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居第九日(一):何爲把身口意叁業供養給阿彌陀佛

  

安居第九日(一):何爲把身口意叁業供養給阿彌陀佛

  

希望大家寬松,不要學著得到些什麼,要學著能去掉些什麼,能融化些什麼,使我們的心理變得輕松、簡潔起來,使複雜、沈重、欲搞學問的心休息下來。

  

休息對這個減劫時代的衆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爲我們的壽命在減少,但我們心理的負荷沒有減少,那樣人就會很苦惱,很有逼迫感,有太多不能承受、超負荷的東西,就象要五歲的孩子拿成人背的重量,是不對稱的。我們不能再輔助、沈澱什麼,而需要解脫,很多不必要的糾纏要去掉,需要真正心靈的休息。色身的休息大家都會,但心裏不得甯靜,休息是不成立的。所以我們想通過這節課,慢慢在解脫的道上有一個踏實的、真誠的體驗。

  

往往我們對現狀的如實認知不夠

  

此“如實”,就是不回避我們的狀態,你是個什麼樣子,出家在家也好,持戒犯戒也好,如法不如法也好,有修行沒修行也好,不是要把自己卡在某個殼子裏,是先要認識。

  

  

共業對我們的逼迫影響是最大的,往往人認爲自己可以不顧及這些,那是不可能的。所謂減劫,就是自製力越來越差。所以不面對、認知減劫、共業,就會生活在渾渾噩噩中,一輩子渾渾噩噩過去了,生活沒有主體。認知到共業,你才能方便來處理自己的現緣。要不然我們沒法處理,下不得手。

  

自他共業皆是欲界有情分別執著造成的

  

講淨土時,我們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不念自他共業,唯佛是念,是爲方便”。不過是個修行方便。

  

自他共業:善、惡、無記

  

有人說自他共業中的善業可以供養佛,惡業怎麼可以呢?

  

實際我們的善惡無記可以從這個角度分析:

  

妄想,由分別心所顯現,就會有善、惡、無記。

  

執著,由七識所成。

  

妄想分出來善惡無記,那你說善是不是妄想呢?對,善不過是個分別執著的妄想罷了。在天人眼裏,我們欲界的善惡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看都不看,就象你在糞池子裏分出來這塊兒糞是善良的,那塊兒糞是罪惡的,那塊兒糞是無記的,他們看都是糞坑裏的東西。爲什麼呢?因爲是欲界有情的分別,與他們沒有關系,他們看一下就全否認了,都是業、欲界業。

  

善惡不過是我們欲界分別出來的妄想執著罷了,實在是沒有意義。但往往我們會認爲自己的善有價值,就會把善收到自己身上,把惡推給別人,所以很多人做事就不負責任,好事兒是自己的,壞事兒就是別人造成的、環境造成的。爲什麼呢?我們的執著的力量加在這個善惡分別的妄想上,所以出現了僞善,色界有情審觀欲界有情的執著都是僞善,不管你裝得再認真還是僞善。因爲它是無常的、無我的,不過是你執著的一種裝裱、設置罷了。

  

這一點希望大家認知,因爲我們說“把善業惡業無記業都供養給阿彌陀佛了”,他說“不行,我要把善業給阿彌陀佛,惡業不要給”。這裏不過是一個分別的巧妙僞裝罷了,就是說供養也要分別一下,大大方方地放下一次執著,用一個清靜的願望也不願意做。還要找個理由,供養的時候也要分別好的供養壞的不供養,說的是很善良,但沒有離開分別。

  

如此來看,我們才知道,我們的自他共業,不管是善惡無記,都是我們的分別執著所顯現,智者沒有這些東西,稍有禅定的人在一如心智中沒法建立這些對待,其意識法界是空明的,他看著你只能笑一笑,說“這個人在安立妄想執著”,在幹淨的法界中安立了妄想與執著。因爲我們的心就象大畫布一樣,“心如畫工師“,我們的生命意識都在自己作畫,在描述著不同的心理狀態。諸位善知識善審觀,這一點一定要搞明白。

  

所謂供養——佛陀給我們一個放下妄想執著的方便

  

我們的善惡無記都是分別妄想執著的産物,所謂的“供養”,不外乎是佛陀給我們一個放下妄想執著的機遇罷了!是放下的方便。這樣一審觀,你就不用把自己的供養看的多麼高尚,不用有“我要把好東西供養給佛,壞的怎麼處理”這樣的委屈心智,就大大方方地全部給他就行了,這樣就沒有疑慮了。

  

我們分別執著的習慣已經養成很深厚了,這不爲怪,那我們通過學習來了解這樣一個所謂叁輪體空的“供養”,無外乎是使自己放下妄想執著的一個善巧罷了,使我們有一個能真正安住在清淨心智的機會,也就是平等清淨的回歸的方法。

  

自他共業鹹入彌陀願海

  

如實修行相應。我們如實地了解自業、他業、共業,無外乎是分別執著造成的一種負重與迷失,那我們把它們和盤托出,象佛陀供養我們一樣和盤托出,兩個“和盤”就南無了。就象不管一杯幹淨的水還是肮髒的水、有毒的水還是無毒的水,一起倒到大海裏去了,就皆稱大海,所謂“百川入海,皆名爲海”。百川入海,其水一如。南無,就是自業、他業、共業一時回入,不再執著于自己的善惡是非了,不再執著于他人的善惡是非了,當然也不再執著大家共有的善惡是非了,那我心裏這一刹那因爲恭敬的因緣,就回到了阿彌陀佛這個平等清淨的海水中了,那就“鹹同一味”。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象大海一樣接納著十方的回歸,百川順著種種業種種緣就彙入到阿彌陀佛的願海。阿彌陀佛的願海能載負接納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鹹同一味。也就是說,我們把自業他業共業一時全部供養給阿彌陀佛,就如百川入海。我們用這種形象的思維來融化自己對自業他業共業的分別執著。

  

有時候我們自業能處理幹淨,他業就不一定能處理幹淨,比如我們對自己嚴謹了、有次序了、安樂了,但看到別人的作爲受不了了,這個人怎麼放逸呢?怎麼造惡呢?把別人的過失就象當璎珞一樣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嘴巴上、腦袋裏了,然後開始生煩惱了,所以以他人的惡業爲自己的煩惱。

  

有的人,自業他業都調整好了,不看了,但是共業一來,又不能自製了,好比說南傳是小乘啊,漢傳不是佛教啊,藏傳不是佛教啊,你這兒沒有法啊,我們念佛是第一啊,密宗最厲害啊,一下又受不了了。這就是共業帶來的。說“河南人怎麼了”?共業帶來的。

  

所以,不念自他共業,是百川入海的事實,我們就順著這個力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順著佛的願力,就是百川歸海的力量,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自他共業鹹入彌陀願海了。這個十分重要!

  

我們如此修行相應,不是爲自求的,是“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廣大殊勝平等一味的教法。所以很多人以聲聞心求禅定、求功夫成片,這樣自力行持的有情是不能理解阿彌陀佛的廣大心願的!百川入海、自業他業共業共入彌陀願海的心量你沒有,那你自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象成片了,但看到別人的業又亂了,你拉了幾個人好象自他都好了,結果一聽到共業,你又亂了。你念的功夫成片了,他念的功夫成片了,來個南傳佛教的說你們不是佛教!又亂了。所以,我們在念佛這樣特定的廣大教法中,就是自他共鹹生彼國的這樣一個極大善巧,平等一味的修持,不要說自己的善惡業了,就是他人的善惡無記業,所有有情的善惡無記業全部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什麼要發這樣的願呢?這是智慧者所見,不是一個口號,是智慧者的心靈的最好的呼喚。心靈在指導我們的意識法界空淨光彩,一味平實,即心即是,所以如大圓滿鏡子一樣所照見,即心即是,你做什麼畫什麼就會出現什麼景象、什麼內容。

  

針對“阿彌陀佛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而我們猶有無明、有願不滿足”的問題,昙鸾法師第一個解釋是“由不如實修行相應故”。爲什麼不能如實呢?就是對自他共業的不了解。爲什麼不能修行呢?就是不能矯正自己對自他共業的染著,我們對自他共業還是染著的,或者說我們沒有真正地清晰自他共業對我們的蒙蔽!它蒙蔽了我們光明遍照的本性。所以我們要發廣大殊勝心,是修淨土的一個必行之課,發無上菩提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我們漢傳佛教的極大優勢!這樣就能如實修行相應。因爲我們有這樣的發心,阿彌陀佛有這樣的願,心、願相應,所以殊勝難得。心,是衆生所發,這是應明應知之處。願,佛早已成就了,就在等著我們心的回歸。所以心願相應不過是心的回歸,通過佛的回施我們得以回歸,這麼看,我們就能如實修行相應,使“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如百川歸海。

  

阿彌陀佛徹彰一切衆生的究竟意樂

  

所以,阿彌陀佛徹彰一切衆生的究竟意樂!這個究竟意樂就是圓滿無上菩提,于十方法界得以自在方便。人的意樂千差萬別,這沒有問題,就如百川,究竟意樂就如大海,含納百川。種種意樂種種作爲都是不了義不究竟的作爲,就如百川都在悄悄地流向究竟處之大海。所以一切不了義的意樂悄悄地在歸向究竟意樂,所以“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這個願樂慢慢地在遵循著意樂回歸到究竟意樂上來。因爲在這個空淨的心作心是的法界中,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最莊嚴,最究竟,最安樂的,所以阿彌陀佛給我們描繪出一個最爲莊嚴難得,乃至超十方一切國土的寶刹,我們來了知它了,就有回歸的善巧。

  

所以究竟意樂是一切方便階段意樂的必然歸趣!方便意樂的階段的、差別性很大,但它必然歸趣于究竟。因爲我們不善于觀察,所以往往在某個階段的意樂上産生呆滯,以爲這就是我了,實際不是,只是一個必然歸趣的過程。在這一切方便意樂、階段意樂、雜緣意樂必然歸趣的審知中,我們了解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真實、完整地表達了究竟意樂,完整地標志出來了,完美地表現出來了,使我們對認識到究竟意樂是個必然的歸趣。這樣我們“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什麼遺憾,我們觀察清楚了再來念佛、修行,就很認真了,因爲你沒有疑慮了,不擅觀者多造疑慮,心裏有很多障礙,滯呆在某種思想意識狀態下,即某種意樂狀態下,不能活活潑潑地向前流動了,所以很多生命十年老面孔,二十年老面孔,一直到死亡了還是老強調。他的思想意識就這麼認真了,“我就這樣子了”,看著似如法的,實際還是在妄想執著的蒙蔽下,滯呆了自己的生命、善緣,乃至作爲。這一點希望大家認識。一切雜緣的意樂,不究竟的意樂,階段的意樂必然歸向于究竟意樂!就是一切不圓滿的知見,一切差別知見,一切次序的知見,必然歸向究竟知見,這是必然的!佛陀看到、審視、修證到這個地方了,所以佛爲一切智者,佛爲世尊,爲天人師,因爲你必然會歸到這個地方!不管千拐萬拐,千停萬停,你最後必然會歸上這個菩提的道路上來。《大集經》中給它取了個最好的名字——無量壽如來會,極樂世界是一切諸佛必歸之地!就是成佛之必由之路啊!

  

“無量壽如來會”是來表達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實際是究竟歸依處。究竟歸依處實際是究竟意樂的表相、表達。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周邊都是佛菩薩是什麼感受呢?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是什麼感受呢?一切都是那麼清淨自在廣大莊嚴。

  

《如來藏經》講了九喻,實際就是講大家每時每刻都在如來會,但我們現在看的是表相如來會,而不是本質如來會。諸佛如來親證了本質如來會,我們被表相蒙蔽,所以是娑婆世界衆生會。本質,就是究竟意樂。這樣,究竟意樂——究竟歸依處——如來會——本質——如來藏就結合到一起了,原來都是同一說,佛性,清淨法性,涅槃國,真如法界,一真法界……,無量無邊的說法,就是究竟歸依究竟意樂如來藏的成熟,就是佛性徹底的彰顯。不再被衆生會的表相迷惑,遠離了衆生會,就是表相會,染著會,衆生迷失奔波掙紮诤鬥,我們不再染著了,本質現前,如此一念轉,天地寬。

  

所以我們作爲學佛人,就有很簡單的法則,來讓我們結束雜緣熾盛的表相與妄執的痛苦,使我們單一起來,隨順著法性的單一,來活一個輕安自在的智慧人生,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對于“由不如實修行相應,與名義不相應”這個話題,我們做了個簡單開示,希望大家在這個角度能如實觀察,如實地修行,如實地修行相應。這幾天的課的主體是希望大家如實了解自業他業共業,如實了解諸佛如來的作爲與願望,來修行相應。

  

《安居第九日(一):何爲把身口意叁業供養給阿彌陀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