、有意义,我们就会好要于观察它,就会有如数家珍的意乐——原来极乐世界的庄严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与利益。如此从娑婆世界的依报中走出来,从对烦恼业习的执著中走出来。

  

在观察彼国庄严的过程中,无意中我们就会走出自己的业力纠缠。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会把极乐世界就当成是阿弥陀佛的国土,而没当成自己的本家本国,所以就会感觉这种观察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所以很多人不乐意读《无量寿经》极乐世界的描述。如果是你的家珍,你所拥有的,你就会意乐地去读。

  

有一次去洛阳,一批老居士跟我说他们背诵《无量寿经》几千遍了,但烦恼还大呐。主要就是没有数自己的家珍。那我们现在要知道——读极乐世界,那里面都是我们自己家的珍宝,是我们未来必然受用的功德,也是我们现在可以受用的功德。因为你现在知道它是你的家珍,虽然还没有触摸到,但你心灵里已具有,智慧里已具有,已经感知的到了。

  

这样再去读经典,那你真是有喜悦,有好要,有那种真诚真切的感知了。要不然天天数别人家的珍宝,有什么味道呢?人家银行存多少钱跟你自己有什么关系呢?数来数去,自己也不起作用。不,这是我们本家本国的家珍!

  

如数家珍地读读《无量寿经》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福报呢?所以我建议,每个参与学习的人能不能去读几卷无量寿经呢?或者我们能不能作为一个共修功课呢?我们象审视自己的家珍一样地去读。一开始我不敢请大家去读经,怕大家有疑虑,说天天读来读去干什么呢?现在我说,读你们家的账本!读你们家的仓库里都存了些什么东西!行不行啊?这样就比较亲近了,我感觉可以给大家提一提了。

  

极乐世界读的多了,就属于自己了。为什么呢?我们心与佛心是没有距离的。距离是因为我们贪嗔痴慢疑的执著、烦恼的执著所设的障碍,在读经过程中,我们就会把它有意无意识地消融掉了。这样我们提倡提倡,看看哪一天开始,读多少卷合适,或者把它当成共修功课去做。我们一般都读《阿弥陀经》,但是《无量寿经》写得更细致。东林寺昌印的《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给我们寄来了很多,印的很好,如果不读真是太可惜了!我可不是推销员啊!

  

以前修秘法的菩萨来看我,有时我们谈话会谈到晚上两三点钟,他们还是要去做功课。我就问为什么?他们说功课必须做。我说为什么呢?他们说我有誓愿。如果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读《无量寿经》,那就来的很直接了。以前我就会背《阿弥陀经》,其他什么经典都不会背,往生咒都背不齐,有时候心里有不自在的时候,就拿出来一段背一背,哼一哼,心里就感觉好了,回家了!因为在外面很累,在哪个外面呢?——烦恼啊,娑婆世界啊,跟人说是说非啊,很累很辛苦的,而念一段家的文字,就感觉回家了,就象是回到卧室休息一样的,不再扯那些烦恼的东西了。所以我感觉我们用休息的心去读一读《无量寿经》,如数家珍地读一读《无量寿经》,还真是需要的。

  

大家读一读,我再讲就感觉到省心了,要不然还有点累,如果大家都读得很熟了,我说某页某页,大家都知道内容了,那就不需要很费心。所以今天就这么提一下。

  

称心满愿而照见自心

  

昙鸾法师讲,种种事庄严无外乎是称心功德,极乐世界所有的功德,即本自具足的心智所起的作用,昙鸾法师讲是“称心所为”,都是最合乎我们心的,最踏实、最丰满、最真实、最愉悦的东西。那我们能不能从极乐世界这个阿弥陀佛国土中找到真正愉悦、休息、庄严的东西呢?找到那真正是我们心灵所拥有的,应该成就的依报呢?我感觉我们下去可以读一读,不要说要求五千遍,三千遍就够了。三千遍不多吧?要多了,一万遍!

  

这都是称心所做,称谁的心呢?称一切众生的心!阿弥陀佛设计的极乐世界的所有功德,其心愿作为,都是满众生愿,令众生愿满而照见自心,所谓满愿知自心,即通过极乐世界的照见,使我们了解了自心的充实与具足。

  

我们看到的这个娑婆世界,总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人把家装修的很好,很多人到五星级宾馆,现在还有超五星什么的,都不满意。因为人心的渴望不光是华丽尊贵,还要称心。称心可不容易。但是极乐世界都是称心所为,就是满你的心愿,因为它会随着你的所需而表达。我们读《无量寿经》就会读到这些言辞的——需要饮食,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宫殿随身,欲大则大,欲广则广……。顺心啊,随你所需而显示。娑婆世界哪个地方要是能这样了,那不得了。极乐世界的水,顺树而上,欲高则高,欲低则低。欲没足则没足,欲没膝则没膝,欲没腰则没腰,欲没顶则没顶,欲暖则暖,欲冷则冷。现在哪有那样的水呀,是不是?他们说有,电动的。还不够称心,漏电就麻烦了!说有超声波的,这个那个的……,反正不够称心,再搞也不够称心。

  

读一读《无量寿经》,不读,你的家珍你不知道,什么呢?称心啊,满意啊!其化没显现,皆因心智所需而现。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如果我们不读《无量寿经》,我感觉再讲下去,这个观察、观察,观察什么呢?而我们在读的时间里,再结合学习,可能会慢慢地找到一些应该观察的角度,来泯灭我们对这个娑婆世界的不满。娑婆世界实际是不满的世界,被称为“堪忍”,就是说怎么忍受呢?所以我们看一看满意的世界,再看一看不满意的世界,我想大家的欣厌之说就成立了。

  

早期净土的弘扬,就从欣厌下手——一个是对堪忍界的厌离心,一个是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心,欲往、欲生之心。娑婆世界我们不需用力观察,睁开眼就是。哪个菩萨说我睁开眼睛就是极乐世界,那就随喜你了!过去有念佛人就给自己写这样的口号,说“睁看眼极乐,闭上眼极乐”,然后就贴在床头,提醒自己念佛。

  

实际我们一睁开眼睛,若顺性观察了,也都在说法,在说无常无我,都是这样一个法益的教化。但是我们的染习一来,睁开看眼睛看这个娑婆世界还是堪忍,还是不能忍受,还是令人厌倦。

  

如果我们睁眼闭眼都是极乐世界,那太了不起了,但我感觉睁眼是娑婆世界的人还是多。而读读经典,睁开眼睛,极乐世界,闭上眼睛,极乐世界。为什么呢?闭上眼睛就浮现出来极乐世界了,哎呀!这么美!希望大家睁眼闭眼都是极乐世界,提倡大家读读经。

  

读经典的人,是这个时代的芬陀利花,是这个时代最富有的人,是这个时代最正念的人,是这个时代代佛宣化的人。是这个时代胜过一切法师的人!佛在经典上讲的特别多,我们这个时代讲经不易,直宣为方便啊。直接宣化最方便!再大的善知识,不如直接读经者,代佛宣化,了义真实,无有增减。所以我感觉读读经,我们睁开眼睛极乐世界,闭上眼睛极乐世界!起码读那一刻种是这样吧。

  

因为极乐世界是称心化现,满众生心愿而令众生安乐!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依报为什么令我们不满意呢?因为这是我们贪嗔痴慢疑造就的世界,这个堪忍界是贪嗔痴慢疑的结果!极乐世界是称心满愿的结果,是顺一切众生心愿而令众生满足的一个国度,所以往生彼国自得安乐,究竟真实。

  

极乐世界,一切随众生心愿故而成就!我们这个世界,看看有几个事随你的心愿?当然学佛了,会逐渐随顺我们的心愿,但你若是随着业习,没有几个事能随着你的心愿的。业习越重的人,贪欲心越重的人在这个娑婆世界越苦,越贫瘠,越不满意!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镇长,我说哎呀,你…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