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十二日(一):佛住法界身
這個學習,不希望大家增加什麼知識,只希望能解決我們心理和認知上的負重,使我們的身心逐漸輕快、明亮起來。因爲學習十分容易使我們的所知有所增加,容易帶來些談資,這是很害人的。所以通過學習,希望大家越來越平淡,思慮和談資越來越少,心越來越單純、甯靜。
人身難得
這個時代越來越負重,人越來越熱惱,人類面對的東西一日比一日沈重。
唯有人身有擇取方便,其他生命很少有擇取的機會,假如我們這一生沒有解決生死的善巧,到其他道中,不論善道惡道,擇取的機會基本爲零。
佛陀說人身難得,是十分嚴肅的一個說法,我們得到人身是十分不易的,世尊給阿難舉例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土,又舉了盲龜喻。但往往我們得到這個人身了,反而不去珍惜它。你怎麼看自己人身的價值呢?你的尊重又有幾分呢?你能不能把人身的價值充分地運用出來呢?
五戒十善是人類的基本依止,五戒十善全則人身全,不全則人身不全。具足五戒十善的人在因緣相續中才能比較有序、健康地生活,現在能嚴格地、喜悅地用五戒十善要求自己的有幾人?所以古德們講,末世之人墮地獄如射箭,很快的。
人類的五戒十善實際是我們健康生存的一個基本空間,這個作爲就是我們的心理空間,也是我們福德因緣的空間。那我們再來擇取佛法,使我們這一生不在六道沈淪,作爲人類無疑是有最好的機會。若能自省、自尊,人生有個主題,基本上沒有大問題。但反之,沒有自尊、自省,又沒有人生主題,那這一生很快就過去了。
由于我經常會接到人去世的消息,就促使我反思人生的短促,希望大家珍惜生命的每一時每一事,不要浪費過去,因爲很快你就沒有機會了!
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實際機會並不多,每個機會都是我們的善緣福德累積出來的,一旦把它浪費了,它就悄悄地遺失了。你若厭倦排斥善緣,惡緣馬上就浮現出來了。誰都知道,善,是喜悅、光明、增上之報;惡,是苦難、迷失、沈重之報。但往往我們不能細致地審視這個事情。
很多人在社會上爲衣食奔波,爲還貸焦慮,爲應酬周到而忙碌,而我們現在在這兒學習、念佛,壓力減少到最低了,講這些是希望喚醒大家對檀那的感激,我們若能真正做一個輕松的,一無挂礙的人,又有個極樂世界說回就回了,不回也安心了,那真是天下最好的事了。
佛住法界身
龍樹菩薩說:“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即現身,是故我頂禮。”,此“應時”,就是念佛者、願作佛者,念佛之時應時現身,此現身非是他人,是念佛者、願作佛者即時顯現。
我們一定要把“佛住法界身”認識清楚。佛有叁身功德,法身周遍,普攝十方,所以我們每個作爲都在直接受著阿彌陀佛法身的加持與影響。我們經常說的“佛光普照“,實際就是佛住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的思維和佛的法身都是相通相連沒有障礙的。
你說“那我怎麼老想世俗呢”?沒問題,佛知你。比如你動了一個惡念,你問一問“佛你知不知”?你馬上就會慚愧。因爲你認爲無明蔽障蓋著你的,別人看不見。實際佛是普化十方的,沒有一個能逾越法性的周遍。
所以龍樹菩薩這四句偈子是十分感人的,原來願作佛、願作衆生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實際也沒有佛可成,也沒有衆生可得,我們執著于衆生了,就六道輪回;我們執著于有佛法了,那也就妄想成佛。達摩祖師說:
“下愚之人妄行善法,成就化身;
中愚之人妄行智慧,成就報身;
上上之人妄行清淨,無所作爲,成就法身;
究竟之人,心智圓明,不假造作。”
(注:見達摩《悟性論》:“下智人妄興福力,妄見化身;中智人妄妄煩惱,妄見報身;上智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上上智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帶心而得佛智。”)
妄什麼呢?實在是沒有自性可得的,所以成佛成衆生不過是心作心是的一個顯現罷了。我們有這麼大空間與自由,那我們就可以選擇了,所以苦離我們不遠,樂離我們也不遠,全是我們心在做主。
但有時你這個心做主不自由,會跟業習聯系在一起,所謂心業連在一起。所以我們說“佛力”,我們就去念佛,心與佛力就結合到一起了,實際還都是個作用力罷了。我們現在幹脆就不說“心”了,只說“作用力”看看怎樣?
作用力
大部分學佛者對教理、對善良都有認知,但對作用力認識不多。昙鸾法師是這樣講的——
他先替我們提出一個很尖銳的疑惑。問:若人念佛能滿一切願,那拿個指頭指月,那這個指頭就應該可以破無明、破黑暗了?如果指月之指不能破黑暗,那念佛之名何以能滿願呢?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波若波羅密及陀羅尼章句、經咒等。”
一切諸佛出世有四法度衆生:(1)廣說叁藏十二部,以經教度衆生。(2)以相好光明度化衆生。(3)以名號陀羅尼度衆生。(4)以神變度衆生。
“名即法”,名字本身就是功德,就是作用,就能成就。人平時感覺不到,在劫難的時候喊一聲就夠用了。再如嬰兒一哭,家人就過來了,他的哭就是法。四法度衆生,是一切諸佛如來出世的善巧,因爲我們現在多諸障礙,象我們念阿彌陀佛,佛無礙的光明在照著我們,攝化著我們,但我們因爲有五種障礙而不能了解了,但其照攝是一點兒都不缺少的。
昙鸾法師還舉了“摩诃波若波羅密”這個名號的例子,帝釋天爲解除阿修羅征戰之苦,向世尊請求方法,世尊教了這個名號,帝釋天的士兵一念,身體就非常高大,阿修羅就只好逃跑,躲到蓮藕絲裏。這就是實相名,即名字就是法。
對于“佛名即法”,這需要我們有個正面認識,若我們心智不單一、不淳淨、沒有一個真正的歸命,這個法在我們現實中往往也不起作用。它是個真言,它就是個法。
世尊在世的時候有人問,爲什麼念佛名號能一聲就得不退轉呢?世尊說“如此究竟意上甚爲方便”。此方便就是隨類而顯的了,有的人就現下信心淳,或者說善根成熟了,即下就起作用;有的人就究竟上起作用,這個“究竟”即你在哪個階段都可以起作用的。這裏舉了一老者欲出家,五百阿羅漢觀察他不具善根,皆不許,世尊對其說一句“善來,比丘”,此老者即下就證阿羅漢了,因爲觀察到他久遠劫前曾因遇虎襲擊而念了一句“南無佛”!
那我們天天阿彌陀佛,是多大的善根啊!我們早晚課裏很多佛名都是一聞即成就的,那你說:“我們怎麼老聞都不成就呢?”就是因爲我們心裏自我蒙蔽,不接受!不是說這個財富沒給我們,是我們沒法接受。已經給我們了!我們沒有接受的善巧。
問:阿彌陀佛很圓滿了,爲什麼還要念藥師經呢?
答疑:
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的共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一切諸佛都會發這樣的願。當然也有別願,我們經常讀到釋迦文佛五百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佛十二大願等等很多願,那是別願。
你說“大家都發一個願不就行了嘛,就解決問題了”?不是,很多人很迷失,他認爲要有人這樣發個願那我就好了,佛就這樣發個願,又有一群人有另一個角度,佛就那樣發個願。
比如,藥師佛發這樣一個願:若于我法中能出家行作沙門,乃至壞于四根本,持我名號,以我名號威德故,令其還具叁聚淨戒,就是還得清淨。
這個“還得清淨”,就是依藥師佛的誓願名號功德,即他的報德在他的名號中産生了事實,你持這個名,聞這個名,你的叁聚戒就是清淨的!你不清淨,就聞不到這個名!聞到這個名,就清淨了。聞名清淨,這是真實不虛的。
你說“我聞了名了還老懷疑自己不清淨”,那是你不接受,你沒有接受這個願力,這個作用。
你說“那我可逮著就去犯戒吧”,那可不允許的,你把佛的方便當作什麼呢?
當然,這是佛的大慈大悲,就因爲這個,能使末世的僧法住世。聲聞乘教多有不便時,聲聞不度大乘度,即還令你安穩住世。但僧法俱全了,就還要依僧法。這叫“雙行悲智”,聲聞乘和大乘都要守護的,這個雙行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說我爲了守僧法而破壞大乘,也不能說我爲了守大乘而去破壞聲聞乘,那不允許。假設僧法中具足清淨的除罪、忏罪、授戒的方便了,就要去做的;如果不具的時候,先依大乘護持方便,在聞名中還得清淨,還具叁聚淨戒,令僧法住世相續。這是互補的作用,即大乘先輔助僧法相續,僧法健全了,再輔助大乘傳播。若僧法具足時也不去做,那就是滅佛、滅法者了。若不具時,我們先依大乘方便,所謂聲聞不度大乘度。
每年都有出家師父來這兒忏悔,我講:“多憶念藥師佛,依藥師佛的功德使自己在法位上不動搖,來護持一方,饒益有情。若僧源僧法具足之時,當忏悔一定忏悔,當發露一定發露。”因爲就是因爲周邊不健全,很多僧人就因此回家了,主要是不了解“聞名清淨”這個誓願,“以我威德故令其清淨”,藥師佛這個誓願就是報德,即名字就是清淨,聞名就清淨。
所以我提倡大家讀一讀《央掘經》,其中講名號功德講的特別周遍,特別多。比如釋迦文佛這樣說,“諸有衆生,聞佛名,持佛名,即是菩薩”。有人問說“這個人沒有發心”。釋迦佛說“沒發心者,亦是菩薩”,何以故?持我名,住我身故。這個名字就是實相身,就是爲物身,就是周遍攝化,持名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持名與佛功德等。
對于四法度衆生中的名號度衆生,我們學的並不多,很多人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求功夫去了,名號之外求東西去了,結果就不相應。十方諸佛都贊歎釋迦文佛的名號,說他方衆生聞到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得不退轉,聞到名號就證得十地,聞到名號就圓滿菩提……,他方世尊都在贊歎釋迦文佛的名號,就象贊歎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一樣的,稀有世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稱念之時即得圓融,即得無礙!
因爲我們受這個教育少,所以我們對自己的意識還不夠尊重,一旦尊重到一定程度,我們就知道這一念,念什麼就成什麼,那念名號就成名號。我們要是真正地尊重自己的意念、意業,即如實地了知意業之作爲了,那你就知道心作心是的厲害了,那你就不會輕視我念個佛能怎樣,你念個煩惱,念個疑慮,實際當下都在成什麼,你念個疑慮馬上就懷疑,念個煩惱馬上就煩惱,念個清靜馬上就清淨,念個滿意你馬上就滿意,實際我們的意識業一直在起著作用,只不過它往往造成意識業的矛盾,你的意識矛盾,它也在起著作用。
只是我們對自己的意識作爲不夠尊重,認爲這個意業別人也不知道,隨便想吧,所以就造成了身心的混亂。很多人失控,很多人把握不了自己,就是意業太混亂了,思想沒有主題了。假如我們充分尊重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把每一個念頭都看得十分清晰,再去運用這個念頭,那這些東西你肯定就避開了。爲什麼說念佛人是那麼幸福呢?你真正把念佛當成你的主題,把其他的當成次要的,什麼事兒一來了,你念一句佛,然後再看看你那個次要的想法,有主有次人就不會混亂,你也會感覺到輕松許多。因爲很多人的人生主次都不分明了,什麼來了都牽動我們的身心世界,把人搞得沒有次序了。
“聞名還得清淨”,尤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僧衆和在家學佛者特別需要守護的,所以我們讀《藥師經》,就跟藥師佛有個“約會”——我持念你的名號,你令我清淨。很多人就困在這個地方了,因爲做的過失太多了,不知該怎麼忏悔了,找誰忏悔都不知道了,那你就老老實實地念一句“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你就清淨。你從現在的清淨從頭做起,你一直是清清淨淨地做事情,你自己都不會汙染自己!因爲把自己汙染的沒有頭緒了,所以破罐子破摔的人特別多,放逸、不自尊、不尊他,搞得一塌糊塗。
所以,我們要是知道“聞名即得清淨”這個的威德名號,這個慈悲的誓願,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定的加持,使我們在這個濁惡時代經常可以使自己身心安樂地行走下去,或者說修持下去,或者說在這個世界幫助更多的有緣離苦得樂,要不然我們自己也不好掌握自己。
(歲次辛卯四月二十七2011年5月29日)
《安居第十二日(一):佛住法界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