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一日(一):佛教世俗化的兩種表現

  

安居第二十一日(一):佛教世俗化的兩種表現

  

昨天我們對“性功德”做了比較人性化的提示,希望大家對佛性、習性、秉性有一個認知。這個“認知”實際都是一個假設的方便。沒有這些方便,往往我們就會有模糊的概念或意識。平時人生活在很多困惑中,大部分的困惑就是來自于我們對一個事情的剖析力不夠,分析不清楚,做事、思維就會受一些局限,往往會造成猶豫不決的習慣。

  

因爲阿彌陀佛的教誨是從平等心智中來審觀世界,是不脫離我們的現實社會的。有些人把佛法世俗化了——把佛教與現實或者分開了,或者混淆了。分開,是不允許的;混淆,同樣是不允許的。

  

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如果把佛法與世俗分開,我們學到的東西就沒法在現實中運用,結果佛法就是佛法,世俗就是世俗。這種分開的危害很大,這是世俗化的一種特定作爲。

  

比如淨土教法,很多人說那就是死了以後的事情,在世的時候只能爲臨終、爲來生來世做一些准備。這是一種強製的分開,等于說我們脫離了當下與現實的作爲,我們對佛法的證實、體驗都變成一種虛無缥缈的未來期盼,這給很多人帶來迷失、迷信。

  

許多人學淨土學不下去,最主要是迷失在“未來”這個說法上。你未來是什麼樣?現下都搞不明白,未來怎麼能有個體驗呢?這種世俗化的引導也是十分厲害的。因爲我們都知道,中國這一百多年以來,宗教在人們的認識中已經變得是舊思想、封建殘余了,佛法在現實中的運用就受到了製約,佛陀也好,教法也好,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很遙遠。有的人把這種“遙遠”當成一種恭敬了,或者說以爲這樣才能高尚佛法,高推佛法,使它脫離了現實。這種高推,使人可望而不可及,使佛法在現實中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變得十分模糊。

  

所以,我們學習,首先要認識到佛法就在我們每一個舉心動念中起著作用若依著佛陀的正見教誨、法則,于現實、當下就會起作用的。這是沒辦法去把它分開的。所以,離開世間法去尋找佛法,或者說離開佛法在世間的作用,再尋找佛法的作用,這是沒有意義的。

  

再一個就是混淆。今天一個出家師父跟我談到,有法師現在不提倡佛經了,說佛經沒有啥,實際世間的一切東西都是佛法,然後就去講《古蘭經》、《聖經》,說這裏面都是佛法。這樣使許多人開始産生宗教混淆,這種混淆又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麻煩——什麼都是佛教,那就不用學佛教了,佛的經教、戒律、作爲、法則,什麼都不用學了,爲什麼呢?世俗就是佛教。這樣也把佛法世俗化了,或者說混淆化了。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們稍微一不注意,就會跑到這兩邊,因爲這兩種角度談的都是表面現象,而沒有談我們心地的作爲,或者說不是解決我們現行煩惱、現行迷失的佛法智慧與慈悲的開示和引導。所以我們一旦離開了對治、了解、超越現行煩惱,一旦丟失了這個最恰當的機,就開始走到這兩邊去了,一會兒把它分開,高不可攀,一會兒混淆在世俗中,什麼都是佛法了。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大的問題,即現行的煩惱不能解決,又增加了新的困惑。

  

佛法讓我們越來越輕松,不管是大悲輕安、至靜輕安、寂滅輕安,莫不是解放我們的現行負擔的!沒有一個使我們更加沈重,或者變得有更多的知識。沒有必要的。它只是使我們越來越輕快,解決我們身心世界的一些沈澱迷失執著事相,使我們現行中的這些負重有一個解脫的方便。

  

比如南傳之梵行,就是來解脫世俗之塵勞、多欲之煩惱,令衆生在清淨梵行中得到輕安與喜悅,在寂滅海中得以安樂。不是斷滅。最主要就是處理我們無意識的業力沈澱(積累),這點我們十分要注意的,積累是不得了的東西,人的知見的積累則更是堅固。

  

迷失就是我們的見思惑。

  

執著是我們對種種作爲自以爲是,自贊謗他是這個時代的主題,這個時代對任何人的思想、作爲不要去評價,因爲已經分不出來什麼是非了,再分的多,就更煩惱,幹脆先放一放,念念佛,再來看這些世間的作爲,除了鬥诤之外沒有太多的東西。

  

事相就是固有化,或說實際化,離開了如夢如幻,對事情當真當假,把自己固定在某個事相下,所以結果就是負重、煩惱(因爲人不堪負重就開始煩惱)。實際上,邪見的煩惱是最大的,身體上累了很好休息過來,但知見上若是迷失、堅固,很不好休息過來,因爲它不轉換過來就很痛苦,心靈深處總有一種痛苦與掙紮。

  

佛法直接在我們現前的這些表現中來處理問題,而不是增加學問,累積東西。我們心中一旦有個固有的東西,基本上任何外在的東西再來增加、表現,它馬上就會就會産生一個對抗,一個新的負重,一個新的事相、執著,或者新的自是非他的東西,這些惑亂的東西就會相互地傷害。

  

所以,昨天提到性功德,希望大家對現實生活中佛法的作用——解除我們的負重,消化我們的迷失,使我們清晰起來,破除我們對事相的執著,破除我們對是非人我的這種鬥诤心理的躁動不安,使我們的積累與沈澱變得輕松起來,或者說在清淨平等覺中能得到如實的安心與安住。這樣我們來學佛,我們就逐步地走向一個輕快的人生。

  

(歲次辛卯五月初六 2011年6月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