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四日(二):何爲“不念自他共業”?
不被自他共業所牽製
每個有情潛意識的記憶是很多的。如果在增劫看人生,那就燦爛了,你越看好,越分析越好,家庭越來越和睦,人越來越善。而現在人呢?家庭、個人、團體,都越來越糟糕,爲什麼呢?減劫中就是這樣的,並不是說你想不想這樣!很多人于家庭、單位、人際關系的確很努力去做了,但還是不好,他不知道爲什麼。減劫就象一個大滑坡,你再怎麼作爲,但整體在往下滑,而增劫中,你就是不做什麼,整體都越來越好。很少人去關心這個,但你不關心、要和這個劫數對抗,那你是什麼人啊?我們不了解這個,有的人會自責的,不需要自責啊;有的人會自負,認爲自己是減劫中的增劫人,越來越好,但這樣的人太少太少了,基本上都是慢慢都不行了,共業使然,共業的力量。
爲什麼我們說不念自業、他業、共業呢?不念,並不說讓我們不知道。而是讓其不在我們的生命意識中起主導性的作用了,不再動搖我們修行的心念了,不再動搖我們生活的主題了,這就夠了。你知道自己的業習、他人的業習、共有的業習是如幻的、不實的,它必然是生滅法,必然是令人沈淪墮落的東西,它不是順性的。這樣你就可以整體地審觀了,你有了整體審觀的力量,就有整體解決的力量了。
我們說不念自他共業,實際還是要大家了解自他共業,要了解它的狀態,我們才能真正地不念它——即不被它動搖我們的心念,牽製我們的生命主題、改變我們的主題!這樣你就有一個主題的抉擇,生活的主題不能變,這個抉擇很重要。
在現行中漸次改習慣
習慣慢慢地改,但認識它是一次性的!所以不念自他共業,不過是一次性的認知,知道它是無常的、無我的,它是使人墮落、迷失的一種業力罷了,有了這樣一個整體的意識,我們再來憶佛念佛,那我們的動力、作爲就清晰了。
所以,這個抉擇是可以于當下抉擇的,但改變習氣煩惱就要漸次解決了,你不漸次也得漸次,因爲你做不到。所以佛在《楞嚴經》中說“悟則頓悟”,就是說我們當下一定要抉擇它,要知道自他共業無常無我,令衆生沈淪與墮落,包括減劫我們要隨順,六道輪回是沒有出期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主題抉擇了,然後我們在所謂的現行中,就可以拿出大的空間漸次地一個一個解決,你能突破它對你的障礙,一個一個的。因爲你已經了解它了、認知它了,你再來一個一個地處理,你就有充分的空間與時間。以前我們是積壓的問題,太多了沒法處理,無處下手就不解決了,就得過且過了,就混日子去了,即破罐子破摔了,現在不是!你已經認識了,整體都認識了,那就在現行中一個一個地來突破它、解決它!
修行從哪兒下手?就從你現行的習慣的認知中。我們現行的習慣控製著大部分人,人不自知時它的力量是十分大的,你還會堅持認爲“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的”,這是很奇特的,又很可笑很幼稚很愚癡的一個抉擇。所以很多人把疾病,把過錯,把某種習慣、某種勢力狀態當成“自我”了,很固執地把某種習慣認爲是我,于是就強化這個習慣,別人對這個習慣說不得碰不得,這樣的人後面苦不苦呢?
習慣、業習、煩惱、過失,都不是某個人所擁有的,它是無自性的,它在變異中,你強抓也抓不住,業力無屬,任何一個業力都不能說屬于某個人,或者說這個人就是這個業,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在某個階段某個因緣下的一個作爲、一個習慣罷了,它實在不屬于你!
所以,我們這種業的我執是很幼稚很愚癡的。比如說“哎呀,我瞌睡了,我必須得去睡覺”,你看他就把我、瞌睡、睡覺聯系在一起了,這時候你要是不讓他睡,他會拼命的,因爲你不讓“我”睡!“我”和“睡”加在一起了。有的人說“怎麼我這麼倒黴”,其實是困難來了、違緣來了,再加上怨氣,就放大了十倍!本來大家都有身體不舒服的地方,都有不順心的地方,但是再加上怨氣,突然就加大十倍,重量也加大了,業力也加大了。
你說很多習慣我不能改、改不掉的,不要累積起來說,一天就解決一件事、兩件事、叁件事,就解決一個念、一個習慣的問題。我出家時最受益的就是一個老和尚跟我說了這麼一句話——一天做兩叁件違背自己願望的事。實際是違背你自己習慣的事。一開始很苦的,比如睡午覺很多人養成了習慣,到時候不睡就很難受,現在你不睡了,經行去了,開始很難受的,但經行習慣了,讓你睡也睡不著了。這裏面沒有內容的,就是個習慣,但你若是不知道,就會認爲習慣就是我,我就這樣子!這裏我們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一天解決自己一個問題、兩個問題,如果行爲上解決不了,念頭上先解決一個,比如別人罵你一句,你原來的習慣是起嗔心,那你現在改成祝福對方,用祝福的習慣取代了嗔心的習慣。
所以,不需要改變太多,一點一點、一個一個地改,慢慢地使自己的心輕松愉快起來,知道這不是“我”,只不過是個業習;這個錯誤也不是“我”,不需要固執它,也不要去掩蓋它,也不要去掙紮,也不要去自責,它是無常的,無我的,我只要能改變它就行了。知道它是無自性的了,它本身就悄悄地改變了。
實際念佛,念佛慈悲、念佛智慧、念佛方便,可以使我們現行的業力悄悄地改變。一旦我們抉擇了,認清了自他共業莫不是沈淪之業,莫不是迷失,皆是無自性的,那我們就漸次在現行中,在自己的煩惱現行中,在習慣現行中,去一個一個地、一點一滴地做。不要要求過高了,那樣你會不願意做。
修行啊,還真不是說一下就修個什麼的,而是漸次一點一點地做,因爲你有時間了啊,你知道所有的業就是一個業——“現行”這一個業。這一個業你學會解決了,所有的業就都會解決了;你現行的習慣煩惱能解決、找到方法了,以後你所有的習慣煩惱都可以解決了。對于大的、比較強烈的習慣,你可以先放一放,先處理那些小的、簡單的、你可以處理的,處理之後,你得到益處了、輕松了、空間大了,然後再處理這些大問題。這是一個正行,是我們心理思維的一個角度。
(歲次辛卯四月二十九2011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