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二十一日(二):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P2

  ..續本文上一頁行煩惱衆生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們趣向于佛法的利益!

  

所以說“智慧觀察,正念觀彼”,觀彼國的依報者,本來就是個智慧的選擇,如果我們觀察極樂世界純熟了,我們再用性德來觀察這個娑婆世界,也就沒問題了。因爲極樂世界是順性設立的,它的依報莊嚴也是順性設立的,所以我們在觀察其種種作爲形象的過程中,都突出地引導我們、顯示了我們本具的佛性、佛性的妙用、佛性的真實狀態。所以是以相破相的方便,或者說以相導引我們回歸自性的安住。

  

娑婆世界的我們很容易迷失在愛憎取舍之中,但我們在對極樂世界的觀察中就比較公正,爲什麼呢?我們對極樂世界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是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去觀察的,而不是妄想所成。生活在娑婆世界,我們已經習慣于妄想業力了,所以觀察極樂世界的這個過程能使我們走出現行煩惱、顛倒妄想與執著的習慣。

  

所謂妙觀察,天臺宗一說“妙”字,後面就會跟著一個“有”字。說“妙觀察”,實際是讓你要“有觀察”的。說“妙觀察智”,你看看你有沒有觀察?有沒有智慧觀察的能力?有沒有培養不染著的觀察能力?妙觀察智之“智”,是無染無著無依,用無染無著無依的心念去觀察這個世間,這是正念觀察、智慧觀察。你有沒有你有沒有這樣做過觀察呢?這對我們真是一個啓示。你有沒有訓練過自己運用這樣的觀察方法或觀察作爲呢?

  

說“妙”,妙就妙在它産生了“有”的作用,但此作用是無染無著的,這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我們一觀察就會把人定在某個角度,比如在人與人之間的很多固執知見和鬧矛盾中,就會把這個人怎麼樣、那個人怎麼樣、這個人說過什麼話、那個人做過什麼事去特定化,我們都有很深厚的這樣一個習氣,因爲我們已經把“有觀察”的智扔掉了,變成一個執著的習慣,而不是真正運用無染無著觀察世間的能力。

  

人一旦有觀察能力,做事情、說話都很會恰當,時間、地點選擇都會很精准,如《谏人五德》和《執事五德》中說的知法因緣、知時節因緣,這就是觀察而來的,什麼時候表達准確?什麼時候表達能給對方帶來利益?什麼時候表達對方能接受?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比較功利的時代,教育、社會效應、大環境中基本上都是唯利是圖的引導,爲名的教育,爲利的教育,怎麼樣急于得到利?急于得到功?怎樣少付出多得到?而不是令人心安,令人有智慧,令人沈穩、健康。急于功利會讓我們觀察的空間受到障礙,只是有利益就上沒利益就算,運用無染無著的機會就沒有了。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最需要妙觀察智的,但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因急于功利而容易丟失觀察的機會,應該觀察的不觀察,應該正念的不正念。

  

關于這一點希望大家對我們的時代空間有一個正面的認知,這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或在這個時代的缺憾中把妙觀察智運用出來因爲在大家都不去觀察的時候,你作一個觀察人,即使冷靜一分鍾,也會令這群人得到極大的利益。【舉例:地震中,一個人一念冷靜,選擇出口,帶著大家次序而出,而其他很多人因急于逃跑堵住門口,沒有觀察,很多被擠壓踩踏死傷。有這一點點的觀察,就會帶來不可思議的效果,保住很多人的生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講,若于大海中遇到羅刹暴風等,應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如果我們讀過這個經典,有這個觀察能力,當真正遇到大的災難時,你就會冷靜地觀察一刻,知道這個時候應該呼喚觀世音,你引導自己、引導大家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這一群人就會免于災難。但若這一群人全部都慌了,也可能海水就把他吞噬掉了。有時候我們會忽略這個作用,沒有培養過這個觀察能力,那大家只能是遇到災難就混亂。所以佛教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方便,尤其在這個時代,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戰爭橫難不斷,我們若不善于觀察,對我們自己的色身、對他人的色身、對我們的修行都有極大的危害。爲什麼呢?現代人急于功利,搶時間、搶功利,有的人包括學習佛法也會急于功利,結果造成很多傷害。

  

說“有觀察智”,能比較直接地提醒我們自己你有沒有無染無著地觀察過這個世間?觀察過某個事情?“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就是觀察的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是莊嚴的。我們在比較平和如實的觀察下,你就會感覺到光的作用。但在我們急急忙忙、固執的、愛憎的、染著的心理狀態下,一切光就會湮沒,就會變得漆黑,因爲你失去了觀察能力,因爲你有得失愛憎,你的所知會蒙蔽你的心源,使心光透視不出來。若是有無染無著的觀察善巧,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稀有的征兆,不是追求,但它會頻繁出現,因爲你的心光會折射出來,因爲你在平靜甯靜下心會松開來,你的心智會得到一種甯靜的滿足、平滿的滿足。我們可以提示自己有沒有過智慧無染的觀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來展示我們自心之相應,啓發我們自心之莊嚴,使阿彌陀佛的依報莊嚴來成熟、照見我們的本具功德。這對我們娑婆世界來說,無疑是佛陀賜給我們一個受用,給我們帶來覺悟的喚醒。所以,學習一定是爲了喚醒我們本具心的作用。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但它被我們無始以來的業習習慣蒙蔽了,被我們的見思惑搞疲勞了,被我們的取舍愛憎麻醉了,它已經昏睡了,總不起作用。阿彌陀佛順性功德的成就,能將其喚醒——依彼依正二報,認知自心作用,這樣來觀察其莊嚴,對我們就是一個直接的加持。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彼光非心行而爲心行之事(昙鸾法師《往生論注》)。此“心行”,就是境界,阿彌陀佛依報的境界對我們心行的影響與召喚、印契,這就是通過“觀察力”這個媒介觀察彼國的莊嚴,來喚醒我們本具心行的相應,這是我們觀察彼國的一個主要意樂、願望,或結果。在我們“有觀察”的過程中,會産生心行力的妙用,這樣一個無情世界給我們有情的直接影響與召喚、印契是不可思議的。

  

(歲次辛卯五月初六 2011年6月7)

  

《安居第二十一日(二):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