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六日:如實修行,平等安樂住
夏安居,這是一個成長的季節,世尊讓我們在這個時間來集中熏修,十分有意義,在這個時間我們的智慧、記憶很容易成長。
我們要正確認識衆生與佛的無差別之差別,衆生執著于表相,多在差別上用功夫,所以欲求堅固、強化自我,在堅固與驕慢的推動下愈加負重,背道而馳。
從本質上具足平等的角度來審視衆生、作爲,一切現行業緣就會得到自解脫的方便。這樣的修行機製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是如實修行。
現在很多學佛人沒有在“如實”上孜孜不倦地下功夫或審視,結果就背道而馳,導致學到一定程度就改變信仰,或學其他法門去了。不是不能去學,主要是對衆生分的如實的認知,和對佛菩薩教法的認知不夠清晰,所以在擇法與修行過程中看似修行,實是背道而馳,往往還背道而馳還不能自覺,他就會責怪或迷茫,責怪是不反省自己對法的認知,不負責任;迷茫是越學越痛苦不知該怎麼做。
所以“如實”的這個認知十分重要。希望大家通過學習,在生活中能思維、觀察、運用。生活是最如實修行的一個機會。
越建立差別越背道而馳,以爲真有所得。一定對表相上要有個突破,或者說有一個確定的認知,不能粘著它。這個表相,即我們的見聞覺知、修行的差別等等。作爲一個修行人,真正愛護自己的法身慧命,就要避開這些傷害,其實真正“好”的感知就是越來越變得智慧無染,越來越慈悲方便。
慈悲就是爲利人故而顯現種種法則的修持與作爲,不是爲了自己得什麼失什麼。智慧的確于一切法是無染的,再大的作爲也沒有什麼可染著的東西,沒有必要染著。但若對表面現象沒有如實的觀察,差別相一旦産生,別人再一恭維,慢心就生起來了,蒙蔽自己,本來是爲饒益有情而修法,結果産生驕慢的傷害。
平等舍
此處需要回向,回向是平等舍。是回施法性,法性平等安住的表達,去掉我們的染著、增上慢,是平等住的方便,使我們無染,拔除我慢。因爲其本質無來去,無增減,若不認知,不如實的心會導致未得言得,導致增上慢。
說打多少座、念多少千遍經就能開悟,往往這樣的修行人因累積帶來傷害。因爲累積會帶來慢心,慢心得不到相應的結果就會怨。就比如每天往自己背上背十公斤黃金,一天、兩天、一個月,即使再好的東西不斷累積也會把自己壓壞了,沒有舍。應無所著而生其心,應無所著而修一切法,如此會體會到修行的解脫,修行中的智慧、慈悲、輕安。十方諸佛如來的正業有叁種輕安:至靜輕安、大悲輕安……。可見修行的結果是輕安而不是沈重。
很多人說“累了”,很多道場的執事都容易說“累了”,就是積累。沒有回向。“積累”的累字和“累了”的累是同一個字。哪怕是積累善良的作業。沒有智慧慈悲的緣起,沒有舍,沒有得到輕安。
如果做了很多事把它舍了,沒有得也沒有失,很快就休息過來了。但若認爲自己做了很多而沒有相應的收獲,那就很容易累。只要是積累的人都修行不下去的,不管善根大小。
如實,對自己、他人、佛菩薩要有如實的了解。
平等舍十分重要!心地的平等安住十分重要!
平等安住是我們依本質修行的方便。
積累是我們學佛知見上出了根本問題。
“七覺支”大家應記住,正見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定覺支、舍覺支、輕安覺支,以正見爲緣起,十分重要!使我們的心地逐漸清晰、智慧、善巧。
舍的修持對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重要,因爲這個時代貪欲熾盛故。
答疑
一、 《無量壽經》中有“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爲什麼講阿彌陀佛第一,而不講平等呢?
佛佛皆是相贊、相隨喜的,果德皆無異,只是住世方便、教化方便有異。又比如經中講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如此都是爲奪衆生驕慢分別心智,奪衆生擇取不定心,順衆生求大求王求第一的心智的慈悲回施。所謂“奪”,是令心平滿、休息。阿彌陀佛建“超世願”也不是爲超諸佛而超,是爲了諸佛來相證,應衆生心智需求而設立的。
二、 “阿彌陀佛光明名號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能破衆生一切無明。”“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爲什麼我還有無明,還沒有得到滿足呢?
昙鸾從叁方面剖析的(這節課講了第一個角度如下)
“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
衆生執著于表面現象,不能如實,丟其本質,不能平等守護,所以修行就會出現積累,積累就會沈重,沈重就會有怨言,怨言就會有不相應。
若對衆生自他有情如實觀察,這個如實的角度,一是表面現象,一是本質現象。表面的分別與積累的習慣,本質的平等性、平等舍的安住。我們修行若依本質修行,就會與彼名義相應,會得到解脫的利益,會照破我們的無明。我們不依此如實觀察,就會分別積累,造成怨恨與迷失,就不能修行相應。
△ 業無所屬,煩惱無所屬,但你抓住它認爲是你的,那它就會在你的生命中起作用。對此應思維。
△ 本質平等,贊罵譏稱皆如幻平等,如此修行,人趣向輕安、解脫。而依表相修持的人就會積累、沈重、煩惱。
△ 凡夫的修持不能染著見聞覺知,但見聞覺知在起作用,印證我們的法益,但不能染著。
叁、 關于“即下解脫”
“即下解脫”,是我們依止著本質平等來觀察我們遇到的現緣,即下就會得到解脫,在事相的相續中就會得到輕安。若依表相來思維、觀察、修行,就會積累,就會不平,就會煩惱。這兩種結果就是告訴我們要如實審視自己與他人的表面現象與本質現象,了解了這個,那我們就知道怎麼修行得當了,就會與名義相應,會得到真正的加持,平等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思議光也好,我們就會相應。
這是個入手處,諸位菩薩一定不要小看這些“小事情”,我們講的“小事情”一點兒都不高深,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瑣碎的一些思維模式,但它對我們太重要了!因爲它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貼近我們的意識,我們一不注意就會用表面現象去欺辱自己,給自己帶來煩惱、迷失。
所以爲什麼“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呢?我們爲什麼得不到滿足呢?就是相應與不相應。你要能如實地去了知表面現象與本質現象(對自他都如是)。
說表面、本質皆是交流方便,我們談到如實觀察佛陀,就沒有表面與本質之分了,因爲佛陀是表裏一如的,他證得法性一如,得以自在力。因爲我們沒有證得,我們是分裂的,那我們就分開來講,這也如實。因爲凡夫就有凡夫的狀態,但凡夫也可以覺悟,即依本質而覺悟,而證得菩提。你若不知凡夫的相,強製地跟佛放在一起,不起作用。這就是如實。
就本質來說,衆生與佛無別。看其表相來說,衆生與佛菩薩的作用是有很大差別的。差別在哪兒呢?就是諸佛遵循了本質而行,而凡夫依表面而行。如此而已。一覺一迷,一輕安一沈重,一喜悅一煩惱,這樣我們來對比觀察,就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思維些什麼,說些什麼了。
四、 關于回向
回向就是爲去除貪心與積累。
貪心與積累是我們的業習。回向很重要。舍就會去掉我們貪著、染著的心。
染著法也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就如你站在筏子上不願意上岸了,說這個筏子真好啊。所以法如筏喻,只是度脫我們心中的疑慮、障礙,解除我們的沈重、菲薄。令我們有正見思維。如此就能入八正道,入諸佛如來正道之行,行中道之業,脫離生死輪回。
這是我們作爲佛子應該思維,應該觀察,應該實踐的甚深法則。
說其深,是它在我們生命中每時每刻都可以用的。
五、 關于平等
我們的一切時處,是沒有對立、對待之平等。這是一個去除我們思維對待的善巧,令我們得平等安樂住。
六、 關于休息
有時我們潛意識中潛在地在積累,要回饋的心悄悄地積累,有積累就會累。
身心真正的休息需要如法、得當的方法。有的人睡覺很多但解決不了身體的累,有的人心理這樣那樣調整都解決不了問題,爲什麼呢?不如法時,不對稱時,解決不了問題。
《安居第六日:如實修行,平等安樂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