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二日:所觸之處皆是阿彌陀佛的示現
離苦得樂是每一個人的需要
人生太需要安樂了。我們的生命在苦中盤旋、徘徊著,若是能覺悟它,就會變成快樂的事。
“快樂”是人性本質的需要。你由心底觀察,你是不是需要離苦呢?一旦認識到心靈的需要,你就會把它作爲生命的主題,這樣人就不會迷失,遇到困難、苦、迷失的時候,也就會用生命的主題來破除它。佛法尤其如此,爲使我們本有的快樂揮發出來,對我們所習慣的妄想分別的痛苦用恰當的方法超越它,使其成爲覺悟的、快樂的資糧。
世人都需要快樂,這是人性最樸實的狀態,只是往往不得方法。若是對自己負責任,就會依法而行的。你對自己真負責任嗎?你思維思維自己每面對的十件事、說的十句話,其中幾個是有嚴格的、真心的願爲其負責任之心的?佛法不是把我們放在虛無、高尚、著不上力的空間中的,而是解決我們很現實、很實際的問題的樸實的教法。
對于說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否則不能往生這樣的理念,其實往往是不得功夫成片之方法,不依法行持,而依自己的業力知見而行,故使得生活變得沈重、複雜、迷失。
很多人說“爲什麼我學佛沒有效果呢?”所謂沒有效果,這是從“意”上感知的,因爲身、口皆需由“意”來操作,所以“意”是要點、入口處。
快樂是多層面的,從初果到四果,從信位到等覺菩薩,以及諸佛于一真法界光明、威德、自在具足,聖者自有勝樂,六道衆生亦有其樂。
我們的煩惱多來自于沒有人生的主題,忽略了人性,無端高舉或卑視自己。此處說“人性”,即指人的基礎的需要,這樣就能如實地和我們每個人聯系起來。很多學佛人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能和自己的心靈聯系起來,即重複迷失的業習,沒有樂的進趣,樂的方便,樂的法則。所以在此我們依大家人性的基礎、人性的需要來談快樂的主題。
第一門:身業禮拜: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
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對于“身”,我們往往把身和觸聯系到一起。天親菩薩說身業禮拜,此禮拜的觸點是“阿彌陀如來”,是周遍之示現,即我們所觸及到的都是阿彌陀佛的示現,光明所照,周遍無疑,時時刻刻周遍如是,應如此禮拜。
即在禮拜的時候應知每個當下皆是佛之示現、佛之載負、佛之養育,如此我們在阿彌陀佛的法身懷抱中得到愛護與成長。故此禮拜有皈命之意,有安住之意。如此禮拜是有意義的、有法則的。
“如對目前”是身業禮拜的事實,非是作意。故:
知所觸及者皆是阿彌陀佛示現,我們時時刻刻皆在阿彌陀佛的養育中,如是皈命,如是安住,是爲身業禮拜!此是法則。
如此禮拜,讓我們親近阿彌陀佛,安住在阿彌陀佛的功德藏中,得到法身慧命的養育。
爲生彼國意故。
“生”,即開啓。
“故”,即本具作用。
開啓什麼樣的本具作用?——彼國意。非此國意。我們生活在此國意中,即娑婆世界中。而一切衆生本具的功德是極樂世界的實際意義所在,極樂國是乘一切衆生法性而顯,故稱彼國爲本家本國。
衆生不知本家快樂,還在娑婆世界貪著、欺辱著自心。
“彼國”,非生滅而顯,壽命無量,光明無量,爲一切諸佛所稱譽,來揭顯一切衆生本具心性。
“生彼國意”,即得到非生滅、有爲而顯的安樂。如此念阿彌陀佛,能啓開一切衆生如來藏、本具功德,故說萬德洪名,稱念必生,不可思議。
說“本具”,說明是非生滅來,非修持來,非不修持來,非此等言說能等量表達,故稱本具。
“彼國意”之安樂非生滅、有爲而顯。因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順性成就的不可思議之國土,有始無終,超越一切國土,使一切衆生鹹得回本家本國,一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順性之人得以了知,覺悟是沒有終點的,故覺悟者無量壽。迷失的生活是有始有終的,故稱爲無常。凡夫意識海執著堅固所見所知,故佛說法無我,一切迷失法皆無自性,而覺悟之法相續無有間斷,故稱圓滿覺。
“彼國意”,是安樂意、真如意、真實意、順性意、無量意。
我們如下一層層來剖析“彼國意”:
第一.世俗:人都需要離苦得樂,這是人性最樸實的狀態,只是大家沒有方法,背道而馳,不斷強化自我、填充技能、注重身體、擴大權勢等等,其實都是苦的根源。而覺悟是樂之根源。
第二.正見:正見使離苦得樂能産生事實,即依法印正念,知此娑婆世界是無常苦空的,是無始以來業的累積,我們需要出離。如此則會生起彼國意。
第叁.意樂:此處觸及到“一念”的作用,用心作心是來審觀自己,你需要苦還是樂?意樂是正見的作用力,一念能抉擇。
第四.隨順佛願:欲令一切衆生往生彼國,這是阿彌陀佛的願望。“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古人稱之爲破地獄真言,能破一切障礙。這是“其佛本願力”,即依阿彌陀佛願力産生的事實。
前面第一、二、叁是皆自力分,則有進有退,在隨順佛願的作用力下,此往生彼國意是不退轉的,佛力住持故。
如此開始區分出淨土法門的特定的地方了,是其之所以被稱爲“特別法門”的不共之處了。普通法門皆以促生自力、覺悟爲依止。
我們一定應知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是超出常倫的教法,是一切諸佛攝受法門,是一切諸佛出世本懷。由于末世衆生越來越無力修持自力教法,果地教言必將在未來際源遠流長、廣潤法界,得遇者必得解脫。
隨順佛願産生的意是不退轉的,對此應重視。如此易安心。因佛力周遍普攝有情,刹那隨順,即得安樂,遠離造作、分別、執著、對待、所知障故。
龍樹菩薩在《十注毗婆沙論》中講到難行道與易行道,比喻念佛行人如順水行船,自力修持如旱地徒步。
依佛願力載負,依佛在一切時處的示現、養育,使我們安住不退,使我們先安心而修行。自力修持若未親證不退總不安心。而我們將自他共業打包給阿彌陀佛了,安心在阿彌陀佛的願望中,如此來覺悟自他業力,使我們在安心安樂無畏懼的情況下審觀自他業力,否則往往我們于業力無力自拔、總是迷失于此。
對此大家應引起重視和思維,區分開此特別教法!