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十日(一):現代人如何看“信心不淳”的問題

  

安居第十日(一):現代人如何看“信心不淳”的問題

  

關于“雲何不如實修行相應”,昙鸾法師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有叁種心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

  

我們不管是信與不信,只看自己願不願生,是不是方便呢?這可能是回顧的一個方法。若是願生,似乎信心就不是爲障礙了,或者說有信無信都不是爲障礙。有的人一時會生起必生、願生的所謂的“信心”,講《安樂集》時我們把叁種意樂翻譯爲叁種信心,實際“信”能令心意樂,比如我們若信某個事,你就會反複在這個事上串習,你的意識在這個地方就會象遊戲一樣;你若信某個人,就會常接觸此人,有往來的愉快;若信某個法,就會樂于實踐它。這個事會給他帶來安樂,因爲由信引導。若是不信,或是信心不淳,意樂就會減少,或者就會否定它,那麼願的表達就會很模糊,很難産生事實。所以往往我們把信、願兩個字聯系到一起談,尤其是近代學習淨土的菩薩們,信、願、行是必談的叁個字。

  

現代人,談信心,往往有其副作用。因爲人要有信根才有信力,我們有沒有信根呢?就是你有沒有正見的成熟呢?所以說現在談信,我就不談,一考究100個人有99人談不下去,在心裏似乎找不到信的影子,爲什麼呢?沒有信根。其來源是正見的成熟。

  

第一遍問人“你願意往生嗎?”,那肯定願意往生。第二遍問“你真願意往生嗎?”,要想一想。第叁遍問“你真願意往生嗎?”,有人說還有些模糊,有人說真還是沒啥願意不願意,有人說還真不知道往生是什麼意思?你不知道是啥意思,還有什麼信與不信之說呢?

  

我們現在是個信仰危機的時代,這不誇耀,可能因爲文化意識、交流方式、信息發達等等使人的擇取性特別頻繁,使得信仰的基礎給沖淡了。以前人厚重,淳樸,因爲交往少,也不知道那麼多,接觸到一個東西他認爲好就會去實踐它,就有信仰,就會慢慢地成就一些事情。

  

伊斯蘭教的人不管到任何地方,只要一到時間就禮拜,其他啥都不管,那比他們的生命和其他任何作爲都來得重要,似乎是一種絕對性的表現。是很讓人震動的。

  

中國人的信仰可能是面子,一切都圍繞著自己的面子轉。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正見成熟,你才去談信,信仰,信根,信力。

  

這麼多年來和大家交流淨土,談的最多的是願意不願意往生?能不能往生?什麼是往生?現在90%的人對往生也是模糊的。我們現前的大衆來考試考試,說說什麼是往生。

  

(大家回答如下)

  

1、現下安樂 2、當下安心 3、清淨無染 4.、身心安樂

  

6、入佛願海 7、解脫,永斷衆苦 8、清淨抉擇 9、即心即是

  

10、自性是佛 11、念念覺悟 12、清淨平等 13、安住

  

14、離意識界 15、徹底抉擇 16、彌陀接引

  

離意識界,這和往生沒有關系,曆史上早就說過即使你念得滴水不漏,證得什麼,這跟往生沒關系。因爲往生的確有信願的作用的。

  

“往生”有沒有標准答案?看來還是沒有。“彌陀接引”這個說法是我們中國人現在99.9%的認識或教育,就是看到阿彌陀佛接引了,這個叫往生。金剛經說不以色見等等。有智觀者,有色觀者。在淨土這一法中,若智觀,若色觀,鹹能往生。

  

這裏大家談的智觀的多一些,色觀的少。阿彌陀佛的爲物身,現色身,亦是清淨。但認色爲實,即以爲實相身,在淨土一法中也行,只要堅信不疑,心裏沒有其他貪著,平時念佛臨終接引,沒有問題。若是智觀者,不求于色相,不求于染著,只求于安心,但要有往生之願,亦能往生。

  

“阿彌陀佛遠相迎”是很普通的說法,這裏面有形象——報身佛,有無形象——光明佛,有智身佛——就是心智通融、心智無礙,化地獄爲清涼智,一樣能往生的。往生的體系是十分多的,但我們平時對此處的思維觀察往往並不多,因我們平時不跟它聯系,許多人就把往生放在最後那一刻——所謂臨終時。

  

《往生論》沒有談到臨終,那麼其往生談的主體是什麼呢?其實我們想通過這個學習,把往生安排在:

  

(一)在無生的基礎上,所以隨願往生。因爲我們的心智若回歸到無生的清淨的基礎上來,那願往生即往生。若不回到無生清淨的最初的發心空間來,你那個心作心是是做不到的。

  

(二)承接阿彌陀佛的願力,願意往生。

  

這兩個“生”是必然往生的。再一個說“我要修到什麼狀態”,這個可以生在邊地疑城懈慢國化城。因爲是你的需要而折現出來的。所以我們自力往生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你生到邊地疑城,因爲你有自我的慢心,你只能生到彌陀國土的邊緣地帶。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

  

《往生論》沒有一句說死啊,活啊。它是以無生忍作爲回歸的,就是無染的這個智慧心,安心的這個慈悲心,樂清淨的方便心,以這叁種心作爲往生的最基本的理念。即以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作爲往生最簡單的緣起。欲安穩一切衆生,導引一切衆生往生彼國,若依無染,若依佛願,鹹得往生。以佛願往生,那就是我們念佛、憶佛,放棄自他共業,放棄這種造作,只是隨順彌陀,這是十分徹底與究竟的。再一個就是以無染心,我不管自業他業共業,乃至佛業也不問,我只是用無染的心,一切不染著,唯一的願望就是願往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其他不管。這個無染心也很簡單。《往生論》中講的是以無染爲方便,以隨順佛的願力爲究竟的往生

  

上面大家說的第7、14是不能往生的,念念覺悟(第11)和即心即是(第9)是不能往生的。爲什麼呢?你只要沒有往生的願,你說的再好也不能往生。這個教法是很奇特的,“願生”一定是其主體思想。你說“我清淨安住、離開見思”,這都是聖道正行,都沒有問題。許多人看著在念佛,他向往的是聖道的成就,這也沒問題,只能說他對淨土教法的認知不太清楚。

  

你不願意往生,你就是聖人、菩薩也白搭。我們讀到,文殊普賢這樣的菩薩他們都發願往生,“願我臨終無障礙,願生阿彌陀佛國”,他們這個“臨終”的表達,是一個總結說,就是說“我這一生的很多作爲都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但是都回向于往生極樂世界,願見無量壽佛。”,就是這樣一個總結。八宗之祖的龍樹菩薩也是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有“阿彌陀佛偈贊”,他一生的所有的作爲一是自身願生,一是導引衆生願生。這樣一個總結就是總回向,這個總回向是很有意義的,也就是說我們把所有的作爲都回向給極樂世界,這樣的人很安樂,所有的善業作爲不結其他緣了,只結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一個勝緣,這樣就很單一,效果也很好。因爲往生極樂世界是一生成辦菩提的不可思議的修法。一生成辦的修法是很稀少的。

  

我們讀的淨土的經典都是“佛說”,《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般舟叁昧經》,“佛說”這兩個字就標志著唯佛與佛能宣這樣一個教法。這就是其稀有。古代“說”與“悅”通用,就是諸佛愉悅、喜悅的東西,或者說暢佛本懷。《法華經》說佛“唯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就是暢佛本懷普度衆生的說法。

  

《淨土聖賢錄》中有很多記載往生瑞相,我感覺現在對往生的說法大家基本上都是以音聲求了。對于色與音聲,在臨命終時求是有意義的。但世俗人貪圖這個東西,多會落入魔難。無染清淨心是修行淨土最基本的要求,《佛說觀佛叁昧海經》就是專門爲避免染著魔難的經典,若染著,若與他人說,此人爲增上慢者,墮魔眷屬,破壞一切清淨法則。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用功而無正見。《往生論》中說叁種清淨心,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遠離叁種違菩提門,爲自求、爲自染、爲自用。因爲這個正見沒有,很多人一生修行,卻墮入很黑暗的狀態。

  

所以我們現在談信仰,就是正見的成熟。爲什麼提倡五念門呢?就是從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看你自己是不是在念佛,測試你自己。你一測試就知道了。有些人由于引導,拼命追求境界,境界一來了,就失去了正常的認知,糾結在痛苦的掙紮中,甚至有的人自殘。所以我們有幸能學到《往生論》這樣的文字,有機會遠離違菩提門,有機會隨順佛願,有機會隨順無染地念佛,真是我們極大的福報!

  

所以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學佛人,真是要把正見,把正確的教法認准的!這真是個頭等大事!十分重大!因爲在淨土教法的傳承中,一定是以正見教導爲根本依止的,沒有離開正見。一定要在正見成熟上用功夫。

  

大家作爲學佛人,若不知道清靜的除疑的善巧,去傳播也好,修持也好,都很出問題的。所以在學佛的路途中,有一個傳承機製,有一個教典的依止,是十分重要的!

  

“信心”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好談。還是自他共業不念了,我就念佛,以無染清淨心念佛,這樣下手就比較方便。古今人的差異是很大的,相互有個參照,就好談一些,希望真正能解決大家的實際問題。

  

所以,不念自他共業,唯佛是念,這樣一個念佛願生的心。不念自他共業是無染清淨心,念佛,就是安心願生的意思。實際就是在願生上安心了,只管念阿彌陀佛了。一念自他共業了,就忏悔,或者說就覺醒它,就不再糾纏自他共業。糾纏是很痛苦的事情。

  

不念自他共業,唯佛是念,就安心極樂,那我們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修法,有其他因緣生起來了,你很好審觀,也很好了解。

  

實際念佛法門十分稀有,簡潔稀有。就因爲簡潔,是總持法門啊,是真正具足的,但我們往往會把它忽略,認爲它平淡,去搞一些複雜糾結的作爲。

  

知道自他共業皆是無常無我的,真正有個正見認知,這樣去一點一滴地實踐,可以逾越很多障礙。有的修行人一出現幻音幻象就不知道怎麼做了,有的人閉關受不了別人一點兒動靜。這個正見啊,悲智的修法一個都不要,只管我做了多少事,幹了多少名堂,心裏生起自大驕慢。迦葉佛時代有比丘就這樣,經行時被樹枝打了,就起嗔心,結果落惡龍身。所以正見啊、修行的次序啊,一定很重要。

  

《安居第十日(一):現代人如何看“信心不淳”的問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