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十一日(二):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觀察彼國十七種依報莊嚴,直接在影響我們的心行作爲,因爲所緣境界力是不可思議的(即所謂的所依力,當然這裏面有佛陀、及我們自身的願力),它會直接喚醒我們心靈中沈睡的,或者說被業習蒙蔽的本具善巧,通過依報的莊嚴展示出來。
一切佛陀親證有兩種功德——自受用與他受用。
自受用是其自身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擁有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等不可思議的善巧,當然還有其內誓善巧。
依報,實際也是他受用(利他善巧)的展示,所謂“莊嚴彼界,攝化衆生”,以這樣一個稀有、獨特、妙超十方佛國的嚴淨國土,來引導十方衆生回歸于此,來影響一切有緣衆生令其從現行因緣中走出,即走出自己固有的一些業力圈子,或業力的自我局限,即我們現在受報的身心世界。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昙鸾法師這樣提示:“此雲何不思議。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響也。得生彼無嗔忍之殊。人天色相平等妙絕。蓋淨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爲心行之事。焉可思議?”
對于十七種國土莊嚴,昙鸾法師每個都以“不可思議”開頭來提醒我們。我們已經思維、思議慣了,什麼問題一定要通過自己的思維,但是有的時候我們的思議是不起作用的。比如大家都沒有去過巴黎,在沒有任何材料的情況下,我們的想象、思維是沒有意義的。極樂世界亦複如是,阿彌陀佛國土的十七種莊嚴,如果沒有佛陀的提示,對我們凡夫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這並不是讓我們迷信,或來迷惑我們,一切善知識都不會來迷惑衆生,其唯一的希望、唯一的作爲就是令我們有情能真正生起圓滿清淨如實的安住,遠離貪欲的躁動與迷失。
“忍辱得端正。我心影響也”。大家的心因受到淨光明滿足的影響,得以堪忍于世間,因其是朗照的,沒有回饋的。基本上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每一個作爲都要求一個回報,包括語言表達、意識表達、勞動工作、人事關系……,都要有一個結果。其結果有的是盡人意,有的是不盡人意。而在極樂世界,我們的心念依著“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那我們對這個世界不能忍的東西也就會消失,因爲不求回饋了,象光明一樣圓滿地普照著十方,在這個圓成的光明中,我們的一切求回饋的心得到了消融,或者說受到了影響。
我們在觀察彼國“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個依報、這個莊嚴形象功德成就的意識過程中,身心受到了影響——不再求世間種種差別變異的或逆或順,或滿意或不滿意的回饋,用自心圓滿來飽滿地、充盈地感知著世間。
實際這是贊自性功德。“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本身就在贊佛性之圓明。而所有依報莊嚴都沒有離開對佛性作用的贊美,以影響我們現前造作取舍的心理。
我們這個心現前是有造作的,是有對待的,是有我滿意、我不滿意,順著我、不順著我的。我到許多地方與一些法師、居士交流,大部分人在不太知道佛法的教育以解決我們的現行煩惱的時候,特別希望別人說一些迎合的話。迎合了,就說這個法師講得好!他迎合了你的心念,不過使你所知的慢心得到了滿足,但沒有解決你的問題——即沒有在平等安住、清淨安住上得到認證與休息!沒有受到這樣的影響,所以相互的吹捧很多,但回到家裏還是各生煩惱,因爲他沒辦法解決自己心靈的虧欠。這是一定要注意的!作爲一個學佛者,一定要在我們現有的煩惱、習氣、業報上敢去面對,它不屬于你,但是如果你認爲它就是你,誰要迎合了你這個習氣,你就認爲這是個好人或好的講法者,那這條路一定會走到“我執”的漆黑中。
所以,“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個形象功德成就,是來贊美佛性的作用,使我們隨順阿彌陀佛的這個依報莊嚴,來影響我們現前的執著、分別的見思二惑養成的習慣心念,讓我們的心也隨著“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一樣地普照世間而不求回饋。太陽照耀閻浮提時,它不管是高山、大海、還是平原,是淨地還是濁地,是白種人、黑種人還是黃種人生存的地方,它都一如地放著光明、帶著溫暖、釋放著活力,表達著它的平等性的給予、圓滿的給予,不做任何的擇取。太陽不會這樣說:“這個人在禮拜我,對我滿意,我就多照照他。”“這塊地方的人對我不滿意,有汙穢,我遮一點光不照他們。”可能雲彩會遮一遮,就如人性會遮一遮,而太陽一直是那樣圓明地朗照著世間,讓一切生命平等地接受它,它也在平等地接受著這一切世間,雖在空中運行變化,但它的心智作爲不變。所以日月輪表達著一種性德之真實、滿足之形象。
以此依報來影響我們的心理,也就是所依境、境界力會給我們帶來影響。只要關注它,我們以前不滿足的心理、求回饋的心理就會得到滿足、休息。尤其是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敏感,誰是好人,誰順著我了,誰是壞人,誰違背我了,違背我的一定是壞人,隨順我的一定是好人,違背我的知見了一定不如法,順著我的知見了一定如法,這樣學佛就背道而馳了,因爲這不過是用一種迎合自己的執著的渴望,這樣經常會有喜有憂,而沒有得“滿足”之安住。
所以,在觀彼世界形象莊嚴“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之時,來導引我們的心理依止,使我們走出自己的心理困惑。我們有無量的困惑,你有很多想法的時候,拿強光手電筒照照你的眼睛,或者看看太陽,很多想法都會忘掉了,什麼執著都變成光明了。我們的執著爲什麼會在生命中、意識中起那麼大的作用呢?而爲什麼光明對它的取代性這麼強呢?因爲光明可以奪我們那種執著的黑暗的掙紮,直接可以代替它,或喚醒它。現代人太容易煩惱了,因爲分別執著太多了,所以很多修法中有性光隨順得見的方便,尤其是禮拜,一旦隨順性光,即無造作之時,我們所有的執著變得沒有意義了,所有的煩惱變得沒有意義了,所有你認爲的是非善惡都變得沒有意義了。
對我們修行人來說,阿彌陀佛的“淨光明滿足”這樣一個形象功德成就,提示了我們的心怎麼能得到這樣一個“忍”,使我們端正起來——即不求回饋,不去看別人的臉色,不去聽別人說什麼,而是端正自己的身心,令自己的心如鏡日月輪一樣。這樣去審思,那麼考究回饋就變得沒有意義了,所以只管付出,不求回饋。這種付出是一種滿意的付出,因爲你的自受用是滿意的,所以“淨光明滿足”是自受用。“如鏡日月輪”是有利他方便,令衆生照見自心之迷茫,就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照照鏡子來整理衣著一樣。
“淨光明滿足”是阿彌陀佛形象莊嚴的自受用,也是其國土延續出來的功德。“如鏡日月輪”是令一切有緣有情有一個善巧。我們在穿衣鏡前可以照見自己種種穿戴的不整不足之處,然後調整自己。而如果在“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樣一個意識觀察下,你再看自己思想上的任何一個躁動,那就是一個黑斑,一個汙點,你要把它擦掉。
所以昙鸾法師講“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響也”,心受到什麼影響呢?——“得生彼無嗔忍之殊”。這個極樂世界沒有嗔忍的東西,光明朗照故,圓明無礙無對故。“人天色相平等妙絕。蓋淨光之力也。”
我們學佛一定要在自他受用上有認知,而不要去堅守你的是非知見。有人說現在人都很自大,各種講法都很熾盛,這都不需要去評價,而要解決我們現行自身在法義上的利益有沒有?煩惱是不是薄少了?習氣是不是淡化了?人是不是輕松了?是不是條理了?是不是感覺自己在學佛中得到了喜悅?過去的迷失與執著越來越淡?那種剛強固執的傷害越來越少了?越來越會真正地忏悔調整自己的身心世界了?越來越會不自害不害人了?這樣肯定學佛是有意義的。
昙鸾法師說:“彼光非心行而爲心行之事。焉可思議?”就是說極樂世界“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你沒有觀察它的時候,它與你的心和行爲沒有關系,但你在對應觀察它的時候,它就會影響你的心行。我們可以這樣去觀察、實踐,比如心中有很多想法,你就念一念“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把你所有的想法先放一放,隨文入觀,那它就成爲你的心行了——代替了你過去的思維、煩惱,使我們的思想在阿彌陀佛的依報中得到了一次“非心行而爲心行之事”的感知,即“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樣一種體驗。
慢慢地我們學會隨文入觀,依境界力來改變自己的現緣,來認知自己現前的心理狀態,那我們就知道,原來境界和心理原來是不矛盾的、不對立的。心理也可以受環境的影響,環境也可以受心理的影響。若你善于擇取、善于休息、善于運用了,那觀察彼阿彌陀佛國土的依報都是有益于我們身心世界的。這樣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就會有一個意樂與向往。心和境相互影響,因爲我們還沒有純熟,可能我們以心轉境的機會少一些,若這時觀察這個娑婆世界,而娑婆世界的違緣熾盛、惡業熾盛,所以往往就會造成共業、他業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煩惱與惑亂。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觀察阿彌陀佛國土的莊嚴依報,對我們來說無疑是公正的,是有益的,這樣的意樂觀察,對現…
《安居第二十一日(二):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