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日:照了覺知自他現行是爲覺悟方便
《往生論》中說:“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口業贊歎,其作用力(結果)就是:如實修行相應。
如實,可從衆生現行如實及彌陀光明智相兩個角度看;修行,即做現行與光明智相的類比,看看有幾分相應。如此修行,能清晰其緣起、過程、結果,是爲正行者。
從衆生現行作爲業相看,千差萬別,都是過去因因果果迷茫中的相續而産生的衆生相。而極樂世界皆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平等緣起産生的結果,是阿彌陀佛攝受正覺華化生的結果。我們要承認現下差別,也要承認本質無別。
很多人修行只是在表相上攀比、爭強好勝,不如實。如實,是真正地學會佛陀的悲智,讓佛陀的光明在我們的生命中展現。
而如實了解一切衆生現行的本質,我們就比較好修行。
隨喜,很容易得到平等的利益。我們做不到的表相很多,但本質都是平等無自性的,一隨喜,就揭示出本質的平等性來。
了知到“一切衆生的現行,其本質無差別”,這樣我們就從無量差別中,從表相的分別對待中解放出來了,以此作爲一個修行的起步,就很清明、圓明。
所以,對自身及周邊有情的現行狀態及心理的表面與本質進行觀察,這點我們不能忽視。
習慣不如實了,習慣在表相上迷失了,衆生分中,不僅審視自己,還要審視周邊,如此才能達成廣大平等性。
我們分別執著的習慣造成了無量的差別,佛陀光明智相利世無礙,那我們怎麼來與彼無礙相應呢?
“佛現一妙身,衆生隨類而見”,萬事萬物不過是衆生不同心智的折射,佛陀象最清淨圓滿的鏡子一樣,誰來照,就看到誰的現狀業表,故說大圓滿淨智普照世間,了知一切衆生現狀。衆生“隨類而見”,所以我們的心智要象佛的心智圓明無礙,你一切表相不爲障礙,透視本質人得方便。表面現象一散壞了,起作用的就是你那個清淨無染喜悅輕安的心智。要不然我們離佛法太遠了。
所以我們見佛、拜佛、憶佛修持,馬上就照了自己的現狀,即表相,你能知道自己的現狀罷了。比如我們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你現在反映出來的是什麼,你就能如實地了解你的現行的業報,你的現行狀態的心理感知、願望、想法等等都看得到。
爲什麼呢?這一句光明名號可以普照一切,令一切稱念有情覺察了知自己的現行。這需要實踐。要不然你念佛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啥,你不知道怎麼來如實修行,而從你的本質上來認識這個法則,如果你隨順著清淨平等的緣起來觀察你的現行業報的心理、口業、行爲狀態,你馬上就知道你應該怎麼修行了。因爲那個表相的執著、表相的分別正是你要修行、覺悟、超越、認識的地方,那就是你覺悟的當下。你在哪兒覺悟?就在你業力成熟的那個時間。
那我們稱念這一句牟尼光明寶號可以照耀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現知現覺!所謂“如實修行”,並不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如實修行,就是每一個衆生皆因緣佛明亮智故、光明智,無所障礙,照了覺知、認知自我。“認知自我”是真正的修行啊,你不管它醜也好,美也好,它沒有意義,它只是表相執著的一個現緣罷了,它是你覺悟的一個正機!當機!
學佛幹啥?如實修行。修行什麼?依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我們在口稱之刹那照了覺知一切衆生的現行。一定要在這兒用用功夫!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不是說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一切稱念衆生皆可以運用這個無所障礙來照了覺知自他現行,令其覺悟,那就是修行相應,與光明相應,是爲口業贊歎阿彌陀佛。
你不相應,沒有贊歎,相應了才有贊歎的實際的作用。很多人是在謗佛啊,“南無阿彌陀佛,我還沒有升官”、“南無阿彌陀佛,我還這麼窮”……,永遠就在對立的狀態下所謂地念佛,實際是在謗佛。你沒有真正地運用這個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清淨智相照見自他現行。
此“照了覺知自他現行”是爲覺悟方便。表相現行是分別,本質現行是平等。假如我們從本質的現行中觀察自他衆生,所有的差別一時散壞,你得清淨安樂住,與光明相應,所以是爲清淨光,是爲歡喜光,是爲智慧光……,這個光在我們心性現緣起作用了。起作用了,那你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在贊佛!與佛相應,與光明相應。
一切諸佛如來出現于世,無外乎是激發成熟我們根本心智,一切衆生本源心智,就是我們一切衆生的佛性。他把你那佛性激活出來、成長出來,讓你起作用,就OK了!他不給我們附加什麼任務,也不去給我們減掉什麼責任或壓力,實際這都是我們自覺自審的東西,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我們觀察了佛的自他受用,因爲他沒有表相與本質的差別,一切諸佛圓證于法性,究竟圓滿,真實無礙,所以十號具足,他們是影暢表裏,光達無礙,徹照法界,圓滿一切,沒有對待的。
我們念佛人就如手持一個光明的大圓滿淨鏡一樣,照了自他現行業相的差別,如實了知本質無別,了知一切現行差別的無常無我性,那現行就可以得解脫,此解脫就在你觀察的當下即行解脫,所以無始以來的業力一時散壞,出離生死苦海,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成就菩提。
如此究竟廣大圓滿的教言能和盤托出,若沒有佛陀的威神慈悲加持與回施善巧,我們是無法傳達、無法接受的,這是真實不虛的。
只希望大家在每個現行中學會解決問題,而不是增加學問。解決現行的心理煩惱業習,使我們的煩惱執著能消融于當下,這是最重要的!你有沒有什麼學問我不管,因爲大家現在的學問都夠深厚的,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放到唐朝都可以做國師了!現在人的福報不得力,同時業報也不得了,我們近一百年的開采消耗的資源超過過去五千年,但過分開采使用消耗也給我們帶來潛在問題。爲什麼學習淨土呢?快捷,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快捷的了。這一百年最大的特征就是快捷,快餐文化的時代,如果跟不上這個時代的步子,佛教就起不了作用了,所以釋迦文說這個時代一定需要淨土教法,在快餐文化的時代這是最好用的,不管對哪一類的有情,不管是善是惡,不管智者愚者,因爲彌陀圓滿清淨的教法,一聲稱念,鹹能照了覺知自他業力差別之相,如實修行,成就菩提。我們要是不知道這個時代的機是不行的,所以象過去古德說的,淨土法門當機啊,你再找不到這麼當機的法了,這麼平等清淨的法,因爲變化越快,平等就越安穩,變化越快差別就越大,那麼淨土的如實也就能安立衆生。和這個時代完全可以整合到一起了。
淨土教法實在是非常特別,可能阿彌陀佛還是偏袒我們吧,我們的固執差別這麼大,念佛法門在我們這個國土環境內,不動搖大家的基礎和業的狀態,就能使我們真正地改變,爲什麼呢?從你本質上改變,而不是從表相上。表相改變太困難了,但是讓你認識生命的本質,是不難的。阿彌陀佛是一個本質的教法,這個大圓滿名號是揭示我們本質的,讓我們如實自知自曉的一個教法,它不過是人性化了,人情化了,從往生彼國,從“但得諸樂無有衆苦”,從飲食自然、衣服不需要洗、變化神通無礙、房屋隨意等等,反正是你需要啥他就給啥,所有都是人性化的慈悲。爲什麼阿彌陀佛建立這些呢?可能還是我們太需要了,通過使這些千差萬別的需要得到滿足,使我們的本性同時揭示出來了,所以“衆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實際諸佛如來都有無量的光明名號,十二光明名號是阿彌陀佛無量光明名號中的一種集中的說法,欲從各個角度來提示我們有情怎麼徹底地、無疑地走出我們的自我心結與困惑,這樣一些名義的善巧。
實際我們世間的意識業報中就是個名字、名義,名字所依而産生的一個事實。很多人到處參學,他的願望是“我要開悟”、“我要明心見性”,但你說啥是明心見性?他說我不知道。不知道你爲什麼要求他呢?不知道。名言在誤人啊,誤迷信之人。現在佛教的名字名言誤了很多人,不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在名字上奔跑,說那個人修大圓滿的,就“嘩”地跑過去了,啥是大圓滿?不知道。被名字遷動,對現行的問題就是不解決。
我們現在人不知道自己需要啥的時候,我們就出問題了,那我們就從現行、現下解決,所以談到“如實修行”,一定要談到現行、當下,也就是說我們不談別人的故事,而是解決自己的問題,那我們就開始運用佛法了,要不然我們就在兜圈子,被名言所誤。
學佛是讓我們如實地解決自己的現行煩惱,啥叫現行煩惱?表現出來我就解決它。過去人不積累問題,僧人和合、團體和合,因爲他們不積累問題,有問題馬上解決,這兒不能解決到那兒解決,所以沒有矛盾。現在人不解決現行,而是解決他不知道的名言,于是就增加新的問題與困惑,因爲學法而增加新的困惑,那學的不是佛法了。這一點需要大家真是要認真啊!
現行煩惱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那你就能與衆和合。現行煩惱一個一個解決了,人就覺悟了、明亮了,僧團一定是和合的。很多家庭過不長也是因爲積累問題,而不解決現行煩惱。學習佛法的人一定要學會解決現行煩惱!出家在家一樣的,這樣我們就真正是個佛教徒了,即一個覺悟的實踐者。過去說“居士”是指證叁果的在家聖人,現行煩惱已盡,有行法方便了。
以此守護,我們一定會和合共住,僧團那麼多羯磨法就是爲處理現行煩惱的,所以過去僧團怎麼不和合呢?他知道我們到一起就是爲解決現行煩惱、處理現行問題的,這樣一個問題沒了一個問題沒了,結果啥問題都沒了,大家就不證道都證道了,不覺悟都覺悟了,那出家真有意思,有味道!要不然你鬥我,我鬥你,成出家鬥士了。
現行煩惱,現行心結,現行問題,都是我們學佛的正機,學會解決它,那你的單位、家庭、朋友關系等等你一定會看得很清楚了,你處理的也會很得當,起碼你不會做過分的事情,不會傷害自己,也沒有理由傷害他人,因爲你很注意解決自己的現行煩惱。所以過去佛教徒那麼容易成就,因爲他很清晰自己是學佛智慧,學佛方便的人,是來學習解決現行煩惱的一個佛子,一下就變得簡單了,所有多余的東西一下都扔掉了,就輕裝上陣解決現行煩惱,解決習氣業力的相續。此人得自在力,于自于他各得方便。
很多在家人怕出家,不是怕清淨,怕解脫,怕證果,是看到一些出家人做的不得當,感覺出家還不如他世俗的快樂。我們要快樂起來,僧人要會笑,要得自在力,要真正有智慧、喜悅、善巧,這是我們一定要做的事情!
解決現行煩惱的人一定是快樂的人!
稱念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與彼名號相應,是爲了什麼呢?爲了智慧光、歡喜光……,與彼智慧、歡喜、善巧相應。相應什麼呢?令我們的心智,我們本有的智慧、喜悅、安樂、無染,使它相應。這種相應是不假造作的,因爲淨土一法是十分奇特的,直指大用,開人心智,任何的拐彎委屈都不要了。
世尊爲其父親講,你們應念佛,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法稀有難得啊,一佛宣揚,十方諸佛同來贊歎宣揚攝化,是一切諸佛所護念。因爲淨土是諸佛的報德所現,十方諸佛報土相通,無有障礙,一方起座,十方皆知。建議大家讀讀《央崛經》。爲什麼淨土這麼容易修證呢?因爲諸佛都很關心這個事情。
我們現在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在加持我們,你小看也沒有用,大看也沒有用,他平等地加持,你你一念隨喜,身心就沒有挂礙,你一念隨順,就得自在力方便。
所以我們作爲一個念佛人,是“但得諸樂,無有衆苦”的人呐!你真正做一個念佛人,任何苦與你沒幹系,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都來了,沒有關系,因爲你是個念佛人,你了解了其本質,于本質安住,在表面現象上得以自在力,所以從八苦中自然脫離。你還在八苦中,但你已經脫離了八苦,覺悟了八苦,何以如是呢?因爲你的心智與佛陀的心智相應,你是念佛人,八苦即是表相,無有所得,頓出八苦。“但得諸樂”,什麼樂?就是覺悟之樂。病來了你覺悟並,你很快樂,老來了,你去覺悟老,你很快樂,包括死亡。任何一個東西來了,你去覺悟它,你會很快樂的,因爲念佛人是覺悟之樂者,運用圓滿覺者稱爲念佛人啊,與圓滿覺相應人稱爲念佛人啊,契合諸佛心人稱爲念佛人憶佛人啊,那你就是“但有諸樂無有衆苦”之人,你若還苦唧唧的,你一定要知道你不是念佛人,起碼說你沒有真正地念佛,那你要了解自己了,你要審視自己爲什麼不念佛?這一點要善于觀察。
我們都做一個快樂的念佛人,這是我們共同的一個願望,也是諸佛令我們“但得諸樂,無有衆苦”的方便布施,是一切諸佛對我們最好的囑累、最好的給予。這個最明顯的、最人性化的法則我們都不要,那你還要什麼呢?你要其他的,那你又開始自欺了,你看看是不是你心靈的需要呢?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知自己的心靈需要,解決自己的現行煩惱,覺悟自己的現行,做一個快樂的、如實的念佛人。
《安居第五日:照了覺知自他現行是爲覺悟方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