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官夠大的,管了這麼多人。結果他這一張嘴就是不滿意。我說管我自己一個人就這麼滿意,你管這麼多人還不滿意。他認爲跟他一起當官的,人家都當上很大的官了,他的官還太小。我說出家多好,出家人管住自己就都高興的不得了,要管兩個人就滿足的沒辦法了,對不對?所以說出家好啊!學佛真好!後來我勸他我說你學學佛吧。這菩薩還真學佛了,可能最後還真滿意了吧!

  

極樂世界是稱我們的心而顯現的世界,所以“種種事功德成就”是對我們而講的,阿彌陀佛並不需要這些了。種種事的功德成就,是針對衆生的種種需求,是滿足衆生之所願所需的。所以爲什麼還是希望大家多讀讀經呢?昨天我拿起這個彙集本(東林寺倡印的《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的時候,感覺這個本子太好了,現在人多大的福報!過去誰能擁有這樣的書?那是什麼樣的級別、什麼樣的身份才能有啊?過去到我們放光寺來閱藏,那得經過多少關卡,從藏經樓裏拿出來一本藏經多難啊!現在連登記都不需要登記,看看這書印的也好,紙張也好,內容更好。希望大家真是能讀一讀。我相信如果我現在給大家讀了,大家下去就不讀了。

  

這個“種種事功德成就”,是爲了滿足十方一切衆生的種種貪欲。有個菩薩跟我說,師父,我這串念珠多少錢你知道嗎?我說最多千兒八百。他說不,好幾萬呐。哎呀!我說極樂世界拾塊石頭都比這貴。因爲什麼呢?它是稱心而來的,它是調柔的,是真實不虛的,是能滿足衆生的需要的。你再貴的一個東西也滿足不了你的需要,你知道嗎?我遇到一個菩薩帶一個項鏈大概值一百八十多萬,她跟我說,師父你看漂亮不漂亮?我說不值錢,也不是不值錢,是沒有滿意。她如果滿意就不問人了對不對?你帶著它又不滿意幹啥呢?累的要命,對不對?

  

所以我們學佛人是處處滿意快樂呀,觀察極樂世界也是讓我們滿意快樂!實際是令貪欲滿意了,它就休息了,休息了自性就顯現出來了,就平靜了,就清淨了,就安樂了。阿彌陀佛用這樣極大的善巧,所以有人就稱阿彌陀佛是“大貪功德成就者”,怎麼大呢?一切衆生都滿足你!有的人說我還有欲望不滿足,佛說“除修短自在者”,就是說沒問題,有的人愛財愛車什麼的,阿彌陀佛不直接承諾你,他說你先來,你不來不行,不來滿足不了。

  

所以我們現在的主題——先往生,先把心安于此,你世俗的貪欲後面再慢慢來。要不然你在這個娑婆世界越貪欲越貧窮,越累越苦,這是個事實你知道嗎?如果沒有這個事實,我們也沒有必要去“南無阿彌陀佛”了對不對?在這個娑婆世界越執著、越貪,人就越沈重、越迷失、越痛苦。極樂世界能滿足你的一切愛樂向往,爲什麼不去呢?“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啊,不斷地這樣來提示我們,幹什麼呢?先完成往生的主題,再完成你世俗之所願,所以說“除修短自在”。什麼叫“短自在”,就是你的妄想啊。

  

菩薩們!阿彌陀佛就怕我們這樣的人說,哎呀!我還有這麼多私欲不能滿足,我不能往生。所以他又專門說“除修短自在”,來滿足我們,不違安養,回入娑婆世界,回入其他世界,得種種娛樂,種種遊戲方便,來消除我們那種貧瘠的貪欲的心。我們大部分的貪欲是因爲貧瘠,不是因爲其他的,你如果是滿意的話,還貪欲什麼呢?所以這個“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皆爲滿足衆生。所以具足妙莊嚴,備諸珍寶性。備諸什麼呢?——一切衆生之所需啊!你的所需就爲寶。什麼是“寶”呢?世俗有珍寶,法有法寶,貪愛者也有認爲異性爲寶。轉輪王出世隨身七寶——將軍寶、摩尼寶、兵寶、女寶等等。這個“寶”是什麼呢?你珍愛、所需要的。因爲你需要,得到了你認爲就是珍寶。

  

所以,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來滿足衆生的種種的貪欲執著,使我們的心智得到圓滿,或者說本質的圓滿得以成熟地表現。人心本來是圓滿的,但是往往我們不用這個圓滿心,而會用虧欠的心,這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一種執著與迷失。

  

我們擁有圓滿的心,爲什麼還用虧欠呢?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滿足不了,所以養成習慣了,然後大家就相互掠奪,相互侵占,相互逼迫,然後造成更苦,更加虧欠的一個世界,所以造成了減劫,造成了人壽越來越短,造成了人的道德水准變異的越來越快,造成了人越來越沒有過去厚道了。

  

我們都讀過君子國的故事,君子國的人在以物換物貿易之時,都認爲要把東西多給別人一點才好,自己拿需要的那一點點就行了,所以他們貿易時帶很多東西去送給對方,然後拿回來自己需要的那一點點東西,很滿意。後來的貿易變味兒了,開始有平等貿易了,要大概等值的。現在是不平等貿易,拿最少的錢買最多的東西。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君子國的時代了,也不是平等貿易的時代了,因爲什麼呢?減劫來了,減劫已經來了很長時間了,所以越往後面就越厲害啊!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娑婆世界就是人相互的不滿意,給予的不滿意,得到的不滿意,總認爲自己付出的多,所以造成堪忍界的相互侵害,我們在此想滿意,十分困難!所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呼喚著每一個想運用圓滿心智的衆生,去印契自己的心智、成熟抉擇自己的心智,而不在虧欠的世界、虧欠的心理作爲中去流轉。

  

娑婆世界一定是個虧欠與流轉的世界。所以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的厭離心不夠,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貪欲的墮落、虧欠心的墮落不認知。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就知道這個貪欲與虧欠的心理是傷害的,是不尊重的,是不自尊的心,是一種自我殘害。但是我們已經生活習慣了,把這種傷害、這種不自尊當成一種事實了,認爲自己就需要這需要那,需要很多很多,結果給了很多很多也不滿意。人的貪欲心沒有止境啊!越貪越窮,越窮越貪,就這樣惡性循環!菩薩呀,娑婆世界是沒法滿足我們的。

  

你說我在娑婆世界做一個閑人,做一個清涼人,就用一個具足心在這兒做人行不行?你真能這樣做人,我們介紹全世界的人來給你磕頭,真要有這樣一個人,我們就把他塑到這兒!(師父指著觀世音菩薩和各位羅漢的塑像)這都是過去少欲知足的人嘛!娑婆世界不容易啊,真要坐在那兒,也不容易。少欲知足好說,讓你靜靜地坐兩天,叁天,五天以後就耐不住了,誰想這麼做,我們做一個關房讓他坐一坐。舉舉手,(有出家師父舉手)真是好,真是好,我們這兒有願意閉關的太好了。

  

少欲知足在我們這個空間,不是做不到,只是有這樣良好的習慣與福報的人比較少,不能說沒有。因爲我們這是一個雜居的世界,有很多不退轉的菩薩在應世,以種種身份,種種善巧,種種教法,鼓勵這個世間,令我們好于梵行、守護自己的應守護之戒律、做自己應作之作爲。

  

所以,這個“莊嚴種種事功德莊嚴成就”,我們要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認識——極樂世界的確是稱我們一切凡夫衆生的心願所設致的。黃金爲地也好,七寶池八功德水也好……裏面的福德,我們回去自己“算賬”去,那真是家珍呐,你自己靜下心來,去讀吧,那都是你自家的家珍。我們這個學習,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細細地在種種事相中觀察娑婆世界,觀察自心對娑婆世界種種事相的認知。

  

當然你說我們順性來觀察,那不離娑婆你能了知一切現業亦是家珍,不用離現業事事也是家珍,爲什麼呢?事事令你覺悟。這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觀察彼國極樂世界,並不是說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真正裂開的東西,但是第一個過程我們必須把它裂開。裂開了,你再來覺悟這個世間,是不影響,不埋沒你的。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來覺悟,來認知,是不受減損影響的,只能受到更好的提攜,更好的加持,更好的認知。

  

所以我們平時可以不離我們的現業,在種種事相上看自己是覺還是迷。若是覺悟者,事事皆是莊嚴功德成就,不離此娑婆世界就可以覺悟,那你不可思議。我們有時侯可能會半真半假的,就是一半覺悟一半迷,或者說大部分覺悟小部分迷,或者說大部分迷小部分覺悟,也可能一天中有一念覺悟,其他都是迷,也可能一天中有一念是迷,結果迷了一天!對不對?有時候我們一個煩惱就會堅持一天,兩天,叁天,四天,五天,對不對?記仇會記一輩子對吧?

  

所以我們從事事中看看是覺是迷,這真是我們應該思維觀察的,這才是我們的珍寶。因爲什麼呢?事事覺悟事事皆珍寶,不離現業中我們真正進入了阿彌陀佛的莊嚴回施。實際阿彌陀佛並不是想讓我們逃離一個地方,他是用一個呼喚喚醒我們的覺悟,不離于任何一個世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不用離開這個世界,但是你第一步,不離開這個世界,你陷入這個世界,你就覺悟不了。所以離開此世界是爲殊勝方便!離開此世界,我們就會滿意。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是客居,是夢幻,我們就會滿意,我們在這個世界就不會沈淪,不會迷失。如果沒有這個對比與離開的願望,我們就會沈淪于此,就會把這個娑婆世界當成自己的家,或者說把它當成事實了。所以過去善知識提出了一切衆生空幻無有實,所以說你在裏面想要得到利益是永遠沒有機會的!這樣給我們第一步——希望我們跨越出去,在這個叁界的沈淪與貪欲中跨越出去,我們有智慧,有能力,有威德了,回身再看這個娑婆世界——如幻不實,自行解脫!

  

過去的善知識怎麼講這個次序的呢?

  

第一步,厭離心。先要有厭離心。

  

第二步,出離心。

  

第叁步,菩提心。我們才能談發心。

  

第四步,擇法。

  

第五步,行證。

  

第六步,證果。

  

次序是個什麼呢?是給你一個指導,你看你到那個一次序了。所以過去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證道、息用道,幹什麼呢?講個秩序。對我們一個普通的修行者來說,以隨順阿彌陀佛的功德回觀這些秩序是很有意義的,你可以判斷你自己現在是在哪個狀態,是在厭離的狀態呢?還是在出離的狀態呢?還是在發心的狀態呢?還是在擇法的狀態呢?實際這都是掰開說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狀態,或者說自己比較強烈的一個現下、現在的一個業習現象。當然你可以去審觀自己,說“我不要這些東西,我只是念佛人”,這時候你不容易判斷自己行爲的深淺,不容易判斷自己的准確性。

  

你可以把這個次序放在那兒,你念佛,你就會知道自己不同的狀態——我這個念佛是厭離心,我厭離這個娑婆世界了,這個娑婆世界沒法受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或者,我是用平等心來念佛了,也不喜也不厭了,就希望甯靜下來。哦不行啊,要慈悲世間呐,把佛法廣傳于世,要利人呐,開始發菩提心了,要有大行,要有大願,要有大悲呐。然後決定了,我就這樣實踐了,念佛是爲了利人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有的人呢,真正開始這樣不斷地實踐、不斷地實踐,一直到證果。——這樣你可以判定自己的一個狀態,你很清晰,比如,哦,我現在就在這個厭離階段,以前不知道厭離這個娑婆世界,對娑婆世界的貪嗔癡慢疑,對自己的惡習作業還有貪的東西,還認爲這是“我”的,我生厭離了,對自己的依正二報生厭離了。所以,先厭離自己的依正,你厭離過嗎?一般我們厭離環境可以,厭離依報可以,但是厭離正報的很少,即對自己産生厭離的很少。厭離是厭離自己的所有作爲,重新擇取,那你就會出離,出離什麼呢?實際出離的是自我,出離的是自我對依正二報的執著,對自己的環境的執著,對我、我知、我見的執著,那後面就有發心了。爲什麼呢

  你一旦出離了自我,幹什麼呢,下邊就是利世利人了。

  

(歲次辛卯五月初七 2011年6月8)

  

《安居第二十二日(二):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